部落格再起?我們要搭時光機回到過去了嗎?平台要選哪個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昨天在Facebook看到探路客的廣告,就不小心點了新增了帳號。我還記得我在matters上最開始的簡介只有一行:「有新東西都要試一下!」(像我這年紀還喜歡到處玩新服務的人應該不多了。)我稍微瀏覽一下探路客上頭的文章,發現讀的、互動的人還真不算少,連同我匯進去的文章不久就有人拍手按心心了,著實有讓我嚇一跳:到底這年頭有多少人改混文字平台啊?
隨後稍晚朋友傳訊給我,是一則plurk上的截圖,說是有人想要找一個平台寫字,然後對方提到最近追了我寫的字。(驚喜)
繼去年(2019年)十二月寫的〈台灣的年輕人開始想在社群以外發表文章了嗎?〉,這提問在這八個月裡的觀察確實是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探路客的廣告文案是這麼寫的:今天想寫個小文青,但社交帳號都是親朋好友,簡直尷尬到不行……
(我好像沒這困擾,我的親友很習慣我可以切換不同人格XDDDD。但確實有很多人因為我太文青不知道怎麼跟我說話,也很多人不知道網上這個名字是我。)
是啊!隱密性應該是社交平台最欠缺的,有時候不過就是想講一下什麼,卻要先想一下「到底有誰在看」(特別是有時候朋友加到根本不知道對方是誰)而最常發生的事是:我們太習於社交往來的模式,常常會以社交邏輯去閱讀思考所有人的文字,然後彆扭地在回話不回話、按愛心還是按讚、笑臉是嘲笑還是覺得可愛而笑……這些選項裡。
去年剛發現好多人在其他地方開始寫文章時,真的有一種「回到過去」的心情。彷彿我是在2000年,而不是2020年,比較不同的是:「寫字、表達」這件事,在離開社群後,或是在這十年被社群大量攻占進生活之後,這些透過文字表達自己的形式,好像多了重重的阻礙!
看到這些文字為主的發表平台出現,內心是感到非常喜悅的。那意味著有許多交流是可以從社交關係給分離出來,很單純地就文字發表的內容發表各自的想法,並且可以透過大量的文字來討論同一件事不同的觀點(甚至可以另外獨立成篇的文字交流),比起在社群裡很簡單的一兩句話帶過或是以讚代替成「閱」的互動模式,會有更深入的思考!
用Facebook寫文不好嗎?Facebooke雖然會帶來很大量的社交疲憊感,但它目前仍然還是台灣大量的訊息來源,只不過它僅止於適合「訊息的接收」而不適於「長文的發表」,這裡就有一個頗尷尬的狀況:你不想用,但你的訊息來源還在上面,尤其是那些只在Facebook發長文的KOL就在上頭,你跳離了就看不到了!(反之,KOL們也帶不走或改變不了使用者習慣,也只好繼續顧著Facebook的用戶)
那麼沒有上述這種尷尬的使用者,很自然的地就會去找出自己想要待在網路的模式,最後回到20年前開始有大量可以用來交流的網路平台的年代。(若要說部落格這種文字發表的平台可能終結了很多人的文字記錄,BBS才是最大宗吃掉我輩許多人青春記憶的地方。)
那麼,目前線上的文字平台,到底要怎麼選呢?
2020.03.20時我寫了〈拋開「社群心態」,matters為什麼比medium、方格子更適合用來創作?〉,以及2020.06.12〈再見了,medium。重回使用方格子!以及鼓勵和支持〉,差不多都有提到不同平台的些許差異,今天再補上探路客這個新發現,以及功能完全不好用但有一定讀者的生活譜記。
大部分經歷過部落格年代的人,多半都有一樣的感嘆,就像最近對岸豆瓣刪掉帳號給人的措手不及,那青春那人生,說不見就不見了!這件事,其實是Facebook䇄立不搖的理由之一,你的青春你的年少十多年都在上面,它還時不時地會提醒你要回顧你幾年前的蠢樣!
如果文字(或影像)能替你留下你所有的記憶,最好的選項不是選擇這些免費的東西,而是自己架站(wordpress非常簡單,只是要去搞個網址和空間,而且要自己找流量)但架站有一定的門檻對吧!那麼寫部落格的時候,請先養成一個習慣:永遠不要直接在平台上打文章。
我的習慣是所有的文章都是打成文字檔存檔,早期則是寫在gmail的草稿裡(目前也全部留著2006年至今),有事沒事的時候備份一下(Facebook也是。你不知道哪天它不給你玩了。)
現今的matters、方格子、medium、探路客,我的順序是:我自己架的部落格>matters=方格子,medium不使用,探路客我緊接著觀察(還有生活譜記)。再從中分開哪些文章適合哪裡!
就交流來說:
medium不利對話,也沒特別經營中文市場,但讀的人還是不少。方格子很難得會遇到留言交談的機會。

matters是有比較大量對話、討論的可能(這部分非常像從前部落格年代,格主會互相到訪的模式)。

探路客的界面非常類似medium,你可說它是medium的中文版也行,有些話題也是頗熱切的被討論。而生活譜記則是很意外的有一些非常年輕在學或剛畢業的使用者,能激發我一些寫文的想法(也是才剛開通)

你如果很渴望交流互動,選matters。你如果只想安安靜靜寫,方格子和探路客的界面都不錯。
就likecoin的結合來看:
matters是最直覺的,直接就是讚賞鍵在上頭,而不像其他的有些要自己加,有些還有愛心和讚賞鍵並存,在直覺上,通常會很容易只選一個去按!但matters有一個門檻,它需要有matters的帳號才能拍手,這對很多想要透過讚賞鍵找人拍手的用戶來說,是會被考慮的部分,因為有讚賞公民的人不一定有matters帳號!(而且matters不能修改也是很多人不習慣的事!所以才叫你先打在文字檔嘛!)
其實後來應該要去思考的不是「錢」這件事,而是「我寫了什麼」「我想要被誰閱讀」「我想要跟誰交流」而透過這樣搭乘時光機回到那個比較純粹的文字交流年代,

我們能不能夠比較深入的認識這個世界和更容易的探索自己呢?

又。沒提到「照片」這件事。補充一下。無名小站還有一件事是「相簿」讓很多人難以忘懷。目前為止,如果要大量張貼照片分享,沒意外的仍然是以Facebook最好囉!(會有人想不開再開發相簿服務嗎?)
網路世界很有趣,很多現象都在同一個循環裡變動,跟現實生活差不多,只是因為網路的存在,使想像更立體、多變。

想寫些什麼,不要猶豫,就起身去找個喜歡的地方,窩著寫!

圖:
201411東京,底片機(忘記哪台,也忘記哪裡,應該是midtown)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9K會員
867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教別人「每天寫一篇文章」的方法,我說不來。有些時候需要一些人格特質,無關乎「有才能」或是「自律」,也許更靠近的只是一種對一件事物的執念(若用亞斯柏格症的特質來說,就是一種「固著」)真要講這樣的行為模式有什麼特點,我想「認真」這件事,應該算是得已讓自己天天寫字很重要的一種執著吧!
不論你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作為一種傳播的可能(展現自己的方式),最後都會回到自己身上,你不用非得「持續一些什麼?」但你可以替自己累積各種生命經驗,最重要的還是「起身去做」。所有的累積或持續,都是從嘗試、開始去執行!
說也有趣,十多年來台灣收掉許多部落格平台,我本以為「文字創作」會越來越脫離新世代的生活。近來開始想從「寫字」賺錢,才慢慢發現:「透過文字創作來展現自己」這件事,從沒有因為現今的影像、影片、圖片創造出網紅的狀態而消失!而原先以「部落格」發表的「文字創作」到了這個世代,都成為新的名詞,稱為「自媒體」,
一直到開始使用medium和matters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年頭,還有那麼多人想要靠「寫字」賺錢,或者經營所謂的自媒體來獲取收入,讓我這個接案十多年、寫字寫好玩寫了二十多年的人有點驚訝!不是驚訝那麼多人「相信寫字能賺錢」,而是那麼多人讀別人寫的「經營自媒體XXXXXXX」的方法,難道都沒有質疑過?
讀者要做的事是:「閱讀」,並且鼓勵自己喜歡的作者,偶爾發個聲說:「嗨我是你的讀者,我在這裡!」若是可以的話,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作品,到社群網站給自己的朋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讀者了!(當然若是出版發行,可以花錢支持是最好的囉!加入讚賞公民拍手也是可以的!)
要讓「自媒體」爆紅不難,你跟得上話題、你恰好搭上一點風向,紅一下可以,但你要紅多久?假設你「經營自媒體」是為了要「賺錢」,那麼你想這樣的收入維持你的生活多久?你能不能真的在一篇篇文章累積成自己的風格、找到未來的走向?你有沒有辦法讓自己不斷有新的思考,以及不斷寫出自己的觀點?
教別人「每天寫一篇文章」的方法,我說不來。有些時候需要一些人格特質,無關乎「有才能」或是「自律」,也許更靠近的只是一種對一件事物的執念(若用亞斯柏格症的特質來說,就是一種「固著」)真要講這樣的行為模式有什麼特點,我想「認真」這件事,應該算是得已讓自己天天寫字很重要的一種執著吧!
不論你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作為一種傳播的可能(展現自己的方式),最後都會回到自己身上,你不用非得「持續一些什麼?」但你可以替自己累積各種生命經驗,最重要的還是「起身去做」。所有的累積或持續,都是從嘗試、開始去執行!
說也有趣,十多年來台灣收掉許多部落格平台,我本以為「文字創作」會越來越脫離新世代的生活。近來開始想從「寫字」賺錢,才慢慢發現:「透過文字創作來展現自己」這件事,從沒有因為現今的影像、影片、圖片創造出網紅的狀態而消失!而原先以「部落格」發表的「文字創作」到了這個世代,都成為新的名詞,稱為「自媒體」,
一直到開始使用medium和matters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年頭,還有那麼多人想要靠「寫字」賺錢,或者經營所謂的自媒體來獲取收入,讓我這個接案十多年、寫字寫好玩寫了二十多年的人有點驚訝!不是驚訝那麼多人「相信寫字能賺錢」,而是那麼多人讀別人寫的「經營自媒體XXXXXXX」的方法,難道都沒有質疑過?
讀者要做的事是:「閱讀」,並且鼓勵自己喜歡的作者,偶爾發個聲說:「嗨我是你的讀者,我在這裡!」若是可以的話,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作品,到社群網站給自己的朋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讀者了!(當然若是出版發行,可以花錢支持是最好的囉!加入讚賞公民拍手也是可以的!)
要讓「自媒體」爆紅不難,你跟得上話題、你恰好搭上一點風向,紅一下可以,但你要紅多久?假設你「經營自媒體」是為了要「賺錢」,那麼你想這樣的收入維持你的生活多久?你能不能真的在一篇篇文章累積成自己的風格、找到未來的走向?你有沒有辦法讓自己不斷有新的思考,以及不斷寫出自己的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部落格是一個記錄生活、抒發情感、分享資訊的個人網站。傳統上,部落格內容多為日誌式分享生活紀錄、旅遊心得、情感抒發或有用資訊。文章介紹部落格的特性和社群平臺的發展。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文字」成為社群平台的主流媒材,似乎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
從高中開始,那時開始接觸社群便是無名小站!和哇咧星樂園,這開啟我逐漸習慣在於網路上有的空間,可以寫寫自己的心情,想法,或喜怒哀樂等!那是一種自我的應對的方式!無名小站的消失,哇咧星樂園漸被fb/ig等新型的社群取代!每個時代好像都有著當下被吸引的產物與留戀! 怎麼碰觸到這裡!主要是當時在網路搜
Thumbnail
臺灣社群媒體平臺在日常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 Discord, Patreon, Uscreen, Buy Me a Coffee, ko-fi, Gumroad, Gotomax 和 Getmax 等社群平臺都在臺灣具有一定受眾。本文通過比較不同社群平臺的優缺點。
Thumbnail
像臉書、IG,或是Threads等,這些可以迅速獲得反饋的社群平台,為了快速輸出、交流,所以講重點;和所謂的部落格,像是痞客邦、方格子、UDN等平台,在閱讀或寫作時,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能夠好好吸收、消化、整理內容,這類的平台非常適合長文章。從寫作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兩者中間差距在「沉澱」。
Thumbnail
多年後第一次在中文部落格裡發表網誌。 在90年代出生的我,還記得部落格曾是我的回憶,那時候部落格十分熱門,幾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來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現在有各式各樣的社交平台,很多人對部落格的回憶似乎沖淡了。這樣說也不對,其實到現在寫網誌的人還是很多,只是不同以前,我們可以自己設計屬於我們
Thumbnail
去年二月,建立了方格子的部落格,想要平時下班的時候寫寫東西,跟世界上的同好們,或意外看到我文章的讀者讀一讀我對這世界的看法,或,對這世道。 一年多過去了,莫名突然間,發覺部落格寫的文章全都在寫自己的事情,部落格的文章從沒提過自己對於各種議題的看法,每次的文章就等於自己每個月的人生寫照。
Thumbnail
這篇的緣起是1500元提領爭議的觸發。在眾多的爭議聲音中,有格友提到,會在方格子發文的人多是從痞客邦之類的部落格轉戰過來。讓我想起了這一段浪跡天涯的旅程。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部落格是一個記錄生活、抒發情感、分享資訊的個人網站。傳統上,部落格內容多為日誌式分享生活紀錄、旅遊心得、情感抒發或有用資訊。文章介紹部落格的特性和社群平臺的發展。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文字」成為社群平台的主流媒材,似乎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
從高中開始,那時開始接觸社群便是無名小站!和哇咧星樂園,這開啟我逐漸習慣在於網路上有的空間,可以寫寫自己的心情,想法,或喜怒哀樂等!那是一種自我的應對的方式!無名小站的消失,哇咧星樂園漸被fb/ig等新型的社群取代!每個時代好像都有著當下被吸引的產物與留戀! 怎麼碰觸到這裡!主要是當時在網路搜
Thumbnail
臺灣社群媒體平臺在日常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 Discord, Patreon, Uscreen, Buy Me a Coffee, ko-fi, Gumroad, Gotomax 和 Getmax 等社群平臺都在臺灣具有一定受眾。本文通過比較不同社群平臺的優缺點。
Thumbnail
像臉書、IG,或是Threads等,這些可以迅速獲得反饋的社群平台,為了快速輸出、交流,所以講重點;和所謂的部落格,像是痞客邦、方格子、UDN等平台,在閱讀或寫作時,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能夠好好吸收、消化、整理內容,這類的平台非常適合長文章。從寫作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兩者中間差距在「沉澱」。
Thumbnail
多年後第一次在中文部落格裡發表網誌。 在90年代出生的我,還記得部落格曾是我的回憶,那時候部落格十分熱門,幾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來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現在有各式各樣的社交平台,很多人對部落格的回憶似乎沖淡了。這樣說也不對,其實到現在寫網誌的人還是很多,只是不同以前,我們可以自己設計屬於我們
Thumbnail
去年二月,建立了方格子的部落格,想要平時下班的時候寫寫東西,跟世界上的同好們,或意外看到我文章的讀者讀一讀我對這世界的看法,或,對這世道。 一年多過去了,莫名突然間,發覺部落格寫的文章全都在寫自己的事情,部落格的文章從沒提過自己對於各種議題的看法,每次的文章就等於自己每個月的人生寫照。
Thumbnail
這篇的緣起是1500元提領爭議的觸發。在眾多的爭議聲音中,有格友提到,會在方格子發文的人多是從痞客邦之類的部落格轉戰過來。讓我想起了這一段浪跡天涯的旅程。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