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 荒島歌單 | ⓶ 今晚我想來點 (上)

  《Desert Island Discs》是英國BBC Radio 4 的一個廣播節目,自1942年起首播,至今已超過70年......
前情提要: ● 荒島歌單 | ⓵生活還要繼續 (上) (下)

※ 荒島歌單之二 (耽溺版)
  1. 童年:Eagles - Hotel California
  2. 青春:拜金小姐 - 蝶戀花
  3. 宿舍:張懸 - My Life Will
  4. 校園:Mansun - Everyone Must Win
  5. 人際:那我懂你意思了 - 你孤單的唱著歌
  6. 夢境:伍佰& China Blue - 秋風夜雨
  7. 感情:Damien Rice - Rootless Tree
  8. 信仰:X Japan - Alive

■ 第202天 ■
暫別兩日的旭日再次東昇,我在自製的荒島年曆上,標記今天的開始。
剛被送來荒島那時候還是初春,算起來現在應該是秋天了。可能是島嶼的緯度接近赤道,在這裡的生活其實不太能感受到季節的變化,每一天都像是活在實驗室的培養皿中,溫度變化曲線、日照強度/時數、午後雷陣雨的時間/雨量,都只是實驗的控制變因,精準到像不曾改變過。唯一一次例外就是前兩天,因強颱滯留而持續不斷的狂風暴雨。
木屋比想像中堅固許多,強颱過後本體結構沒有任何損壞歪斜,躲在屋內的晚上,僅把門窗釘上橫木補強,竟然也沒有滲水進來。清掃完被沖爛的水果蔬菜後,我把颱風來襲前剛建造好的簡易木筏拖到沙灘上,沿著岸邊緩緩划行,巡視島嶼的災情。之前會建造這艘木筏,主要是想換個不同角度觀看我所居住的荒島,順便採集沿岸可食用的海藻、獵捕鮮魚加菜。但是第一次下水時,我不免想起教授在行前說明會特別叮嚀的:「千萬別想嘗試逃離這座島嶼」。
當時我聽到只覺得好笑,好不容易能脫離那個死氣沉沉的監牢、到荒島上過真實的生活,怎麼可能還想要逃呢?
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你隨時都可以退房 但你永遠無法離開
教授皺著眉頭用英語對我說出這句話,表情複雜,像在苦惱什麼,眼神卻似乎在對我微笑。

把木筏划行到島嶼迎風面,浪頭最高的那一側時,我突然發現岩石層疊交錯間有些不尋常的反光。靠近一看,發現本來是海蝕洞的狹口上,竟然嵌進一個金屬貨櫃。 我把木筏固定在海蝕洞內的淺地,仔細打量這個貨櫃。雖然表面的銀漆已經脫落大半,裸露出棕褐色的鏽層,但櫃身兩側仍清晰可見印著代表丹麥快桅集團的深藍色英文字「MAERSK」,貨櫃開口那面被改裝上一扇附有喇叭手把的門。我側身伏在門邊,隱約聽到裡面傳來一段樂音。手腳突然像不受控制般,毫不猶豫就把門轉開、踏步進去。

1.《 Eagles - Hotel California

Eagles 在1976所創作的歌曲,從詞、曲、吉他前奏尾奏...全都是搖滾史的經典。 歌詞在說什麼,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諷刺物質社會的糜爛?音樂產業被扭曲敗壞的環境?甚至曾被解釋成對撒旦的歌頌?吸毒後的境界?主唱鼓手 Don Henley自己在訪談中曾說,這首歌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總而言之它代表了70年代美國人民追尋美國夢的黑暗面一個生命成長的歷程,“ A journey from innocence to experience”。 在孤島生活的靈魂們,如果在杳無人煙的荒漠中,看到象徵才華與名氣,光芒耀眼的Janis Joplin站在旅館門邊點亮蠟燭,幫你引路時,你會選擇踏進那個旅館,還是躲回孤寂封閉的島上呢?
貨櫃內被佈置成一個溫馨、暖色調的一房兩廳格局,燈光明亮卻沒有半個人。空氣裡殘留人類生活過的味道,聞起來有股微酸陳舊的感覺,應該已經被封存在貨櫃裡很長一段時間了。一組蘋果綠L型沙發把靠近門邊的區域隔出一個客廳的模樣,緊貼著精雕屏風後的則是一個圓形的餐桌與廚房流理台,貨櫃最裡面三分之一的空間被釘上隔間牆板,切出一間臥房,那首叫做 「Hotel California」 的歌曲聲音正緩緩從那個房間流洩出來。
實在太久沒有透過雙耳聽到其他新的歌曲音樂,感覺起來格外真實、厚重,卻同時讓我的頭隱隱作痛。

走進貨櫃裡把門關上後,原本腦內晶片連接聽覺神經在播放的背景曲音漸漸模糊,越往臥房走去聲音越弱,到最後只剩下細微的雜訊,完全被房間裡那台古董CD音響播放出來的曲音蓋過。嵌在我手臂裡的歌曲顯示面板閃著「Connecting...(連線中)」的橘燈示警,看來腦中的晶片要持續透過無線傳輸,才能與研究單位的基地台連線傳送資料,我進到貨櫃以後,就因為金屬外殼的屏蔽效應而斷線了。
臥房中除了那台播放音樂的音響以外,還有一本放在書桌上的研究手札,灰皮封面被撕去一大半,只能看到殘留的「荒島試...研究...刑犯.....日誌...」等字眼。

2. 《拜金小姐 - 蝶戀花》(低音質MV) (正常音質版連結)

由音樂人陳珊妮、李端嫻,插畫家可樂王跨界組成的「拜金小姐」,在2004~2005年發行了兩張同名專輯,融合各種不同曲風、使用大量的電子音效拼貼、搭配時而無厘頭時而艷麗華美的古典詞藻,創造出現代「靡靡之音」的登峰造極之作。此等別出心裁衝擊視聽者感官的夢幻逸品,最近終於上線串流平台,當初沒收藏到的朋友不用再聽Youtube低音質版本了。
Hotel California結尾那段像是兩匹駿馬並肩在荒漠上奔騰的吉他演奏剛停歇,接續而來一串綺麗卻扭曲的電子音效。我拿起那本研究手札,翻開第一頁,這裡粗略記述了目前在房內輪流播放的這幾首歌曲,與某個人的關係:
◆ [童年] - Hotel California:
8歲時受父親影響而聽到。樂團重組後的現場演出專輯 「Hell Freezes Over」曾被設定為清晨鬧鐘,將專輯歌詞本視為英文教材自學翻譯。自行將詞義曲解為:「走進加州旅館代表每一次投胎困入塵世間,進來後靈魂會被融解滲進屋子中,即便死亡也永遠無法逃離這個輪迴。」
此曲為他與父親記憶的連結。

◆ [青春] - 蝶戀花:
16歲高中時期因為陳珊妮而開始聽拜金小姐,人生第一次拿著自己賺的錢進唱片行買專輯,就是想要買《拜金小姐2005》,但是在架上沒找到,只好改買《後來我們都哭了》。
曾在高中時的筆記本手抄「青春驪歌」/「蝶戀花」/「周末噴水池鎮暴部隊之歌」/「拜金國際俱樂部啦啦隊之歌(太陽系專用)」等曲目的歌詞搭配拙劣的鉛筆插圖,意義不明。
此曲代表了他連叛逆都很悶騷中二的青春期。

◆ .....
在「蝶戀花」開始播放後,房間裡的燈光自動切換成五光十色的舞廳模式。一顆電子炫彩舞廳球懸在半空,一邊旋轉一邊向外發射耀眼光束,色溫隨著旋律調性漸變、光束角度則跟著節奏閃動擺盪。這樣迷幻的光線讓我很難繼續閱讀那本日誌,光束更像是變成一把把利刃,刺穿挑弄我腦內那些早已結痂的傷口,加劇我的頭疼,
今夜要百花齊放與上 大日正開懷 十七名妖精獨上西樓 砍斷遠山寂寞梧桐 今夜要百花齊放與上 南國正芬芳 病玉階瑤殿香冷銷魂 滿城飛絮別是清香
我快速把手札往後翻幾頁,發現第二頁之後全都在鉅細靡遺紀錄某個和我一樣在荒島獨居的人,他每一天的行為舉止、情緒變化,在每日紀錄的末端,還會整理出一段當日的觀察分析小結。我右手拇指壓著太陽穴暗忖:
「這個貨櫃難道是......已經廢棄的荒島試煉人員監控站?」

3. 《張懸 - My Life Will》

在海洋音樂祭獲獎也在各大Live House頗具知名度的張懸,2006年終於發行第一張專輯《My Life Will...》,這首與專輯同名的歌曲相較於其他幾首主打且有拍MV的熱門歌曲 (寶貝Scream無狀態...),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卻是專輯中能藉由詞、曲同時讓我回憶連結起自己某段時間生活的一首歌。
從進來貨櫃後聽到的每首歌曲,都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每當這種熟悉感竄出來,就會伴隨著大腦深處的劇痛。我想起了以前確實曾經聽過「張懸」這個名字,他後來選擇把這個名字封印起來,退隱主流樂界好一陣子。再次帶著作品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時候,已經改回他原本的名字:「安溥」。
我好像也曾經嚮往著能夠拋棄所有包袱與記憶,使用另一個名字重生,改頭換面回來重新面對這個世界。
My life will find its way; I say, (so we will) still love, still hate. We will get and lose, and all will still remain. My life will find its way; I say, (and we are) but the body and the spirit.
直到我被送來荒島以後,我還是不知道我的人生找到自己的路了沒。只記得無數次在高速公路上變換車道的時候,被後面的車閃大燈鳴笛致意。路癡如我,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偏也是很正常的吧。
房內的書櫃中放滿了書,但我的雙眼像是存在夢境中般視線模糊,只能看清楚零星幾本書的書名,書櫃其他部分全都被抹霧的色塊填滿。我索性低下頭,把手中那本日誌翻回第一頁,繼續往下看:
◆ [宿舍] - My Life Will:
18歲離家求學,佈置完宿舍、組裝好電腦接上廉價喇叭後重複播放的第一張專輯。認為這張專輯樸素青澀的質感最能代表當時自己的身心靈狀態。但是這個宿舍中"喇叭放「My Life Will...」 、書架上放三本書(苦悶的象徵、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微物之神)、桌上放著金絲框眼鏡映射窗外日光"的畫面,卻是他後來亟欲擺脫的形象。
此曲代表他人生第一次離家後的宿舍生活記憶。

◆ [校園] - Everyone Must Win: 
19歲在大學校園,用古董 256MB Ipod Shuffle 裝滿Mansun歌曲獨自坐在教室角落聆聽。為了找張懸翻唱過的「Dark Mavis」而非法下載了「Closed for Business」EP。聆聽時反而被這首歌狂暴吵雜的電子音效嚇到了,而且它的歌詞似乎比不知所云的Dark Mavis更好理解。
此曲代表他無法進入校園群體生活的疏離記憶。 

4. 《Mansun - Everyone Must Win

樂團在1997年的第一張錄音室專輯 「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 大獲成功(甚至在榜上打敗當年Blur的同名專輯),樂團在第二張專輯之後刻意打破主流樂曲形式,做了各種不同風格的嘗試,在市場及評論圈反應兩極。2003年樂團的第4張專輯Kleptomania才錄製到一半,成員就各自離團,樂團宣告解散。專輯本來就此胎死腹中,後來是廣大粉絲向唱片公司聯署請願,才促成主唱Paul Draper繼續將剩下的雜亂作品素材製作成3CD,類似精選輯與Live演出紀錄的方式發行。這首歌也得以在正式專輯中重新發行。
We cold boot the brain stem We start to get pissed We're turning into creatures That hardly ever exist
「Everyone Must Win」前奏響起的高速電子音效狠狠把我的大腦撕出一道裂縫,日誌上那段介紹歌曲的註解文字伴隨過往、還帶著些許餘溫的回憶汨汨流出,灌滿我的大腦。我頹坐在臥房裡的椅子上,終於知道為什麼這些音樂讓我頭痛不止了。
「Mansun」的歌總會讓我想到19歲那年,禮拜一下午的大學課堂教室,擠著各科系匯集的人們。中午吃完午餐還沒上課我就先晃到空蕩蕩的教室趴著,佔據一個最廣闊的牆角。Mansun碰巧是填補角落那雙耳朵的聲音。
在歌曲中拼貼幾段不完全協調的旋律段落、峰迴路轉的編曲、與聽了會讓人慢慢變透明的妖魅嗓音,都特別吸引我 (課堂教授很愛點坐最後面角落的同學起來發言,我卻沒什麼被點過的印象)。以往的我只聽旋律來判斷對一首歌的喜好程度,大概也是這時候會開始特別找歌詞來翻譯研究。
我第一次在舞台上競賽演唱的歌曲就是第一張專輯中的Dark Mavis。雖然歌詞完全看不懂、高音唱不上去、慘遭評審老師白眼,但仍然帶給我許多啟發:這個世界有時看起來很深奧,其實大部分的人,也他媽的不知道自己在唱秋三小。 (編按: "唱秋三小"為積習錯誤用字,正確應為「聳鬚啥潲」(tshàng-tshiu siánn-siâu)。為推廣閩南語正字,特此註明。)
被主唱Paul Draper催眠了好幾個藍色的下午之後,那段加長版「Six」的結尾歌詞,此時彷彿又迴盪回來這個貨櫃屋、剛被失而復得的記憶塞滿的,我的腦裡。
Life is a compromise anyway........ 反正人生就是個不斷妥協的過程........

這之後在荒島的每個晚上,每當我想要在腦中探尋、找回更多過往情境的記憶時,就會划起木筏來到這個被卡在海蝕洞的貨櫃屋裡。
今晚,我想來點......
(未完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