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的松樹長得很漂亮,登島的時候還有看到工作人員在修剪樹木。
大島歷史
大島過去是一座漢生病(舊稱痲瘋病或癩病)的隔離島,以島嶼作為隔離所,可以最大程度地將病人隔離出社會。因為當時國家的公衛政策目標是將所有漢生病人隔離,根除這個疾病,加上當時認為漢生病無法治癒,所有病人到了島上就會成為這裡的永久居民。
日本政府近幾年對當初的政策與措施作了不少檢討,現在的大島感覺是一個整理地非常良好的療養院,但回顧過去,就會發現這裡曾是一座環境惡劣的監獄。社會歧視也是還未克服的難題,當初政策將疾病汙名化留下的影響在日本社會中還在持續著。大島的開放是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知道這段歷史,也讓人們知道島上居民如何堅韌地生活著。
大島歷史導覽導覽
10點的時候我參加了志工隊的導覽,導覽以日文進行,但發給大家的導覽資料有日文和英文兩種。導覽時會介紹島上很重要但不是藝術展品的地方,包含島民宗教信仰區域、和島上各種設施。紙本導覽說明是列點式,會照著數字一個個走過,即便聽不懂日語,也不用擔心跟不上大家的腳步。
下面我把部分導覽資料翻成中文,這些也是導覽途中會經過的島上地點,希望讓大家對大島有更多認識。
納骨塔
在納骨塔中,存放著自昭和11年(1936年)後過世的1444位島民的遺骨。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物是在2003年重建。如同這裡的島民,他們的家人親友也因為嚴重的歧視遭受到許多痛苦,許多島民與家鄉的關係也在來到隔離所前就斷了。納骨塔保存著沒有人領取的骨灰,若是島民過世前曾經表示要將遺骨放在不同的地方保存,納骨塔則會保存他們部份的遺骨。在島的北邊則有一座火葬場。
包含大島青松園在內,日本共有13座國立療養院,每一座療養院都有一座納骨塔。在2019年8月時,大島共有52位居民,平均年齡84歲。
三座石碑
南無佛碑:這座石碑在納骨塔建成前的1909-1936年間作為墓碑,共有674具遺體埋葬在這裡,而到目前為止,共有2148位居民在島上去世。
鎮魂之碑:這座石碑是為了撫慰未出世的胎兒,在過去,島上的居民結婚後是被禁止生育的。如果懷孕,會以人工流產方式結束。這是一座獻給那些未出生孩子的紀念碑。
小林博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為了懷念小林博士,他把他的生命奉獻給這座島嶼,多數療養所的設立者都是警察,包括大島也是,小林博士是第一位醫學背景的所長。
教堂、神社與石像,島民的宗教信仰
島上還有教堂與神社,也有88座代表著四國遍路八十八所寺院的石像。對那些來到島上就無法離開的人們,信仰是他們重要的一部分。
藝術祭展覽與作品
稀有的觸手
2019年度新增了不少藝術作品,稀有的觸手是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空間,藝術家Nobuyuki Takahashi先生與島民Kiyoshi Wakibayashi先生對談相處而後的創作。
Kiyoshi Wakibayashi先生是島上攝影社團的最後一位成員,創社的Takashi Tosu先生在2010年過世。展覽記錄下Kiyoshi Wakibayashi先生同時作為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影像,也記錄下兩位島民,與攝影與這座島嶼的互動和生命力。
漢生病可能會導致視力受損、手腳四肢失去知覺和控制力,稀有的觸手象徵著鏡頭可以成為島民接觸世界的一個觸手。
日落是由過世的島民Takashi Tosu先生所拍攝
「N先生的人生,大島七十年」─木製便器的房間
離開家鄉時想著病好了就可以回家了,但是母親一直追著公車,頭髮都亂了。
病況較輕的人要照顧病況嚴重的人,連馬桶都不夠。
遇到愛的人結婚了,卻被強迫墮胎。
推動漢生病全面隔離的醫生光田健輔,作為錯誤政策的推手卻得到文化勳章。
(簡寫自展場說明)
N先生是島上的另一位居民,與許多大島居民一樣從青少年時期就到了島上。來到大島時,N先生只有17歲;稀有的觸手的紀錄對象Kiyoshi Wakibayashi先生,是1948年到島上,攝影社團的創社者Takashi Tosu先生在1943年,15歲時到大島。他們從青少年時期就被迫到島上,不能離開這座島,看了其實滿沉重的。這個展覽,藉由空間的呈現,讓大家可以看見當初島民們在大島的生活。
Ringwanderung
在大島的最北端有一座1.5公里長的步道,是島上居民在1933年時共同修建,藝術家Tomoko Konoike女士將步道重新修復,步道旁邊的樹木上掛了一些文字標牌,記錄下島民的生活記憶。從步道眺望周遭的海域,視野很寬闊、走起來很舒服。我走很慢大概40分鐘走完一圈。
步道是環狀,島民可以向著自己家鄉的方向
雖然許多島民的視力受損,但這座步道大家都能夠一起行走
我很喜歡這座島的氛圍,島上輕緩的音樂聲,美麗的沙灘都讓人感覺這裡真的是一座世外桃源。大島不只有悲傷的記憶,這裡也是許多島民生活的地方、讓過去被記住與知道的存在。希望現在與未來,它永遠是島民安全安心的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