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0/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充滿科學和人性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本文是因方格子和其好夥伴「釀電影」共同徵文而發表的作品。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導演的作品令人愛不釋手,就以我來說,我喜歡的電影包含《針鋒相對》(Insomnia)、《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全面啟動》(Inception)、《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以及最新的《天能》(Tenet)。
不過,我心中的最愛是《星際效應》(Interstellar),雖然本片並沒有入圍最佳影片、導演、編劇、演技等大獎,但無損於本片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小時候就聽說過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的道理,例如到了外太空後,因為時間和空間的扭曲,會導致從太空人從外太空回到地球後,自己沒有變老,反而是親朋好友甚至小孩都變得比自己還要老。
而本片也因為這樣的科學原理,而找了天文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擔任科學顧問,並且因此出版科普書籍《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告訴我們電影中哪些是現實存在,哪些是想像推論的。
電影一開始的基調是地球因為氣候變遷導致沙塵暴,更進而引起糧食危機,這點其實在不久的未來是可能發生的。而男主角庫珀(Cooper)和其女兒墨菲(Murphy)也常發現到物品會出現奇怪的動作,這是"重力異常"現象,在《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中有提到科學家會收集這種現象做研究,藉由量測當地的重力加速度等方式調查。
不過這些都只是伏筆......
庫珀是由太空人退役的農夫,後來因為糧食危機而參加拉撒路計畫,拉撒路是個死去的人,因為耶穌和其門徒而復活。而拉撒路計畫是要派遣庫珀等太空人穿越蟲洞到遙遠的外太空去尋找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讓人類得以跟拉撒路一樣”重生”!可是到外太空的星球,因為距離遙遠,所以在外星球上1小時等於地球過7年。
《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中描述數據是經過計算確認過的,因為時間和空間本是相對而非絕對,但要能穿越蟲洞到其他星球去,目前科技還沒進步到這種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作品雖然科幻,但幾乎都是實體打照;唯獨蟲洞和黑洞就真的只能透過科學顧問基普.索恩進行電腦模擬,而片中太空船上的機器人也被命名為基普;因此本片獲得奧斯卡場景設計獎的提名與贏得最佳視覺特效獎。導演先前的《全面啟動》因為描述虛幻的夢境,也充分打照實體場景和運用視覺特效,也獲得奧斯卡場景設計獎的提名與贏得最佳視覺特效獎。
另外,片中為了營造在外星球上時間流逝的緊張感,配樂家Hans Zimmer利用時鐘的滴答聲,一聲代表外星球過1小時,地球過7年,讓人緊張。類似手法出現在Hans Zimmer配樂的《敦克爾克大行動》以及由Ludwig Göransson配樂的《天能》。
而在外星球上也會遇到各種災難,例如大海嘯和太空人之間的打鬥紛爭。但最動人的是庫珀在太空船上和女兒墨菲視訊連線時,女兒墨菲因為時空因素而長大成人,年紀和父親一樣大,並責怪父親為何還沒回地球;而庫珀只能哭泣。
而庫珀遇到意外,掉入黑洞的立方體,那個立方體也是實體打造。也因為時空因素,看到小時候的女兒墨菲在房間內,但無法相認,只能透過移動房間物品的方式來傳遞訊號給女兒。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一開始出現的重力異常,其實是未來的父親用來傳遞訊息而年幼的女兒。
而女兒墨菲長大後,也成為一個傑出的天文物理學家,成功解決問題讓人類能移居適當的外星球重生,庫珀也被救起。另外一個感人的點是,女兒墨菲年老後臥病在床即將老死,而父親庫珀卻似乎"凍齡"沒有變老。女兒墨菲不希望父親送走她,雖然父親仍是黑髮人,女兒已經是白髮人,但仍叫父親離開病房,而父親也繼續探索其太空任務。
本片另一個亮點是,配樂家Hans Zimmer並沒有像其他影片,例如《黑暗騎士》與《敦克爾克大行動》使用shepard tone營造不舒服感,但因為父女之間的感情而使用不少交響樂和電子音樂,而能賺人熱淚。配樂風格和《全面啟動》類似,但和《全面啟動》、《敦克爾克大行動》、與《天能》都強調家庭,無論生離死別,最後都要返家。
因此本片贏得IFMCA的年度配樂獎,並和《全面啟動》與《敦克爾克大行動》都獲得最佳配樂獎的提名。
因此本片是我認為無論是影片、配樂、與書籍都值得細細品嘗的好片之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