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https://reurl.cc/4m6V3K
一、同志大遊行
回溯至2003年第一屆同志大遊行之前,同志就有些零星的活動,通常會與婦女運動結合一起。當時就有一些口號:「同志需要日行權;婦女需要夜行權」。事實上,一開始的婦女運動並不包含提倡同志等多元性別觀念。直到晚近的相關論述納入後,台灣的婦女運動從強調性別的政治性,也開始加進性慾的政治。到了2003年11月1日,第一屆同志大遊行登場,其奠定了整個華人社會的一大里程碑。除此之外,同志大遊行也吸引了全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同志團體、婦女團體或是社會運動參與者共襄盛舉。之後的每一屆,逐漸納進更多的議題、聲音與不同口號:性工作權益、變裝皇后等。時間拉回到2020年的今天,台灣的同志大遊行即將邁入第十八屆,就在10月31日會走上台北街頭。今年的主題為「Beauty, My Own Way」1,美的議題一直是社會學所關注的。怎樣才叫美?對於美的定義?對美的想像?「美」應該作為一種動詞,其身體展現的動態性並不局限於某些群體,而是更多的可能:男性之美、酷兒之美等等。因此,我們得透過遊行來期許社會大眾能夠理解與認同每個人的身份以及樣貌。同志大遊行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提供一個公開現身的平台與場合,凝聚共同價值的力量,喚起大量民眾的注意。這不僅僅是權力的爭奪,更是取回屬於我們的權利。
二、同婚過後的現在
在去年的5月17日,透過政治人物的宣傳、社會運動者的努力,以及線上與線下不斷地凝聚,促成了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這是一個漫長的奮鬥歷史,成功地抵抗異性戀霸權(heterosexual hegemony)的社會。之所以稱為霸權是因為,這個社會不斷透過保守的力量來拒絕非異性戀的加入和出現。此外,霸權是深刻編織在日常生活紋理當中的,透過國家機器(學校、家庭)來維持他所效勞的意識形態(Johnson 2008)。這會使人們把許多主流文化的假定、信仰和態度視為理所當然。即便我們進入所謂的後同婚時代,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同志族群仍會被投射一個異樣的眼光看待。反同勢力所謂的家庭價值並不存在,而是透過一系列的論述所構成。事實上,傳統社會需要被瓦解的不只是狹隘的婚姻制度,還有對於男人們和女人們僵化的期待。歧視與偏見的問題也不在於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如何看待任何範疇或分類的性質及意義。因此,保守勢力的阻撓仍然存在,要成功地杜絕異性戀霸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法案的通過只是另一段平權旅程的開始,更深層的反思與拆解「性別」和「性向」依然重要。
三、空間即性別:開啟更多元的世界
在畢恆達老師所著的《空間就是權力》以及《空間就是性別》當中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空間(space)與人們的詮釋(interpretation)以及生活經驗的體現交織在一起。而相對於空間,地方(place)則有不同的意涵:地方是一個被闡連出來的時刻(articulated moment),其必然觸及到個體所身處的時間與空間的界線,以及社會關係網絡的差異性(Massey 1994: 146-156)。換言之,若我們要探討一個特定地方所具有的意義內涵,必然得談到歷史性(historicity)、物質性(materiality)或是多重權力體制的複雜交織性(complex intersectionality)。這被Massey稱為「權力幾何學」(power-geometry)。在前面,我們回顧了整個同志大遊行的重要意義,以及同婚過後的要面臨的挑戰。台灣這塊土地仍然處於一個保守的狀態。此外,「跨性別者」(transgender)、「酷兒族群」(queers)或是其他性向者時常被忽略或概括到「同性戀」的範疇當中,無法顯現出其具獨特性的身體展現。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性別的地圖、政治的場域以及生態的視域當中,我們比起任何時候,都還需要結盟政治(alliance politic)的力量與連結。而這種連結必定來自不同底層聲音的構成。正因為每一個存在的個體都是可活的,以及每個生命的體現經驗與歷程都值得我們學習與看見。因此,同志大遊行中的多重意義跨界與結盟,是我們可以聽見彼此聲音的好機會。不論是何種意義的少數或邊緣群體,奪回自己說故事的力量和空間,都是運動得以擴展的必要條件(張君玫 2017)。在這場運動(大遊行)當中,我們要不斷地接受任何人的干擾,也要不停歇地干擾整個主流論述的聲音。一開始或許會很吵雜,但當我們仔細聆聽以及感知彼此後,就能發現異質肉身的多重體現故事。更多樣的性別樣貌與存在的發聲與現身,代表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代表了對何謂真實的提問和質疑。換言之,這是對於「人」這個符號的重新繪製,也是後人類(posthuman)時代的重要問題意識。
因此,同志大遊行的存在必須延續。那不僅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跨界結盟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2. Massey, Doreen,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in her Space, Place and Gender , London: Polity Press, 1994: 146-156.
3.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解父權的承傳》。台北:群學。
4. 張君玫,2017,〈解構性別:跨界與結盟〉。論文發表於女學會學術研討會「從外太空到內子宮」。台北:東吳大學,2017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