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書評】《正義》:體現的自由與實踐的可能

2020/11/0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我們在探討一個社會是否正義時,就是在問這個社會如何分配我們重視的事物—收入與財富、機會與義務、權力與權利。在本書中,Michal J. Sandel主要依照福祉、自由及美德三條路來剖析不同樣貌的正義觀,並歸結出他所認同的觀點。在每個章節中,桑德爾教授透過多種議題、案例、故事以及假設性情況來帶領讀者進入思辨的空間裡。在這閱讀思辨的過程中,我們會認識到自己,也會發現我們的思緒裡,顯現出兩難的情境。
事實上,正義(Justice)不單單指涉經濟學上,對於有限資源如何公平(equity)分配的問題,其更指涉政治學上的問題意識。換言之,(不)正義是關乎一群人如何共同生活。從孔子所言的大同世界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其一直關注的就是怎樣的世界、社會或國家。不只是那些哲學家以及政治學家,我們作為活生生的有機體(organism)也會去想像世界的樣貌,繪畫出屬於自己的世界圖像。更重要的是,每次繪畫出的世界圖像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對於正義的議題討論,多數人會擁有太多的價值判斷及非黑即白的立場。如同我前面所言,我們作為社會有機體(social organism)中的小小細胞(cell),其實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人的複雜性及交織(intersect)於我們身體的樣態—性別(gender)、種族(race)、階級(class)、地位(status)—所體現出的經驗具有多重樣貌性(Crenshaw 1991)。因此,在思考正義時,個體不同的時空脈絡及思考曲徑也會呈現出具差異性的模式。
然而,Sandel撰寫這本書,並不是要我們從中認識到正義是什麼樣貌,而是要讀者透過各個議題的思考及不同觀點的流派進行一場思辨之旅——也就是一場無煙硝的「腦中革命」。舉例來說,在閱讀的過程裡我試圖去釐清我的價值體系,從功利主義的辯論到自由主義的衝突,我時常會陷入兩難情境以及在結(knot)中不斷地來回不前。更詳細地說,在閱讀第二章功利主義的時候,我一開始蠻認同邊沁的想法—即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然而,書中「基督徒餵獅子」的故事情節,使我陷入兩難情境之中,並我瞭解到我並非一個功利主義者。此外,在閱讀第三章—自由至上主義—的時候,我作為自由愛好者,我卻不會反對政府強制人民騎摩托車得戴安全帽。我與Sandel的想法一樣,僅僅依靠功利最大化及保障選擇自由並不能前往正義的社會當中。功利主義上的最大缺陷是它把正義和權利變成數學問題,過度簡化使正義及權利本身抵消(neutralization)它們本身擁有的特質,換言之,正義及權利的內在真理價值就會消失。另一方面,建立在自由主義上的正義論,目標的道德價值、人生的宗旨意義及社群生活的性質品格皆無涉正義。我非全盤否認他們的觀點,而是它們可以成為一個準則或判斷的工具之一。或是,在我們理想的世界中,是其中的一環。就像,在我的世界圖像中,自由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essential)元素,比起平等權,我更重視自由權。舉例來說,我可能需要兩碗麵才可以吃飽,但有些人只需要半碗麵。每個人的滿足程度並不同,若資源平等分配,仍會有人感到不夠或是太多。因此,我們作為公民必須擁有自由權,才能起身去爭取更多我們擁有的東西。
Sandel在最後章節的文末,提出共善的新政治可能會有的樣貌—即公民精神、市場道德限制、公民品德及道德對話。正義如何可能?我想,答案是可能的。然而,我認為桑德爾忽略了同樣生存在生物圈的其他物種們的正義觀。事實上,在傳統社會學的批判理論思想當中,在談及「我們」的時候,早就不僅僅是包含人類的「我們」,也包含了非人類的「我們」。物種之間的互動及跨物種想像的思考中,如何共同生活是一個需要被關注的議題。因為比起上個世紀來說,我們或許更迫切的需要跨物種之間的情誼及挑戰。氣候變遷的效應,使我們不能只關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的物質及文化的動態交織,而是要去思考新氣候體制下的政治。
此外,我想特別說明文末章節的第四點中的道德對話,有些人會認為對於政治和法律不應牽扯進道德宗教糾紛中。事實上,當我們在思考過程中,會不知不覺進行價值判斷。所謂的客觀,並非是多數人的認定。即便我們看似擁有客觀的測量工具,但工具本身的客觀性是該被質疑的。根據Michel Foucault(1969)的知識與權力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知識的建構往往不是那麼的中立,而是牽涉到其所身處的立足點(standpoint)當中。因此,當我們再談個人的或是群體的公共議題時,本身就該將道德、宗教等向度納入討論當中,且是無可避免的。偏見的力量也並非往往是負面的,但它是得不斷檢驗的。就像社會學家Max Weber提出的「理想型」(ideal type),我們在研究這個社會時,不斷地在重新認識世界,重新的修正我們的知識價值體系。因此,這些偏見不是該被消除,而是被不斷地驗證其真實性。
最後,我想要用一句話來作為總結:「個人的(the personal)或許並非公共的(public),但會是政治的(political)。」理解政治的意義及美好人生的本質,是必須透過不斷的辯證及實踐才有可能。然而,以Sandel的思想,道德省思或許是邁向正義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 Michael J. Sandel著,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台北市:雅言文化。
2. Crenshaw, K. (1991). “Mapping the Margins: Intersectional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 Stanford Law Review, 43(6): 1241-1299.
3. Foucault, Michel著,謝強、馬月譯,1998。《知識考古學》。台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Wei
Wei
不僅僅是人類的,後人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