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聰頭夫妻的師專同學易元培,
是土生土長的埔里人,
在臉書盛讚12年一次的建醮活動,
錯過這次還要再等12年,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立即驅車往埔里前進。
關於埔里建醮起源之說, 一般認為, 源於恒吉宮媽祖廟的慶成醮最為可信。
光緒26年(西元1900年)嶄新的「恒吉宮」落成,
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而舉辦埔里第一次建醮活動,
當年適逢庚子年,
從此成為埔里每逢子年建醮的濫觴。
南投縣埔里鎮庚子年祈安清醮法會,
民國109年12月2日至5日舉行5天,
我們是12月4日晚上造訪,
算是一切都大致就緒,
只差最後大家把供品全擺齊。
「三獻清醮」的供桌主要分為:
宴王桌和看桌兩種。
宴王桌是供奉神明的,
信徒會擺放供品「飯擔籃」。
在籃子裡面的祭品,
都必須是可食用的。
看桌,是祭祀好兄弟的。
看桌主要是觀賞用。
埔里是個純樸小鎮, 平日難得同時湧入大量車潮, 所以停車場數量不多, 當地居民可以騎摩托車, 往來各醮壇間會較方便。 外地來的我們, 幸運地在總壇附近, 找到一個50元/次的佛心臨停處。
華現南壇
步行到孔子廟, 這裡的孔子廟建築外觀十分古樸典雅, 從正門到內部兩側廊道, 都布置了孔孟的名句。 目前還有藝文展覽, 感受到孔廟獨有的書香與文化氣息。 南壇設在孔廟昭平宮育化堂前空地。 壇主神明是城隍爺。 除了醮壇沒有特別醒目的展覽區, 「花醮」展區在埔里花卉暨多功能農產中心, 展期是12/5-12/20的白天。
總壇
孔廟隔壁的恆吉宮媽祖廟, 是建醮活動的總壇, 舉醮期間禁止外人進入。 「米龍」是第一次近距離看到, 聰嫂特別去找了一支影片, 介紹米龍的製作和意涵。 整個儀式強調人要對大地自然, 存有敬畏保護之心, 歡喜心帶來祥和之氣場。
看到牌樓和布條上此次活動的全名: 「埔里鎮庚子年大埔城祈安護國清醮文化節」, 所以埔里的舊名是「大埔城」。 清朝時期台灣總兵吳光亮, 為撫番督建大埔城及建築廳署, 壘土為城,外植刺竹, 外環做濠溝,並設東、西、南、北四城門。 建醮活動本是屬於道教的儀式, 而台灣的民俗信仰之豐富內涵, 則以道教信仰為基底, 風俗習慣為介質, 結合不同有能有力的對像崇拜的產物。 一些傳統民俗技藝, 也端賴民俗信仰的活動才能看到。 紙紮藝術在建醮活動, 佔了很重要的部分。 紙紮又稱為「糊紙」, 在台灣社會中, 以殯葬儀式用品最為人知, 卻也讓這項工藝, 覆上一層禁忌色彩。 但糊紙技藝並不只用在喪事, 也用在祭祀、慶典的「紅事」、 民藝陣頭道具, 以及類似日本紙製人偶的精緻禮品。 紙紮工藝的過程, 包括:剖、紮、剪、繪、糊。 手工精細複雜。 隨著時代改變, 繁複的祭祀儀式慢慢被省略, 環保議題備受重視, 「從簡」祭拜是許多人的選擇, 在這樣的環境下, 傳統糊紙產業受到巨大的衝擊。 在這次建醮活動, 也讓我們一起思考傳統技藝的未來。
虎嘯西壇
我們問了活動的志工, 其他醮壇的位置, 他說西壇距離總壇比較近, 我們就步行過去。 西壇在埔里台糖文化廣場, 竟然就是七月我們曾經造訪的 「鳥居torii喫茶食堂」附近。
這裡的腹地大, 感覺經費也比較充裕, 布置華麗盛大, 位在埔里酒廠旁, 以酒廠的狀元紅酒甕凸顯特色, 壇主神明是福德正神。
慈濟在此有志工帶活動, 有國樂團和街頭藝人表演, 周邊好像夜市一樣熱鬧, 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在建醮法會期間只能吃素喔!
老照片展很有意義,
當地人會更有感受,
還有人看照片認出熟識的人。
看到60年前的建醮照片,
不同的時間但同樣的虔誠心意。
老照片展旁就是Q版神燈公仔。
金旺北柱
走出會場正巧看見接駁車到達, 幸運地搭上到達北壇。
北壇位於埔里鎮和平東路與信義路口, 壇主神明是玄天上帝。
北壇呈現農村文化主題, 結合農產品與花卉藝術裝置, 老照片以「埔里百年街政」為主題, 這裡有志工不斷廣播, 提醒民眾戴口罩, 還有施放煙火的時間, 感覺很有向心力的區域。
龍騰東壇
等候接駁車大約20分鐘, 搭上後往東壇行進。
東壇在埔里宏仁國中旁公園路, 壇主神明是觀音菩薩 布置以「龍」為主題。
有布袋戲的表演, 還有資深少女儀隊表演的團隊在預演。 這裡也有老照片展, 但我們沒有時間看。
越晚排隊等接駁車的人越多, 我們決定步行回停車地點, 走了大約二十多分鐘抵達。 走馬看花三個半小時, 五個醮壇大致走過,
花醮展覽時間到12/20,
再另外找時間去參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