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2|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Mr.Green專欄|[再評]從不同角度來看節能減碳,電動車真的環保嗎?

電動車的環保論戰 全然以碳排放思考的盲點
先前一篇探討電動車是否更環保的文章,意外的引來不少評論,也收到一些轉貼來的「指教」。撇開沒什麼建設性的嗆聲,有些確實很有邏輯且充分舉證,也點出了筆者先前撰文未能考量到的角度。
在之前文章的論述中,主要做的觀察與論點有以下幾項:
一,考慮節能減碳效益時,除了行使過程中的碳排之外,或許也可以納入整個生命週期,包含生產製造過程中的碳排。但這是提醒大家擴增可考慮的範圍,並非下定論電車的製成就比較不環保。
二,除了碳排之外,其他的外部性也需要綜合考量,或制定相當的測量標準,用以參考或規範。例如稀土,就是一個再開採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的因素。
三,比較是個人想法的部分,認為長期來看電動車絕對更環保也是國際趨勢,但短期內是否能在兼顧「減碳」和「效率」,找到用電和用燃油之間的最適點?當然,這也只是眾多討論中的一種聲音,不代表是唯一正確的結論。
回到本文,在當前政治正確的氣氛中,舉凡那些吹捧電動車有多好,環境議題好重要,再生能源是未來大勢所趨,保護地球人人有責的論述,其實已經滿多的了。不過,不同角度的看法,未嘗不可也試著也來聊一下。電動車到底是不是比傳統汽車更環保?那取決於你怎麼測量,用什麼樣的標準來測量,以及造成差距的這些比較,可能是由多個變量影起的,如果要更接近事實,就不該只限定於做特定的單變量分析(univariate analysis)。
批判別人之前先來自我反省,瑞典研究機構的數據已告訴我們,若把製成也考量進去,則電池其實也有不少碳排的問題。雖說如此,但一份2020年3月由劍橋大學教授提出的研究[1],顯示他們在全球59個地區實測,納入完整生命週期後,有53個地區顯示電動車比使用燃油的車,更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剩下的6個地區,例如高度仰賴燃煤發電的波蘭,則電動車恐怕不如想像中環保。也因此,電動車既然要大量使用到電,則發電過程的各個來源所佔的比重,會是大力推行電動車普及化的同時,需一併考量的政策。當然,在討論有爭議的事件時,各種聲音絕對都該平等存在,以Mercedes-Benz的電力驅動系統整合部門的估計,純粹以製造過程來看,傳統燃油車製程過程的碳排放,僅佔其整個生命週期的20%,遠低於電動車的製程。
至於空污,那又是另一個大議題。如果要深入比較,就要去思考包含PM2.5,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其他諸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等。察其的追蹤研究也證實,即便把用電的過程也考慮進去,電動車產生的污染仍小於燃油車,不過,這並不代表燃油車就不能在污染控制的技術上,進一步去努力。至於台灣火力發電使用燃煤與天然氣的比例,以及在能源轉型上的進步,根本尚未討論到。再說,如果要認真討論用電的問題,其實很值得從電動車延伸,順便滲入了解一下台灣整個電力系統的問題,而不是一提到能源轉型,再生能源就高潮。
假設我們真的要達到2025以前,達到再生能源裝置容量25GW的話,其中很大部分勢必來自離岸風電,畢竟是政策和輿論在帶風電的風向,而這些風電大部分會被併入中南部電網。而大量來單一來源的電力併入系統,勢必影響到供電的穩定性。簡單來說,目前再生能源扣除水利,也不過3-5%,不算太大,靠偶爾的火力(天然氣)或水力機組,在太陽能和風力無法負荷的時候補足即可,但一但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就需要讓一些傳統的燃氣複循環機組「解聯」。但再生能源終究是靠天吃飯,不可能24小時維持穩定供應,那怎麼辦?目前的解法是啟用更多的複循環機組,配合再生能源的發電狀況,頻繁去降載解聯,併聯升載,或長時間持續低載運轉,反而更不環保。當然,這裡再往下討論就得把整個台灣的電力系統,前因後果通通搬出來,之後其他文章再來討論吧。
關於電動車與燃油車,比較重要且有趣的部分,是先前忽略了考量到的「能源轉換率」。碳排放是個容易被操作的議題,但能源的轉換效率,確實電動車比燃油車好很多。根據關鍵評論的文章[2],引述美國2018年能源橘的研究報告,指出電動車的能源轉換率,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可打77% – 82%,相比燃油車僅30%。所謂能源轉換率,大抵要以相同的單位「熱值」去同比換算,並考量到種種外部因素和耗損,可以得出一公升的汽油,約等於3.44·度的電。那麼若放在相同的標準,以機車為例,燃油機車加一公升的油可以行駛約25公里,電動機車則大概可以行使50公里左右(文章中提供的數據)。
但是,關鍵評論網中僅以「機車」舉例,我們都知道,重量越中,需要驅動的力量就越大,而把相同的討論換到電動車的時候,我們不妨看看另外的數據。根據特斯拉的實測,其S75D車型使用的是75度的鋰電池,實際可使用電量約72.6度,按官方公布NEDC可行駛466公里。因此,這樣算下來,一度電可以讓電動車跑的里程數大概是6.5公里,而拿不算太新款的燃油車,HONDA CR-V2.0來看,一公升的油可以跑約10-11公里,高速公路則是約13-15公里。
這還沒談到電池壽命,電池回收,充電樁建置等議題。同樣,也不該迴避燃油引擎在能源轉換率上,可能可以有的技術突破。不過當然,筆者也一再強調長遠來看,電動車不僅是趨勢也是必要的發展策略,需要從技術,商模,政策,法規,環境,可行性,轉換成本,乃至「人性」等全方位去思考,而非死抱著「再生能源好棒棒」,只要一丁點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就好壞壞。
既然談到電池,我們再從兩個方面來聊一下,根據從事全球定位系統車隊管理的公司Geotab,2019年的報告顯示,電動車平均每年會揀大約2.3%的電池容量。如同iPhone,隨著使用的時間越長,電池的效益也會日益降低。若以「低於85%」作為替換的標準,則電動車大約6年半就可能需要更換,而然油動力車的壽命,基本上可以超過15年。當然,電池技術不斷革新,不過現行大規模量產的成本仍相當高,且台灣PBGN智慧電動車聯盟是採用換電系統,因為更換電池比充電更具經濟效率,故在電動機車領域,電池的數量會是電車的數倍之多,這些電池回汰換後的問題,需要政府及早規劃。反觀燃油引擎車,在效能與污染捕捉技術上,甚至是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幾十年來累積的進步和日益嚴格的法規,亦毋須故意避開不談。至於長遠來看,電動車普及化對環境的好處,但在兼顧「減碳」和「效率」,是否能夠找到用電和用燃油的最適點,至少在現階段,並非連討論一下可能性都不行吧?
對於電池使用稀土,有些人會質疑,那電腦,手機也都有使用,憑什麼只歸責於電動車?其實針對稀土的問題,現階段就是缺乏適當且嚴謹的評估指標,完全不用到稀土確實是不可能的,重點應該是用對待碳排放同樣的態度和標準,去評估各種可能性造成的後果。很多人認為稀土根本是的國際政治議題,對於環境,人權的負面影響,應該用輿論壓力和經濟制裁去對付。而實際上,目前主流的各國政府,不也正是在用這個方法在看待石化產業嗎?無論是本文還是前文,從來就沒有因為「有污染」而提倡「不要用」,而是我們要先能更客觀的關注這個議題,並吸引夠多的社會政治的參與,從碳排放與空污的討論中挪一點點目光過來,才可能訂出跟稀土有關的ESG標準。
很多時候,沒有共識的測量標準,或單變量分析,讓我們很難去判別各項數值的差異,進而簡單化誰比較好的結論。以現狀來說,普遍大家在談電動車時,有討論未來的傾向,而討論燃油車,則有排除討論未來的傾向,拒絕承認燃油車其實也存在很大的潛力,在技術革新和污染管控方面的研發。甚至很多時候,比較基礎是拿未來的電動車跟現在的然油車比較,過度的著重在碳排放與空污,並且只提出對己方論點有利的數據和引言。
為何會認為,目前來說,油電混合是現在「可能」可以先走的路,未必只是它可以達到最少的污染,而是世界在變化,人類社會再不斷邁入下個階段的過程中,不會只有環保單一的考量,反而是所有的利害關係人,都需要找到平衡點。無庸置疑,有很多科技的發展是受到論述和媒體主導的,甚至是被狂熱崇拜的。我們當然可以傾盡所有的資源,全部壓給電動車,結果可能真的很棒,但換個角度,同樣也可以全部用於發展燃油車,做到更低碳排與更高效能,這也很可能成真啊。
但是這種資源傾注,與全然排除其他可能性,在現實上是非常困難的,資本主義厲害的地方,就是它將各方的利害關係人,拉進某個似乎可以達成共識的機制裡面,那個機制就是利益,如果雙方都願意在同樣的標準下投注資源在電車和油車,或許就可以截長補短,創造出真正的專業分工與對所有要素,有更加平衡的考量和應對的作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