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同島一命、死裡求生—高登島

文章:讀行俠readingwalk
最近在Youtube網站上看到一部影片,是拍攝馬祖高登島上的戰備狀況,這部影片拍得非常的寫實,讓我回憶起當年在高登島的種種,彷彿又把我帶回年輕時在馬祖服役的情形。
為什麼我覺得這部影片拍得非常的真實,因為當年我的駐地是在馬祖南竿的防衛部,我記得當時是民國76年3月份,天氣很冷,東北季風非常的強,海象也很不好,我當時任職於馬防部陸海通信排,也就是俗稱的艦管排,擔任少尉艦砲觀測官。
當時我奉命和一位下士通信班長要到高登島去視察據點,我們倆個一大早就從南竿的福澳港搭海軍的LCU登陸艇來到北竿,等候隔天一大早再搭船到高登島。
次日一大早,我們搭車來到北竿的一個小漁港,就是橋仔港。每個要去高登島的人,都必須從這個港口登船,早上約莫九點的時候,我們已到達橋仔港,由於船還沒到,我們就坐在堤防邊等候,當天天氣很不好,溫度大概只有攝氏10度左右,我從港口向外海看去,整個海面都翻白浪,可見浪不小。此時的心情很是落寞,也很悲涼。後來我每次只要看到高登島的影片,這種感覺就不由自主的浮上來。特別是在民國70年代,兩岸還處在敵對狀態之下,來外島服役已經夠悲慘了,結果今天我卻要去外島中的外島,那種肅殺、淒涼與無奈的心情,只有在當年的時空背景之下,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
等了半個小時,突然聽到有人喊船來了準備登船,此時我向港口邊望了半晌,怎麼沒看見船啊,順口問了身旁其他單位的阿兵哥,他們告訴我前方的小漁船就是了。甚麼,小漁船。我還以為要搭海軍的LCU登陸艇或LCM登陸小艇,原來是老百姓的小漁船,沒搞錯吧!此時我邊走向漁船、邊向外海看去,天哪!浪這麼大,船這麼小,這要開到高登島,會不會在半途翻船啊?萬一掉在海裡,不淹死也會凍死,橋仔港講是講港口,這可是甚麼碼頭都沒有。要登船的方式就是將漁船的船首靠近沙灘,有四個人站在海中,左右各兩個,雙手扶著一塊長木板,然後我們再從木板上走上船,這塊木板不但會上、下晃;還會左、右移動;而且還前、後跑來跑去的,站在木板上看著腳下方的海水,一下子漲潮,水都淹上來;一下子又退潮,木板又出現,簡直就是在測試平衡感。
好不容易登上了船,結果更慘的在後面,整艘漁船上滿滿的貨物,船艙內連站的地方都沒有,所有人都是扶著船舷站著,或是坐在貨物上。原來這艘船是每三天運補高登島的菜船,船艙內都是蔬菜、罐頭、雜糧、食用油、還有好幾桶瓦斯桶,再加上我們這些要上島的官兵,整艘船吃水很深,海水都快淹到船沿邊了。影片上看到的船就是菜船,只是他們是拍片所以做做樣子,當年可是整艘船滿滿貨物,而且風浪比影片上還要大。
海上驚險了快一個小時,高登島終於就在眼前了。高登島有兩個港口,一個是「英雄港」,也就是影片上看到海邊有一個水泥做的斜坡,一直延伸到海裡,岸邊有一個水泥做的城門,上面寫著高登島,這個港口可以讓海軍的LCU或LCM直接搶灘登陸,相對起來比較安全;另一個港口叫做「大維港」,它是建在岩石上,有一個水泥做的平台,菜船無法直接靠岸,必須在船前及船後有人拿著長竹竿,竹竿末端綁著一個鐵製的彎鉤,船的前、後兩端拿竹竿的人,將彎鉤鉤在水泥平台上,再把船拉近平台,此時浪大的時候,船忽上忽下,這時候下船必須等船由下往上升起時,超過平台立刻跳船,絕不可以當船由上往下降的時候跳船,因為很容易掉到海裡。我當時就是從「大維港」下船的,這也是我這趟高登行最危險的時候,還好順利下船。
上了高登島,我直接就到島上最高點,也就是營部的所在地(當年高登島是一個加強營駐防,加上防衛部的砲兵及其他支援單位,約有800多人在島上),因為我們艦管排的據點都位於指揮所旁邊,戰時直接歸各防區最高指揮官所指揮。
駐點在此的士兵跟我說:為什麼晚上不可以偷跑出去,因為這裡一到晚上立刻陣地關閉,只要看到外面有任何會動的東西,衛兵不待命令立刻開槍,你跑出去被打死算你活該,因為早年都有大陸的水鬼跑來摸哨,當年金馬地區第一個抓到水鬼的地方就是高登島,捉到水鬼的那個衛兵就是汪喜田,在島上我還去看過他的銅像呢。
這部影片上看到一些地方都是我曾去過的,影片拍得很像當年我在島上的情形及感受,所以非常的真實,唯一有問題的地方就是那裏怎麼會有公用電話(影片中營長打電話給他太太的那一幕),當年我在島上除了軍線電話及無線電載波外,是沒有其他通訊設備的,這點就有點不真實,也許是之後裝的吧?
總之這部影片拍得很不錯,讓我有種重歷其境的感覺,也讓沒有經歷過兩岸敵對時期的朋友們,可以感受一下當年的肅殺氣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