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間條件》談同島一劇

2024/03/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筆者於2018.5.5桃園高鐵站前廣場欣賞戶外公演的《人間條件》1

筆者於2018.5.5桃園高鐵站前廣場欣賞戶外公演的《人間條件》1



  上週(6/21~26)佛心的綠光劇團在YT上以1天1集的方式,開放免費收看舞台劇《人間條件》1~6。於今距離《人間條件》6首演(2014)已時隔7年,這幾天人們一邊在家防疫、一邊把舞台劇當連續劇追的生活,無疑呈現的就是最新的《人間條件7─同島一劇》。


  吳念真導演說:「看戲有時是一種訴苦,看到劇中某些情節跟自己的處境相仿,能得到一種安慰。」舞台劇中或多或少有與我們生活熟悉、類似的角色或情境,不管是祖孫隔代的對話、年輕時暗戀的心情、為下個月房租而努力的工作、犧牲小我完成優秀妹妹的奉獻、遠離家庭追求的自由、長照的久病無孝子或眼高手低的懷才不遇等。《人間條件》正是藉由戲劇的呈現,在看戲中找到人之所以為人的人的條件與價值。以下將分享觀後較有感的台詞與反思:


  「老,對青春的期待跟想像都沒了。」─《人間條件3─台北上午零時》


  「兒子變成我不認識的人了。我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某一天,我突然發現,我的生命很像在某個階段之後就完全停止了。」─《人間條件6─未來的主人翁》


  對青春的期待跟想像就是對「新」的期待跟想像。而「老」就是不再更新了、停滯了。關於更新,一種是為他人所認識的更新,另一種是為自己認識的更新。為他人所認識的更新是一種快速的、即時的、不特定對象的更新。此種的不更新如大學畢業後,有些同學不再連絡了、甚至不再更新社群軟體了。於是,他的時間就像在某個時刻之後就完全停止了,記憶亦只停留在大學的時候、年輕的時候。這正是一種老的狀態;即他人與我的關係的老。因為他人不再為我帶來新的認識、新的想像、新的期待、新的關係。但這不一定真的老,有些人就是不用社群軟體、不常與人交際,甚至是與其他人有新的關係,這時候要看得是另一種更新,是否有為自己認識的更新。


  為自己認識的更新是緩慢的、難以察覺的、為己的。此種的不更新如日復一日的忙於工作、家庭而遺忘了自己,被貸款、世俗的成功追著跑。這是另一種老的狀態;即不再活在希望中的老。這是真的老,即活在已可預期、可量化的人生,沒有挑戰、不再改變、不再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覺。唯有為自己認識的更新,才能不任由他人評價自己,而找到自我評價、依循的價值與人生。這是條緩慢的、沒有捷徑的、得花一生追尋的、永不老的路。


  「書唸多,人情世故放一邊。」、「把知識當作奉獻而不是掠奪。」─《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


  我們推崇「活到老學到老」,又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習不能只是填鴨式的接收,還必須經過反思、消化,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而書念多了,是否代表越理性而越不感性?這要看是看了什麼書。在推崇科學的今天,凡事都講求量化、數學化,我們正身處於一個以科學為形上學的世界,而逐漸遠離以意義為形上學的世界。「知識就是力量」的力量不應該是一種掠奪的力量,而是一種知識分子良心、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的力量。擁有最多知識的人不是最成功的人,而是願意分享知識,以自己的方式奉獻社會與家庭的人才是成功者。而非《人間條件6─未來的主人翁》中,父母用心培養小孩出國讀書讀到博士,最後卻留在異鄉。「好」不是自己變好就是好,而是藉由自己的好讓大家一起變好。


  「我這輩子有妳那時的話和表情可想,就像自己有過一段愛情。」─《人間條件3─台北上午零時》


  在那個連愛都能禮讓給朋友的年代,與自己愛不到,別人也別想愛到的現在。愛變得更個人、更自由、更快速、更口惠而實不至。網路交友,讓在一起不一定因為愛,愛不一定要在一起;愛變得越來越視覺、越來越同一。在這樣的時代,還相信愛情的人本身就是幸福的吧。相信愛需要培養、願意花一段即便不一定有結果的時間培養、並接受愛的不完整,為的是在愛的過程中找到更好的自己並成就愛人。愛是不需要擁有,而是曾經愛過、曾經美好、曾經相信可以維持現狀到永遠。那樣的愛是令人回味再三、永不過期的。


  「最後會給自己的結論會是什麼?」─《人間條件5─男性本是漂泊心情》


  在還沒走進棺材之前,人生就還有改變的機會,還無法論斷。所以孔子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一個人的過去如何,並不等於他現在就一定如何,人間條件讓我看到人的矛盾與可愛之處。世代的矛盾、價值的矛盾、愛的矛盾、自我的矛盾等。如關於世代的矛盾,我們常認為自己的世代優於上一代,然而,若以此推論,難道人類發展史是一部退步史?當然不是,而是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的問題與挑戰,每一世代都有好的部分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如果問我希望最後會給自己的結論會是什麼?「到此一遊!」

2021/6/29

3會員
522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