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投資文章都會提及「 新興市場 」。投資者固然對這個字不陌生,但有多少人了解它是什麼?為什麼值得關注?
「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 一詞,最初是在 1981 年,由 世界銀行(World Bank)集團旗下 國際金融公司 (IFC,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的美國經濟學家 Antoine van Agtmael 提出。其指經濟發展程度落後於北美、西歐、日本等 「成熟市場」 (Developed Market),但卻正在快速開發及工業化的國家,且有機會從「開發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發展為「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經濟體。
1981 年,當時世界銀行對新興市場的定義是:人均 GNP 未達世界銀行所劃定的「高收入水平」,即為新興國家。
然而,投資機構認為的新興市場是指:經濟具備高成長,但因制度不成熟、地緣政治等因素,以致風險大的市場。想了解更多投資內容,即下載
新興市場國家
新興市場所涵蓋的國家,通常會參考「 MSCI 新興市場指數 」(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的劃分,MSCI 認定的新興市場國家暫有27個,隨著各國的經濟發展,名單也會有所調整:
*亞太:中國、印度、台灣、南韓、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
*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智利、秘魯、阿根廷、哥倫比亞
*東歐: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捷克、希臘
*中東非洲: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達、巴基斯坦
投資風險
新興市場的投資產品有國債、公司債、股票、基金、ETF等。
當中許多投資者會選擇投資場國債,風險略高於已開發市場,但報酬也較高,而且由國家發行,有一定認受性。別以為有國家掛保證的債券較安全,實際並非如此,過去歷史的確發生過「國家違約不還債」的情況。每次發生時,其債市、匯市都會劇烈波動。
比較知名的一次是1998年俄羅斯,另一次是2015年希臘,另外阿根廷、墨西哥等國也都有違約紀錄,為投資者帶來損失,此外,即使最終沒有違約,只是傳出有違約的可能性,也會造成債券市場劇烈動盪。
另一項廣受歡迎的產品是大型國企的股票。其股票雖然增值潛力大,但空頭風險也高,股價波動也大。
新興市場變化不斷
多年來,許多國家獲納入和被剔除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有一些重大變動值得我們留意。20年前,中國只佔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5%。隨著中國錄得驚人 的經濟增長,加上逐步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內地金融市 場,現時中國佔該指數的比重已超過35%。中國的指 數比重持續上升,使部份主要市場的比重下降。例如在2002年,南韓是最大權重的新興市場,約佔指數 20%,現時比重只接近10%。同樣,在2002年,南非的指數比重幾乎接近15%,現時卻少於5%。
巴西的指數起伏亦十分大。在商品超級週期帶動下,巴西的指數比重由2000年少於10%升至2009年的17%,曾一度成為第二大指數成份國。面對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其升幅戛然而止,現時只佔MSCI新興市場指數5%。
由此可見各國市場情況變化不斷,投資前應仔細分析數據,才部署投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