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6|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1/16 耳朵借我:深度專訪李志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分享節目錄音。
李志在錄音室裡坐定,表情悠悠地,低眉微笑。這天台北寒流,外面氣溫九度,Alian的錄音室空調也是出了名的強,他和陪同的巡迴經理人一身裹得嚴嚴實實。前兩天才看到他在網上貼了台中的照片說:「抵台兩日,大家紛紛表示台灣是個好地方,就是屌天氣和南京一樣冷……」。
他低沈的菸嗓講起話來也是悠悠的。我得把麥克風音量推大一點兒,纔能收清楚。他抬起眼,不勝感慨地說:上次坐在電台直播間裡受訪,應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直到節目最後,他才更正:說錯了,上次電台訪問是2007年,十年前。十年、二十年,對他來說,心理距離大概是一樣的恍若隔世。
李志是出了名的不愛受訪,他出道迄今從未簽給任何唱片公司經紀公司,出片巡演一切自己來。前幾年為了宣傳演唱會,他勉強自己上過視頻節目,也接受過書面訪問,不過大部分的訪談,他都推給合作多年的經理人遲斌去應對。唯一一次談得比較深的通告,是2015年的網路播客節目「大內密談」:那次他火力全開,像是要把音樂圈同行、樂迷、樂評、媒體對他的誤解和批判,和他的堅持和委屈,一口氣講個清楚。兩小時滔滔不絕,主持人只放了三四首歌。李志沒把那次訪問算在他的「十年空白」裡,或許還是對傳統廣播有不一樣的感受吧。
不過這天他坐在我的對面,氣場平和,一點兒不急。或許是到了台灣,人就比較鬆弛下來了。要是錄音室裡可以抽菸,他肯定是會一面吞雲吐霧,一面慢騰騰地說起那些故事的。
這是他第三次到台灣辦演唱會了。連續三年,辦完南京跨年,他就到台灣來,成了慣例。算算工作團隊光是舞台上的樂手合音就有十一人,加上燈光師音響師和眾多助理人員,光靠賣門票,這趟旅費怎麼算都是要倒貼的。但是他太喜歡台灣了,立定決心不管怎樣每年都要來一趟。早在四五年前,他就企劃過台灣行,卻因為手續問題沒來成。前兩次台北演出約了要訪,也都陰錯陽差錯身而過。這次的廣播專訪,固然是他十年來的第一次,卻也讓我等了四年呢。
真正注意並且喜歡李志,是2009年的實況專輯《工體東路沒有人》:當時三十歲渾身真氣亂竄的憤青,拎著一把吉他在北京「愚公移山」唱了一場,臺上臺下輪流吆喝罵娘,從屌絲自憐之歌一路唱到悲壯的大時代,一把木吉他,亦足以震撼一代人,心碎一代人。對我來說,那張專輯和小河、萬曉利在「河酒吧」的實況錄音一樣,都是當代中國新民謠最厲害的傑作:就像陳明章八十年代末那兩張經典現場作品,當年「水晶唱片」因為太窮無力進錄音室,姑且用簡單器材錄下阿章的校園演出實況,直接發表。然而那些作品並不因為現場條件的簡陋而顯得簡陋,正好相反,捨去錄音室編曲製作的包裝修飾,那些素面相見的歌,更體現了「民謠」這兩個字原本接地的、有機的意義。
世紀之交,中國新民謠和地下搖滾的若干名篇,是沒有「決定版本」的:最早的錄音室版本(假如有的話)囿於環境條件,多半品質粗糙,夠不到專業標準,反倒是現場版實況,不管是音樂人自己錄製或者粉絲偷錄的bootleg,往往更忠實地傳達了那些歌「應有的模樣」。此外因為審查而不能在唱片裡唱的歌詞,也常常在現場還其本色。那些歌,遂在網路時代有了各種各樣的「決定版」,誰會想到「民謠」民間傳唱的古老精神,竟會在21世紀用這樣的方式在中國延續下來?
因為那張實況,回頭找了李志早年的demo,上網聽了他後來製作更精良的專輯,聽聞他歷來頗受矚目的幾樁爭議事件:在豆瓣「月亮小組」寫自傳自曝情史,一把火燒掉賣不了的CD庫存並拍片上傳網路,提告未授權的網路音樂平台「維權」,時不時在微博上直言不諱批評這個那個同行,引來大規模掐架……。李志這些年反覆總結自己公開發言的基本態度,就是「說真話,不說假話」,不和稀泥,也不怕認錯,有錯就道歉。這事貌似不難,然而行走江湖,真要徹底實行,還是常常會引人側目,得罪人,甚至被目為炒作的。
李志的歌,至少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向,兩者同等重要:一個是情傷累累而不憚在歌裡用極其陷溺的抒情方式示弱甚至自殘的屌絲文青,一個是不斷用寓言和詩歌訴說大時代的歷史禁忌與傷痕的憤青詩人。當然,這兩種身分經常在同一首歌穿插出現。李志之所以擁有如此熱情死忠的大批粉絲,我想也是因為他的歌融合了小我和大我的經驗,呼應了十幾年來中國社會尤其離鄉打工的知識青年,在翻江倒海的大時代裡拼命掙扎,但求一方安身立命之地的艱難與幻滅。
李志既然給了「耳朵借我」十年來的第一個廣播專訪,我也播了幾首在對岸媒體沒法播的歌,問了些他在老家沒法談的問題,當然,聊到那些事的時候,我仍然謹守分寸,總不希望給來賓惹麻煩。其實我大可繞過那一題的,但在我聽了李志2016跨年演唱會用「廣場」的音樂搭上北島名詩「回答」朗誦的實況錄音,之催淚之盪氣迴腸,我想他即使到了如今這個年頭,仍然是很有話想說的。
李志從他在江蘇鄉下貧窮的童年說起,聊到第一次聽到鄭智化的震撼,還有在綠皮火車上聽羅大佑的「牧童」感受到的孤獨。他說到港臺流行音樂對他們一代人的啟發和影響,以及未盡其功的遺憾。他也聊到自己這些年以一人之力糾集團隊做音樂辦演唱會的心情,以及他觀察音樂場景的變化。這集節目,李志坦誠而健談,覺得還有很多可以聊。我們約好了明年繼續,請別轉台。
播出曲目:
這個世界會好嗎(2014 Live) 牧童(羅大佑,1983) 黑色信封(2016 Live) 你好明天(2016) 梵高先生(2005) 回答(詩:北島,2016 Live) 地方(舊名『廣場』,2015 Live) 人民不需要自由(2009 Live) 關於鄭州的記憶(2016 Live) 和你在一起(2016 Liv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