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5/15 耳朵借我:專訪鍾玉鳳談《擺》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週六、週日 08:00–10:00(CST)重播。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分享節目錄音。 Alian電台亦有隨選重聽服務,歡迎利用。
「擺」就是鐘擺的擺。它是度量時間的工具,也是鍾玉鳳這些年反覆於傳統與當代、台灣與世界、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修行之路的象徵。
認識鍾玉鳳,大抵是她參與林生祥《臨暗》專輯那陣子,一眨眼十幾年了。我印象中的她,總是颯爽而有俠氣。懷中的琵琶便是所向披靡的兵器,一出手,四方震懾。這位琵琶女俠花了十二年終於錄完個人首張專輯《擺》,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帶著琵琶出去和不同文化的音樂人「對打」:印度、印尼、瑞典、埃及、美國……,這麼一輪一輪深入「敵陣」打下來,她也進入異文化歌樂的律動、呼吸、線條,習得許多心法。而在高手較量的時候,她懷裡的這支琵琶,竟也變成了別人眼中「台灣」甚至「亞洲」音樂文化的代表,一出手就得有兩千年份的積累。這是多麼沈重的包袱,又是多麼巨大的期許。
然而,鍾玉鳳讓我們聽見了多麼不一樣的琵琶呀。這漫長的「歸零」、「丟包袱」的歷程,實在是值得的。
鍾玉鳳這十幾年的歷程,始自背對傳統「國樂 / 民樂」圈子的「出走」:和生祥與瓦窯坑3的合作,她初次發現可以不用脊背打直盛裝演出,竟然可以穿牛仔褲上台彈琵琶!更不必每個音都力求精準完美無懈可擊,有時候「感覺對了」更重要。繼而「大大樹」的鍾適芳邀她參與「流浪之歌音樂節」,和來自南印度的打擊樂大師同台,並鼓勵她自己作曲──她說她那時候根本不知道「作曲」是什麼意思,從小學琵琶,老師從來沒有教過這一課啊。還有「即興」,從小苦練的她也從來沒有試過……。
鍾玉鳳也是在那次音樂節現場初次發現:這些世界級的大師手底功夫多驚人且先不提,他們為什麼上台演奏總是滿面笑容,玩音樂玩得那麼開心!回頭一想,她發現自己在「國樂 / 民樂」圈的同行,大部分都根本不愛音樂。
就這樣,她決定掉頭離開,這一走,就是十幾年。輾轉繞了地球不只一圈,和各國音樂人交手,同時磨礪自己的創作能耐。《擺》這張專輯分別與三組音樂人合作錄製:印尼甘美朗民間樂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曼陀拉琴和按鍵古提琴、以及南印度打擊樂加上爵士小提琴和爵士鋼琴三重奏。音樂團隊跨越八個國家,總共18位音樂人,一共動用了21種古今東西、傳統現代、原聲插電的樂器,全部曲目都是玉鳳的創作。13曲將近80分鐘的長度,盛裝著這趟曲折旅程的豐美收穫。
這集節目,大部分時間包括播歌時候都開著麥克風,讓玉鳳隨時即席講解。且來一起見證琵琶女俠的武林流浪記,又或者:高手是怎麼煉成的。
播出曲目:
巢 簡單擺 三分俠 磁性擺 我們到我們 直到 枇杷芒果 衝擊擺 西瓦 九拍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