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聽《我庄》

2013年夏,林生祥《我庄》專輯問世。入手以來,翻來覆去聽了十幾遍,仍然驚喜連連,總覺得沒聽夠、沒聽透,恨不能把整張唱片熟背起來。
先說不怕得罪人的結論:假如你今年只打算買一張台灣CD,請務必把這個名額留給《我庄》(當然,我更希望你買CD的年度預算不至於只有一張)。
顧名思義,《我庄》說的是農村的故事:村裡有瘋癲遊盪,「無米煮泥沙、無床睡天下」的「仙人」,有中年失意、南返回庄的落魄者,也有黑道漂白的地方選舉。孩子的課本裡從來沒有常民生活和我庄的歷史,年輕人盼望苦讀可以翻身,愈讀愈高、愈讀愈遠、最終竟是「愈讀愈少」。庄頭開起了晝夜不熄燈、堪比「新政府、新故鄉」的7-Eleven,映照著包容憂鬱失志者和新移民媳婦的菜圃,和除草劑毒壞了的田土......。和生祥合作十幾年的詞人鍾永豐,筆鋒浸滿深情,厚積而薄發,寫出了不折不扣的史詩。
為什麼非買CD不可?理由很簡單:《我庄》的錄音實在太好,好到可以拿來當音響測試的「發燒片」。然而,它並不是流行音樂慣於吹噓的那種大排場、大製作:生祥早已不再依賴流行音樂圈做唱片的慣行工法(樂器先分軌分次錄音、再配唱、最後進電腦精修細改)。正相反,這張專輯奉行「野戰錄音室」概念,他們借政大視聽館當錄音室,短短三天半錄完八首歌。所有樂手一塊演奏、同步錄音,一人出錯,全部要重來。德籍錄音師Wolfgang Obrecht是生祥的老搭檔,他的巧手完整捕捉了那澎湃、潮潤、透亮的音場(他也是非常厲害的樂手,你可以在「讀書」一曲聽到他熠熠生光的手風琴和口風琴)。
生祥樂隊目前的編制:月琴兼主唱林生祥、吉他手大竹研、貝斯手早川徹、打擊樂手吳政君。在我心目中,這個台日混血的組合,是當今全台灣最屌的樂團。這個陣容在2011年正式確認,但要湊齊這幾位樂手,先得經歷十幾年的曲折。
兩年前,我曾為文分析生祥這些年的音樂探索:一張唱片若是一幢房子,那一張張專輯,便是蓋了又拆、拆了又蓋的工程紀錄:2003年,傳奇組合「交工樂隊」解散。生祥沉潛一年,出版個人專輯《臨暗》(2004),雖仍是樂團形式,卻取消了打擊樂器。自此,他的編制就不斷「瘦下去」。2006年,大竹研和生祥在《種樹》專輯開始合作,成為他最重要的音樂夥伴。之後幾年,生祥一步步逼近歌樂最最本質的元素:節奏、結構、呼吸與律動。他的音樂也一步步剝除裝潢、敲去板壁,留下樑柱與地基。直到《野生》(2009),只剩兩把木吉他。然而間架恢宏、頂天立地,一點兒都不心虛。
到《大地書房》(2010),生祥不再「拆房子」,展開「重建工程」:貝斯手早川徹加入,他是大竹研的老同學,長年玩爵士樂。生祥放下吉他,彈起月琴,樂隊成為三重奏。
那陣子生祥曾和我說:他並不是刻意排除打擊樂器,但實在沒有合適人選──以他們玩音樂的高度,要找配得上的打擊樂手,真的很難。幾經尋覓,經樂師朋友引薦,生祥認識了吳政君,一拍即合。此人是「台灣鼓王」黃瑞豐弟子,也是「絲竹空」爵士樂團台柱。不僅精通東西打擊樂器,胡琴、長笛、作曲樣樣都行。就這樣,生祥樂隊完成了「最後一塊拼圖」。
當初聽生祥說新專輯將會加入打擊樂器、大竹研也要改彈電吉他,我的第一個念頭是:生祥要回頭玩搖滾樂了!直到聽完《我庄》,乃知我等習慣的「搖滾」概念,反倒看小了他。這「打擊樂器」並非搖滾樂團習見的爵士鼓,而是混合了民樂鑼鼓和手鼓的複雜配置。它既能和早川徹量體宏大、旋律豐沛的貝斯合流,共構音樂根底的「節奏組」,也能「遍地開花」時不時冒出來和其他樂器應答,成為「主奏」。大竹研在《我庄》初次讓我們見識他俐落又大氣的電吉他,大匠不工,鋒芒盡藏,和生祥的獨門兵器「六弦月琴」飽滿的刷奏呼應。這樣的音樂,血肉來自草根的民謠,骨架是靈動的爵士樂,表情卻透出搖滾的張狂。《我庄》的音樂始終舒展而鬆活,然而細細聽進去,耳朵竟常常忙不過來。
還有,不能不提生祥的演唱:這是他唱得最「野」、最「老辣」的一張唱片,他終於能放肆地撒開來唱,而仍神完氣足。在「秀貞的菜園」我聽到了二戰前老藍調歌手那行走江湖渾然天成的「氣口」,在「7-Eleven」我聽到了愛爾蘭歌手Van Morrison汪洋恣肆的魂魄,這都是原本以為在我輩人身上早已絕滅的氣質啊。聽聽「草」那拉長的吼喊和驟雨一樣的月琴,恆春老歌手陳達天上有知,也會頷首嘉許吧。
林生祥做到了什麼?我認為:這個美濃客家庄的孩子,已經做出了拿到全世界都足以讓台灣人抬頭挺胸的音樂。《我庄》不惟是林生祥無愧於「成熟」二字的傑作,也把這片島嶼上玩民謠、搞搖滾的同代人,遠遠甩到了後面。
(寫給《財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