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日本知名學者「鷲田清一」教授以其哲學家的思維、同時還是京都人的視野所書寫的著作《京都的平熱》,其中一個篇章,提到戰後1950到1978年間,執政長達28年的京都知事「蜷川虎三」,為了推動不以升學考試的結果取決學生就讀的學校,而是依照學生住所來分發,亦即以小學區制度,打破所謂的升學主義,蜷川知事喊出了「不能讓十五歲的春天哭泣」這句讓人印象深刻的口號。
十五歲,應該是國中三年級,要經歷人生第一場大考的時間點,如果可以打破考試成績決定就讀高中的升學主義,十五歲的春天,應該是充滿歡笑才對。
鷲田教授提到,在明治初年,京都市民協力募捐了很多經費,蓋了一批設備相當好的小學,那是分屬於各區域鄰里組織也就是所謂「番組」的學校,小孩能夠就近在那些比自己家裡還要舒適的學校讀書,看得出京都人對於教育的熱誠。
而戰後的京都公立高中一直都沒有制服的規定,拒絕制服規定的人並不是學生,而是教育委員會和家長。雖然讓孩子穿制服比較省錢也比較輕鬆,但是大人覺得,讓孩子思考或煩惱每天該穿什麼出現在別人眼前,也是一種訓練。一些京都的高中也會在校慶或畢業典禮的時候,在學校周邊的馬路舉辦變裝遊行,已經成為傳統了。甚至孩子會跟父母說,「來參加畢業典禮啦,大家都穿得很好玩。」
我回想自己的十五歲前後,雖然還不到哭泣的程度,但為了考上大人期待的高中,常常處於睡不飽的狀態,如果可以重來,真想要一個睡眠充足的十五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