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喧嘩中執意緘默│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The Piano(1993)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6歲那一年,她就突然再也不説話了,像是決定用沈默對抗整個世界的孤獨。
電影開場,我們先是看見女主角Ada半掩雙眼「不看」:人責打著不肯前進的馬;她情願不看同她一般抝執的馬兒如何被這世界教訓,但再不情願,她還是得面臨命運的壓迫,逼著她在生活裡失去「話語權」、身體主導權,學會成為一個……女人。
有趣的是,這個段落同時出現了她的「自白」,以童稚的6歲女聲説著:「你聽見的不是我口裡說出來的,而是我心裡的聲音」,這個微妙的反差(女人童聲)隱隱與<彼得潘>產生互文性,Ada就像是離開夢幻島選擇(或是現實讓人以為有所選擇)長大的溫蒂,但她把自己的純真透過緘默封印,埋葬在心底,身為女人的她則始終穿著黑色的洋裝,為了這個不可説的祕密服喪。
隨著情節展開,Ada內心的聲音順接女兒的出場,成為替Ada發聲的角色,但「女兒」的象徵性更高於存在性,從她和僕人們瞎扯父母的故事(稱Ada是歌劇演員,在父親被雷劈死的當下,也奪走了母親説話的能力)、艾坦和女兒描述兩人的相識(因男方害怕就離開了),隱隱讀出這個男人更像是Ada理想中的化身-不需要言語就能彼此心領神會-卻在她的生命中缺席。是以「女兒」成了Ada對心有靈犀的憧憬、渴望純然的愛的結晶;既是女兒又是自己的同義感,也標誌了Ada為愛而生的命定。
失語的Ada又像是為了愛情,以美妙嗓音換取雙腿的人魚公主,來到一塊新大陸的她,整整擱淺了一日一夜,預示即使有了雙腿的人魚公主還是無法走出自己的道路,因為此時的她,仍在等待一個對的人、懂得她的人,但Ada等到的卻是—或説命運配給她的是—一個評估現實而要她放棄鋼琴的男子。嚴格説來,這個媒妁之言而來的Stewart 並不是什麼壞人,他就是一個一般人,對事業有野心、也開始想像一個像樣的家庭,但那一切更像是一種人生標配,甚至是嫉妒才讓他發現慾望、從慾望也才蔓生出類似愛情的東西;某種程度可謂老實的他,自然無法明白沉重的鋼琴之於Ada的意義,也無法聽懂那些不(能)被語言表達出來的訊息,甚至最終他自言懂得了Ada、「聽見」她腦裡的聲音:「讓Haines試著拯救我吧!」也都還是男性主權對於女性意識的詮釋,而他口中的「愛情」也匹配不上Ada那份堅靭的絶對。
愛、自由的愛,是Ada以純真、緘默所恪求的,這份巨大堅定就像是鋼琴的量體,卻流洩出輕靈銷魂的樂音一如她澄澈的心靈;超越語言的音樂,向來是打破隔閡的符號,不識字的Haines也能與之共感,甚至將最原始的慾望升華成另一種相通。
然而使用「鋼琴」為體現,不乏有些文化菁英式的驕傲,鏡頭也以一種戲謔視角不時呈現原住民模仿這群白人、對白人感到好奇的段落;Stewart 見女兒仿效性啟蒙的原住民在樹上磨蹭,氣急敗壞地教訓她「侮辱」了這些樹,鏡頭語言、Stewart 的反應和原住民對藍鬍子舞台劇的誤會,更是鋼琴這個符號,都指涉出文明高於原生性的姿態,但就像是在特寫裡我們看到的是女兒親吻著樹,似乎是把生理渴望和愛理解成同一事物,倒打了文明一耳光:是教條羅織了我們天生對愛對慾渴求的罪惡感,如同成也文明敗也文明,當人類離開了所依賴的文明體系便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去感受、為何被感動。在電影的前後,反覆描述了鋼琴如同棺材一樣沉重,或許這也是為何結局裡,Ada毅然決然要將鋼琴棄海,一念之間願與它共沈海底最後意志選擇生命;直到此處,Ada才真正完成她的自覺,還不在於她能選擇緘默、選擇自己愛誰,而是能勇於反抗那成就自己卻又緊緊束縛自己的。
片中的男性角色,都只是象徵性的工具人,全片重在Ada與「鋼琴」的依存關係、Ada和女兒(另一個自己)的拉扯,被斷指的她不吭一聲仍欲往愛人的方向而去只是身不由己,甚至情不自禁的Stewart ,被剛好昏迷醒來的她厲色以對而止住了慾望。Ada從不需要等待誰的拯救,如同她一開始便是為自己的純真幻夢守喪那般,最終她褪去了一身黑衣,換上了碎花衣裳,女兒在草地上盡情翻跟斗撒野,離開泥淖,踏實了自己的歸宿。
想起谷崎潤一郞的小説《鍵》,在日文裡是鑰匙的意思,中文則可以是關鍵、琴鍵。Ada的一生圍繞這樣的雙關,堅持用一種絕對正確地開啟自己。當然這部電影理當沒有其他語境轉譯的過多聯想,然而無需語言、超乎文化的巧合,就極可能是發生共鳴的那一剎那。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6會員
229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論寫作 的其他內容
「你認為的自殺,我稱之為謀殺⋯」,末了的這句話像是抗議上帝的無所作為,因著英國微妙的政敎關係、桑德斯自幼接受的教誨,說到此處算是徹底與宗教性決裂,再沒有更高的力量可以冀望,認清這一點的桑德斯只剩下自己,他清楚自己絶食之舉不會獲得任何的回應,他並不是以生命作為籌碼,而像是用生命去證明生命值得更高的追求
羅伊的死磕實則是莫名的:他全然入戲、用情於女主角,卻忘了自己只是男主角的特技替身,感情是真的,但戲是假的,女主角的眼淚是真,但她的心房(以心型項鍊為象徵)卻未曾被他打開。羅伊為了沒發生的背叛而傷心欲絶,對比那些為了成就主角光環的危險演出,愛情也像極了要命的冒險,更致命的是,他沒意識到......
克雷格操作木偶抬頭與自己對看,是以打破「第五面牆」點出這個「自覺」的主題,然而卻沒想到這樣的「覺」,卻引出更多的「惑」。被操作的木偶沒有「自己的」語言,得由操偶師說出它的想法、決定它的故事,而約翰‧馬可維奇扮演的就是個木偶的角色;當他唸劇本準備演出時,他是角色的木偶,當他驚覺附身......
耆老的口耳相傳,充滿他人介入的色彩,就事件添枝增葉的立體化過程中,吸收了講述者的靈魂、幻化成無數個版本,使我們離真實越來越遠,更或許對傳奇而言真實並不重要,就連後世也被允許編輯進自己的想像,這種開源式的浪漫,正是它的終極精髓,依附在一代一代之中,傳奇活著......
最終滲血的傷口具象化成為融化的黏呼呼的冰淇淋,傑克沒辦法像露西能選擇忽略,而執意繞去學校丟棄後繼續上路。這段路程中,兩人延續冰淇淋女孩丟出的時間命題繼續申論,傑克認為「時間就像是顏色,是另一個只存在於腦袋的東西」卻又弔詭地在意逐漸老去的年華,彷彿呼應電影開頭露西所說「從一開始就植入腦海的意念」...
愛,是天生的嗎?倘若是,為何有時愛是那麼不容易?倘若不是,人又是怎麼學會愛?  是愛的渴望,使我們談論愛時,將恨視為對立面,夾雜波濤洶湧的情緒,但愛更像是對自我缺失無以名狀之物的思索,是在朽壞中尋求永恆的一種哲學,更是從肉身長出的詩。 本片正是以這樣的溫柔,告訴我們重新...
「你認為的自殺,我稱之為謀殺⋯」,末了的這句話像是抗議上帝的無所作為,因著英國微妙的政敎關係、桑德斯自幼接受的教誨,說到此處算是徹底與宗教性決裂,再沒有更高的力量可以冀望,認清這一點的桑德斯只剩下自己,他清楚自己絶食之舉不會獲得任何的回應,他並不是以生命作為籌碼,而像是用生命去證明生命值得更高的追求
羅伊的死磕實則是莫名的:他全然入戲、用情於女主角,卻忘了自己只是男主角的特技替身,感情是真的,但戲是假的,女主角的眼淚是真,但她的心房(以心型項鍊為象徵)卻未曾被他打開。羅伊為了沒發生的背叛而傷心欲絶,對比那些為了成就主角光環的危險演出,愛情也像極了要命的冒險,更致命的是,他沒意識到......
克雷格操作木偶抬頭與自己對看,是以打破「第五面牆」點出這個「自覺」的主題,然而卻沒想到這樣的「覺」,卻引出更多的「惑」。被操作的木偶沒有「自己的」語言,得由操偶師說出它的想法、決定它的故事,而約翰‧馬可維奇扮演的就是個木偶的角色;當他唸劇本準備演出時,他是角色的木偶,當他驚覺附身......
耆老的口耳相傳,充滿他人介入的色彩,就事件添枝增葉的立體化過程中,吸收了講述者的靈魂、幻化成無數個版本,使我們離真實越來越遠,更或許對傳奇而言真實並不重要,就連後世也被允許編輯進自己的想像,這種開源式的浪漫,正是它的終極精髓,依附在一代一代之中,傳奇活著......
最終滲血的傷口具象化成為融化的黏呼呼的冰淇淋,傑克沒辦法像露西能選擇忽略,而執意繞去學校丟棄後繼續上路。這段路程中,兩人延續冰淇淋女孩丟出的時間命題繼續申論,傑克認為「時間就像是顏色,是另一個只存在於腦袋的東西」卻又弔詭地在意逐漸老去的年華,彷彿呼應電影開頭露西所說「從一開始就植入腦海的意念」...
愛,是天生的嗎?倘若是,為何有時愛是那麼不容易?倘若不是,人又是怎麼學會愛?  是愛的渴望,使我們談論愛時,將恨視為對立面,夾雜波濤洶湧的情緒,但愛更像是對自我缺失無以名狀之物的思索,是在朽壞中尋求永恆的一種哲學,更是從肉身長出的詩。 本片正是以這樣的溫柔,告訴我們重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句話應該許多人都聽過,但事真的這樣嗎?從放牛班的提琴手這部電影中可以找到很深刻的解答。
那雙常被人說適合彈鋼琴的手指,不曾碰觸過真正的鋼琴琴鍵,甚至在此之前,她對「鋼琴」這兩字並沒有任何概念,直到家裡偶然多出一台別人傳遞下來的二手電子琴。
Thumbnail
《打造一雙看得到出口的眼睛---移動.妙不可言。》   #太完美主義的孩子要怎麼引導 有位鋼琴老師在網上提出她的疑惑,是不是太完美主義的孩子不適合學琴?   她帶的一名孩子(簡稱A),剛開始時學琴態度很積極,同樣的年齡段,別的小孩都在玩,A會自己主動花很多時間在鋼琴上,不須家長督促,而
Thumbnail
事隔多年,每當我卡在人生青黃不接的抉擇之際,1900那個身影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世界這麼繁華,摩天大廈去如海浪波滔般漫無邊際。 我彷彿也孤立在那個不上不下的舷梯上,進退維谷,天地間,彷彿只有我孤身一人。 孩子們,你也有過這樣為難的時刻嗎?
戲曲沒有結局 留給人無限遐想 那苦情的崑曲只有她一個人 端坐戲臺中央 一手掐著鳳頸琵琶 另一手用裂甲 破裂的彈出不圓滿的音 宮商角羽 高山流水 最後故事回到起點
Thumbnail
我們看到拉娜買了演奏會剩餘空位的票券,但卻沒有任何朋友可以送。於是回到過往上班的市府把票券贈出,甚至在故事的發展中,這些票券甚至像在清庫存一般送給售罄場次的排隊民眾。或許觀眾會以為這是愛子心切的母親,想幫兒子充場面,更博愛一點可以說是把好的音樂給傳出去。但拉娜是雙面的,她同時是母親,也是鋼琴師。
Thumbnail
小美人魚變成人類時被剝奪了聲音,王子卻不知道她愛他。文章中以泰勒絲新專輯 《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的曲目〈loml〉為背景,並探討情感表達的議題。文章展現了作者對於愛的真正含義,以及在愛情關係中的傷害和尋找真愛的過程。
Thumbnail
【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這幾天看到「小姐不熙娣」的節目,這集是在討論沒有用的才藝,其中來了一位看起來就是擺明一點都不想要拉琴的小女孩,而且拉琴的表情整個就是厭世到不行,看著她拉得要死不活,我都想衝進銀幕幫她拉完了⋯⋯ 到底要怎麼學琴才是對的呢?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本片描述一位已退休公務員LARA(柯琳娜哈佛克Corinna Harfouch飾),在60歲生日當天一天之內的故事。當天的壓軸,是參加由其一手栽培的兒子維特(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飾)的鋼琴音樂會。而LARA之所以有能力教兒子鋼琴,除了她小時候曾經學過鋼琴外,更重要的是她的音
Thumbnail
在那個不經意的年代,口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窮人心中的鋼琴,是夢想和希望的載體。我們的故事,從一部深入人心的日劇《阿信》開始,其中女主角在絕境中透過一首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後的玫瑰”找到了重生的勇氣。那是口琴的魔力,能在最黑暗的時刻照亮前行的路。
Thumbnail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句話應該許多人都聽過,但事真的這樣嗎?從放牛班的提琴手這部電影中可以找到很深刻的解答。
那雙常被人說適合彈鋼琴的手指,不曾碰觸過真正的鋼琴琴鍵,甚至在此之前,她對「鋼琴」這兩字並沒有任何概念,直到家裡偶然多出一台別人傳遞下來的二手電子琴。
Thumbnail
《打造一雙看得到出口的眼睛---移動.妙不可言。》   #太完美主義的孩子要怎麼引導 有位鋼琴老師在網上提出她的疑惑,是不是太完美主義的孩子不適合學琴?   她帶的一名孩子(簡稱A),剛開始時學琴態度很積極,同樣的年齡段,別的小孩都在玩,A會自己主動花很多時間在鋼琴上,不須家長督促,而
Thumbnail
事隔多年,每當我卡在人生青黃不接的抉擇之際,1900那個身影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世界這麼繁華,摩天大廈去如海浪波滔般漫無邊際。 我彷彿也孤立在那個不上不下的舷梯上,進退維谷,天地間,彷彿只有我孤身一人。 孩子們,你也有過這樣為難的時刻嗎?
戲曲沒有結局 留給人無限遐想 那苦情的崑曲只有她一個人 端坐戲臺中央 一手掐著鳳頸琵琶 另一手用裂甲 破裂的彈出不圓滿的音 宮商角羽 高山流水 最後故事回到起點
Thumbnail
我們看到拉娜買了演奏會剩餘空位的票券,但卻沒有任何朋友可以送。於是回到過往上班的市府把票券贈出,甚至在故事的發展中,這些票券甚至像在清庫存一般送給售罄場次的排隊民眾。或許觀眾會以為這是愛子心切的母親,想幫兒子充場面,更博愛一點可以說是把好的音樂給傳出去。但拉娜是雙面的,她同時是母親,也是鋼琴師。
Thumbnail
小美人魚變成人類時被剝奪了聲音,王子卻不知道她愛他。文章中以泰勒絲新專輯 《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的曲目〈loml〉為背景,並探討情感表達的議題。文章展現了作者對於愛的真正含義,以及在愛情關係中的傷害和尋找真愛的過程。
Thumbnail
【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這幾天看到「小姐不熙娣」的節目,這集是在討論沒有用的才藝,其中來了一位看起來就是擺明一點都不想要拉琴的小女孩,而且拉琴的表情整個就是厭世到不行,看著她拉得要死不活,我都想衝進銀幕幫她拉完了⋯⋯ 到底要怎麼學琴才是對的呢?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本片描述一位已退休公務員LARA(柯琳娜哈佛克Corinna Harfouch飾),在60歲生日當天一天之內的故事。當天的壓軸,是參加由其一手栽培的兒子維特(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飾)的鋼琴音樂會。而LARA之所以有能力教兒子鋼琴,除了她小時候曾經學過鋼琴外,更重要的是她的音
Thumbnail
在那個不經意的年代,口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窮人心中的鋼琴,是夢想和希望的載體。我們的故事,從一部深入人心的日劇《阿信》開始,其中女主角在絕境中透過一首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後的玫瑰”找到了重生的勇氣。那是口琴的魔力,能在最黑暗的時刻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