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既然知道你所追求、那有必要嗎?

    這篇想談談從既有的經驗中創造的循環。
    有點抽象、就從一個宵夜的故事談起吧。
    我蠻喜歡吃麵包的、小時候還因為這樣變成小胖子。
    現在通勤路上有間麵包店,經過都會看到一個個麵包排在玻璃抽屜。晚上還會特賣打折,因為這樣常常會多看幾眼,陷入「到底要不要買」的掙扎中。因為吃素的緣故、有天被吸引進去之後發現「這些都吃過了」。
    但是還想吃宵夜、附近又沒有別間店了。
    各種吸引人的麵包、其實有哪一種真的不知道味道呢?
    各種吸引人的麵包、其實有哪一種真的不知道味道呢?
    結果、因為這間店的每種麵包會逐個有些材料、口感的說明。當時減肥,我就開始回憶我吃這些麵包的記憶、這些麵包的味道跟口感到底是怎樣的。
    最後我就不餓了、全身而退。 大概店員會覺得很奇怪吧,怎麼有個人看著說明牌之後又什麼都沒買。
    相反的經驗是「吃了極想吃的東西」。通常是突然想吃一道菜、咖哩之類的,結果餓了半天衝了很遠到、有名的餐廳,也沒有特別找人。回過神來發現只剩下空盤跟帳單。事後覺得根本就沒有品嚐的記憶,只是某個填滿心裡空缺,還有胃的空缺。
    貫徹了一個「超想吃」的念頭,結果反倒沒什麼吃的記憶。
    因為我沒有真正花時間去體驗他。
    想說的是,從「食物的味道」「食物帶來的飽足感」這種「好經驗」的感受,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容易不自覺地去重複它、但這個重複不一定會帶來好的影響。 生命比較早期的一些「好經驗」可以激發人的目標追尋,像是有些故事裡不經意被長輩誇獎、認可,於是爆發一路打拚到成年的主人公等等(應該是《蛹之生》這本小說吧…)。
    不過,重複地想經驗它,不顧一切的得到它,諸如:
    「穩定的關係」、「刺激的經驗」、「美食」、「成就感」等等,是為什麼呢?明明已經知道那是什麼了、不是嗎?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從一個報紙專欄漫畫開始的諺語
    有個英文諺語叫做「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討論中產階級習慣與鄰居進行物質財富比較的生活態度。在這當中「贏過」也是個可重複的好經驗,而且在社會環境中不斷的重複進行著。
    所以到底是為什麼要去重複這些「好經驗」呢? 這個「麵包」我需要吃它嗎? 我要的是「它的熱量」還是「它的味道」? 即使我想要且需要,那麼它值得我去購買嗎?
    或許買個燒番麥當宵夜、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前提是,我們得要先把頭從「前一個好經驗」裡拔出來,才能真正看到其他的選項。
    所以我們「所追求的」究竟是既知的「好經驗」還是「未來的目標」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