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與北京當局的首次高層對話於3月19日在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結束,針對本次雙邊對話的發展與對兩岸關係可能之影響,國民黨大陸事務部進行觀察並提出分析。
睜眼說瞎話!美中激烈論戰,國民黨卻稱情勢緩和
綜觀本次美中雙邊對話,會議重點為各自陳述立場與底線。會談之前,由於美方針對香港問題升高制裁,再加上美日、美韓等雙邊談判與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領袖會議等對中共所傳遞的對抗訊息,這讓雙邊高層戰略對話在開始之前便充滿張力,果不其然,會議開始便出現激烈的論戰。
美方代表於開場表述時指出,中共當局破壞國際秩序、全球穩定的規則,美方雖不尋求衝突,但歡迎激烈的競爭等論點之後。中方對此表示不滿,隨即更以少見之嚴厲口吻批評美國運用武力、金融等手段干涉中國內政,並嚴肅表示中共當局的態度。
值得關注的則是:雙方首輪會議的時間卻從原訂兩個小時延長近四個小時。顯見美中雙方雖有爭議但卻更期待相互交流與對話,所以,從會後雙方各自召開的記者會內容來看,會談雖沒有達成共識,但能夠推動對話、相互表述立場,這仍可視為美中雙方緩和對抗的跡象。
拜登接續川普抗中保台,國民黨卻這樣看
至於本次美中戰略對話會議是否將對兩岸關係帶來影響?國民黨大陸事務部顧問、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表示,本次對話出現了:「臺灣被工具化、被中共內政化與未來被美中籌碼化的現象」。
趙建民認為,過往美中對話並不會主動將臺灣問題納為討論重點議題,但本次會議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卻將臺灣與新疆、香港等地區的問題作為開幕論述加以強調,顯然是把臺灣作為談判論述的重要議題來對待,這一方面將讓臺灣的角色更工具化,兩強相爭之際,這個趨勢對臺灣並不有利;另外一方面將臺灣問題與新疆、香港相連結,這種內政化的表述邏輯也暗示了美國對台態度的潛在政治心態。
趙建民更指出,美中對話炒作臺灣議題作為籌碼,未來是否會因利益交換而損及臺灣權益?對此則令人擔心。
另外,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張弘遠表示,美方在本次會議中除了表達其基本立場以及與中共根本性歧異之處外,但也具體的提出在伊朗、北韓、阿富汗等區域的合作需求,以及兩國在氣候變遷問題上的共同態度,這些項目將成為美方下一步對中談判的主要內容,然而對於北京方面所欲獲得之兩國貿易對抗和解、放鬆科技制裁等議題,美方則未給予明確的回應。也因此,張弘遠認為,在嚴厲的公開批判下,北京仍會積極推動美中雙方關係的「再穩定」,但美方則會運用人權、科技、經貿等議題作為多邊結盟的主軸,以此作為對應中國大陸挑戰的戰略架構。
全球群起反中,國民黨卻認中國壓力較低
而對於美中高層戰略對話的整體情勢,國民黨大陸事務部顧問、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楊開煌則從整體戰略的角度進分析,認為鑑於美國目前經濟形勢與國內疫情,拜登政府有施政壓力,也因此在對中關係上需要有新的突破表現,但中方在可見的未來,習近平政權仍然穩定,故而中方面對談判的壓力相對較低。若從這個戰略基礎延伸觀察,則之前的美日印澳會談與美日、美韓等雙邊會議的外交動作,都是嘗試以此來對北京產生壓力,希望能創造未來談判時的議價空間。
而在雙邊對話的過程中,楊開煌特別強調中方此次在談判議題與話語權的積極運用,例如對於國際規則、民主價值、人權處境等問題上皆提明確的提出不同主張,這意味著中共當局開始有意與美方「據理力爭」,且對於主權、安全與中國大陸發展等提出清楚底線。
不過值得關注的地方則是,如外界關注之「南海主權」等議題卻又未見表述。從本次對話來看,楊開煌提醒臺灣朝野應高度關注美中對抗的壓力槓桿,是否會讓華盛頓擺盪回過去「一中政策」常見的立場?且當中共當局從「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轉換為「和平統一」的思維後,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是否仍會關照臺灣內部民意需要?亦或者將以中國大陸自身利益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