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巨人會有什麼結局

    這季的《愛,死亡和機器人》有點撲街。全無第一季的那種驚豔感。所以豆瓣上的評分很低,人們因為期待而放大希望,也因為希望太大而惱羞成怒。當然,豆瓣上這個評分很恰當。第二季是那樣的普通,俗套,毫無生氣。指望這個期待的劇集來拯救沉悶的生活註定會遺憾的。
    我唯一喜歡的是最後一個故事《溺水的巨人》,一個溺水的巨人躺在海灘上,被那些凡人們圍觀,玩耍,切割,最後腐朽,屍骨分散,這個故事是源於瑪律克斯《世上最美的溺水者》豆瓣上有翻譯過來的小說,還原度很大。叫我看來,不像是所謂的科幻小說,而是一篇散文。一種靠憑空想像而來的觀察,感觸,以及若隱若現的那種逝者如斯夫感。
    作者寫的是一個巨人的身後,我感受到卻是,象一個寓言,那種龐大身軀被肢解,殘留在沙灘上的屍骨成為海鷗偶然棲息的場所。所有一切宏大的東西,都備不住轟然倒塌以後,任人指摘的命運。巨大的身軀最終變成那些細細碎碎的東西,又最終成為塵埃。如英雄般的巨人不是寂寞的,而是最容易被腐朽的,被螻蟻齧咬,被草木同朽,被凡夫俗子奚落,遺忘,然後再杜撰,異化。小說這樣寫道:那些在暴風雨後第一批看到他被沖上岸的人,現在如果還記得他,記憶裡也只是一頭巨大的海獸。
    誰還會記得他也是一個人呢,哪怕他如此巨大,恢弘,健美,神秘。當他倒下的時候,他就是一個註定日後被庸俗化的故事。他的那些散落的器官骨骼被用於各種裝飾,陽具被馬戲團收藏,那樣的雄姿勃發,卻注記是來自一頭抹香鯨的。
    可能只有注記是抹香鯨的,才能合理化這個陽具。現在想來,歷史上那麼多神奇的故事,那些傳奇,也面對一種所謂合理化的危機。合理化是用來慰藉世俗的。世界上沒有神,沒有巨人。沒有那個被看見奇跡的風暴過後的早晨的海灘。那些尖叫,歡呼,狂歡,情緒失控的目睹者們,等到驚訝最終變成視若無睹的時候,傳奇也就死亡了。這個巨人,也就是一堆尺寸大點的屍體而已。也或者就是一個看上去很像人的抹香鯨。
    抱歉,說過故事的感觸必須是意識流的。因為我從中感受到很奇怪的情緒。讓我也開始想像一個巨人,這是一個很有象徵意義的事情。張愛玲說一個人感受到自己的卑微的時候,說是可以低到塵埃裡的。但也有很多人會想像自己的偉大,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然後用俯視的姿態去面對世界。
    我上學的時候記得自己也寫過一個很短的小說,說的也是一個人從小是一個巨人,但他在家鄉人的眼裡就是一個禍害。於是他走出家鄉,外面的人卻對他敬畏有加,視他為神。
    人們想像巨人,是因為可以用來對照自己。因為對照,也就形成了很多相對,一個是現實,一個是可能性。
    某種程度,也很像小說裡說,“我”近距離去觀察這個巨人,承認這是絕對存在的現實。而我們這些海灘上的觀眾只是不盡完美、微不足道的複製品。這是所謂相對的意義,很容易讓人物我兩忘。
    俗套一點說法,每個人或多或少,或曾經,或現在都當自己是一個巨人過,所不同的,就是這個巨人的尺寸問題。而這個劇,這個小說,讓我感受到,或許真實存在過的,只有巨人。而你看到的自己,不過尸位素餐,行屍走肉。
    當然,你也會爬到巨人的屍體上去,你想著這一切是多麼的不切實際。你說的頭頭是道,振振有詞,你看著一切,都嗤之以荒誕,強調自己的經驗以及無動於衷。
    這個文章結局會是什麼樣子呢。
    那個下午,我看到未來的自己腳踩在自己的鼻子上,木納,卑微,絮絮叨叨,一副沒有見過世面的樣子。
    我想,萬幸,我們終將是彼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是許億,江蘇人,以胖子自居。從事地產行業。除此以外,算是一個時評作者,也寫了大量關於臺灣政黨之間的文章。我會談兩岸、談歷史、談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更擅長的是如何將資訊雜燴,即是將不同的食材燴成一道下飯的菜。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