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性腰痛後會有所謂的急性期、亞急性期跟所謂的慢性期,急性期通常指的是一個月內,亞急性期就是差不多一到三個月的時間,當然中間的切點也不是那麼的一定,通常年輕人快點,年紀大點就慢點。
通常在急性期跟亞急性期休息、伸展、做做熱療就沒事了,如果進入到慢性期的話,就繼續往下看。
2009年 美國疼痛醫學 (American Pain Society) 將”認知行為”治療列在背痛治療的第一項,意即告訴病人沒事,病人基本上就好了一半了。
「你的背沒事啦~」
「喔! 還好,這個不用開刀!!!」 (台灣人最在意開刀了)
「想去衝浪? 去啊! 」
不要覺得認知行為治療沒用,其實這是開始治療的第一步,我幾年前在布拉格聽了一場很精采的演講,提到了各種安慰劑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效益,有些安慰劑甚至比吃FDA認證的藥物都要來的有用,之後再跟各位分享。
然而,醫師什麼時候可以給予希望,什麼時候要跟病人揭露事實,這真的只能靠個人經驗了。(我個人覺得,如果關節要承重,意即膝蓋或者髖關節,該開刀的時候就不要再拖了。)
然後呢? 然後運動!
運動有用,對於慢性期的下背痛極有效,這已經成為了真理。但是還沒有定論的是,到底做什麼樣的運動會比較有效(在醫學上面如果治療的選擇多,”通常”代表的不是每一種都有效,而是每一種都不是那麼的有效)。
市面上討論比較廣泛的運動包含了,阻力(Resistance)運動、伸展運動、穩定性(Stabalisation)訓練、皮拉提斯、瑜珈、麥肯基式運動(McKenzie)、屈曲(Flexion)運動、有氧(Aerobic)運動以及水中運動。
*阻力與伸展運動:
這兩者除了是最古老的做法之外,他們是一體兩面,當有一方在用力時與之相拮抗的肌肉就是在伸展,古老的做法通常都不會錯(不然就被淘汰了)。阻力與伸展相比,阻力的治療效果又比伸展來的更好(強度不在同一個層次阿)。
種類有很多,我常在門診教育病人的下背運動包含了 (一下一下算,通常一次都做15下)
一、 橋式 (Bridges)
二、 超人式 (Supermans)
三、 貓背式 (Cat stretches)
四、 半套仰臥起坐 (Partial curls)
*穩定性(Stabalisation)訓練:
穩定性耐力訓練對於下背痛而言,有很好的療效,概念上跟阻力運動相近,但又更專注在核心肌群上面,可以想見對下背痛的療效之好。
最常見的穩定性下背運動為: 棒式,以及各種棒式的變形 (韓團Twice裡面momo有名的twist plank 也是其一)。
*麥肯基式運動(McKenzie):
麥肯基式有大約四十年的歷史,至今尚為復健科常用的治療方式,對於下背痛而言有用但是沒有上述那幾個有效。麥肯基式運動比較接近一種伸展運動,總共有有七種運動,包含了一種放鬆,三種伸展與三種屈曲,其特點是方便操作,有站立的空間或者有張椅子就可以做了,然而卻沒有上述幾種有效。
*有氧運動與水中運動:
這兩項放在一起說是因為這兩樣並非針對下背而設定的運動,但是在做有氧跟水中運動的時候都可以讓不舒服的下背獲得改善。
*瑜珈與皮拉提斯:
這兩個我都不會,所以放在最後,也沒辦法給予太專業的建議。
瑜珈講究身、心、靈的鍛鍊,其概念與慢性下背痛的治療無比契合,不出所料的,做出來的治療效果不錯。瑜珈當中的動作除了沒有明顯的阻力運動以外,麥肯基所有的屈曲與伸展,以及穩定性訓練都包含在裡面。
皮拉提斯有九大原則:1. 呼吸、2. 專注、3. 控制、 4. 中心、5. 精準、6. 均衡 7. 節律、 8. 全身性運動、 9. 放鬆。 包山包海,順利的成為了下背痛治療法的寵兒,也是為什麼許多復健科會推薦民眾做皮拉提斯。然而即便大部分的研究都顯示皮拉提斯對下背痛有很好的療效(上述所有裡面最好的),回顧大多數的研究其設計都有一定的瑕疵,所以澳洲政府才在2015年表示皮拉提斯對於下背痛的治療證據有限。
結語: 慢性背痛的治療需要運動,有運動有改善。然而,至少先看過復健科醫師,有些運動其實不適合神經根壓到的病患,在與你的復健科醫師檢查完之後進一步的討論治療,才是對你的背最好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