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紐約踏查07-一次演三十個劇本

2018紐約踏查07-一次演三十個劇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劇本菜單

劇本菜單

  在紐約短短的兩週期間,總是生怕錯過什麼,而不停追趕著不同的展覽、書店、景點或活動。時常身體是緩慢而有情地記憶著街角的一切,卻懶惰於奔波,想要在旅行中也擁有當沙發馬鈴薯的奢侈。不管頭腦是如何吹捧某些地點或展覽、深怕後悔,或者只是貪於嘗鮮。於是往往跟自己拉拉扯扯著出門。而另一位也來到紐約的同學,待的時間長一點,感覺更有餘裕的散步、隨機探索著不同的地鐵站,生長著不同的民族聚落。也感謝她大方的訊息分享,我和她都來看了這以隨機順序演出三十個劇本的表演:The Infinite Wrentch(無限的扭轉),如果有興趣可參閱當時的演出資訊演員介紹

  從入場處就開始了隨機的元素,可以選擇用擲骰子決定票價,有機會比原訂票價低或高。我擲到五或六吧,成為了貢獻多一點票錢的好觀眾。劇團成員們在台上懸掛了30個劇本,發下今晚menu,由觀眾呼喊下一個想看的劇本編號,喊得最大聲的就容易被聽見。到最後所有劇本都會被演出,全劇必須在一小時內結束,也就是一個劇本必須在兩分鐘以下演完,還沒算換場時間呢。場內有個大紅色計時器,精準地標示著時間的流逝。

  劇本和劇本之間,沒有特別關聯,像是一個個碎片,隨機由觀眾召喚出來,並且大喇喇地以"Curtain!"或好大一聲「嗝!」的打嗝音效作為明確的結束和換場。有些橋段和台詞顯得老練而沒有情感,也許因為倉促,可能根本還來不及入戲,就得再尬下一齣戲了。儘管演員們以第一人稱述說、就像是自己的經驗般,但不知道是因為倉促,或者因為不斷的被搬演和言說,語氣陌生、失去了原本的意思。不過從劇本菜單的備註欄來看,有好幾個劇本是第一次演出,大部分的劇本也就演出兩三次,彷彿只能依考本能與身體,激發出這無法思考和停頓的一小時展演。

  整齣劇的基調是討喜的誇張肢體喜劇、也常諷刺時事,台下經常笑聲不斷。最有趣的是團員們急忙忙在台上換場景、換道具,沒有簾幕遮擋,也還沒準備好,但必須開演的時刻,只能不斷前進,並不回首、也沒時間懊惱。三十分之一的抽背速度。這齣戲彷彿可以近乎無限的自我重覆。或許也摻雜了即興演出,應付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準備要piss off杜象的馬桶現成物的女演員,在拉下褲子時臉紅了。

  這個劇場不是那麼嚴謹的黑盒子,燈全暗時仍有些縫隙會漏光進來。因為急著換場的混亂,舞台上滿地劇本、撒出來的爆米花和白花瓣。舞台下有bar可以買酒,有一隻老鼠竄過。但那氛圍挺自在的,讓我聯想起更無拘束的野台戲,市井人們一邊吃夜市小吃、聊天,還一邊摳著腳皮。


  紐約踏查系列就先到這邊結束了,有興趣看其他篇的話,歡迎點擊下方連結。也歡迎按愛心按免錢,或點擊下方Like Coin,支持我的寫作分享。謝謝你們的閱讀!

2018紐約踏查01-NYC Poetry Festival紐約詩節

2018紐約踏查02-Nights about lesbians

2018紐約踏查03-寫作聚會

2018紐約踏查04-詩人之家

2018紐約踏查05-手工書圖書館

2018紐約踏查06-LGBTQ+美術館


【感謝教育部與學校辛苦的行政人員和老師們,轉動了這次漫遊者計畫,讓我有機會在2018年畢業之際,選擇第一次到美國紐約打開眼界。】


avatar-img
一次散步的節奏的沙龍
8會員
17內容數
因為對自給自足生活的好奇, 在2020年5月來到苗栗打工換宿一個月。 這裡採用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的友善種植方法。 一半是草,一半是菜。 日出而作,與陌生的人們一起下田, 一起生活、談天、煮食、去溪邊游泳。 2021年7月水回來了,是種稻的季節, 我又再回到這裡,在一行行的田畦間,寫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eslie-Lohman Museum of Art是一間專門策展LGBTQ+相關藝術作品的美術館。一張拍攝Ovulars(卵子)攝影工作坊的相片引起我的注意,女攝影者們是全裸的,這個社群更像是隱匿於野地的創作共享社區,參加者們露營、使用茅廁、在太陽加熱過的溪流裡洗澡、共煮共食。
布魯克林藝術圖書館每年策畫不同的徵書主題,原本空白的書本經由各地人們的創作後,再寄回來圖書館。因此這裡收藏了因各式詞條而創作出來的素描簿與手工書。
詩人之家免費對公眾開放,除了閱覽區按照字母陳列詩集收藏,還有視聽區。晚上正好有Music & Poetry沙龍,詩的朗讀、音樂、饒舌、歌唱、表演,之間的分野總是模糊,彷彿原本就匯流在一起、皆是表達的出口與慾望。
我在meetup這個包山包海的興趣都可以揪團聚會的網站上,加入了Brooklyn Women Writing Group這個女性寫作團體。meetup的參與機制大多寬鬆、沒有強制性,社團管理者和活動發起者比較固定,成員則自由來去。例如我,一次性的加入了聚會。
一群彼此不甚熟悉、平時大多害羞矜持的年輕女孩們,不為了什麼,集體瘋迷、放飛自我的畫面和場景。
NYC Poetry Festival為期兩天,從市區搭渡輪,很快就到達Governer島。沒想過剛到紐約,就遇到有阿美族血緣、並且將之作為一種扮是Catherine,她的父母分別來自中國和台灣阿美族。
Leslie-Lohman Museum of Art是一間專門策展LGBTQ+相關藝術作品的美術館。一張拍攝Ovulars(卵子)攝影工作坊的相片引起我的注意,女攝影者們是全裸的,這個社群更像是隱匿於野地的創作共享社區,參加者們露營、使用茅廁、在太陽加熱過的溪流裡洗澡、共煮共食。
布魯克林藝術圖書館每年策畫不同的徵書主題,原本空白的書本經由各地人們的創作後,再寄回來圖書館。因此這裡收藏了因各式詞條而創作出來的素描簿與手工書。
詩人之家免費對公眾開放,除了閱覽區按照字母陳列詩集收藏,還有視聽區。晚上正好有Music & Poetry沙龍,詩的朗讀、音樂、饒舌、歌唱、表演,之間的分野總是模糊,彷彿原本就匯流在一起、皆是表達的出口與慾望。
我在meetup這個包山包海的興趣都可以揪團聚會的網站上,加入了Brooklyn Women Writing Group這個女性寫作團體。meetup的參與機制大多寬鬆、沒有強制性,社團管理者和活動發起者比較固定,成員則自由來去。例如我,一次性的加入了聚會。
一群彼此不甚熟悉、平時大多害羞矜持的年輕女孩們,不為了什麼,集體瘋迷、放飛自我的畫面和場景。
NYC Poetry Festival為期兩天,從市區搭渡輪,很快就到達Governer島。沒想過剛到紐約,就遇到有阿美族血緣、並且將之作為一種扮是Catherine,她的父母分別來自中國和台灣阿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