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紐約踏查05-手工書圖書館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布魯克林藝術圖書館(Brooklyn Art Library)每年策畫不同的徵書主題,今年有Disconnection(斷裂)、Melancholy(憂鬱)、homonyms(同音字)、city streets(城街)、Rituals(儀式)......等,這些詞條選題繁雜、沒有中心。原本空白的書本經由各地人們的創作後,再寄回來圖書館。因此這裡收藏了因各式詞條而創造出的素描簿與手工書。

  讀者不能從架上自行取書、甚至選書,一律必須經由網站資料庫,並登錄讀者名字、信箱後,由館員取書。也就是說我無法像在逛書店那般,以厚度、書背、質地等莫名的原因,隨手取下有眼緣的書,改由在螢幕上的詞條、書封間瞎晃。我以queer、lesbian作為搜尋關鍵字,盲選了幾本。館員取書時會一併取下它旁邊的一本,架上的置書方式似乎就是將同樣主題的書放置在一塊。我選到的書有「I remember you」、「boy and girl」、「wanderer」等主題:總是拿到書,翻到書背面的條碼,才知道這本書是因為什麼徵書主題,而進到這間圖書館的。

raw-image
raw-image

  這一本本手工書,也許都是尋找共感的願望。讀者每閱覽一本書,都必須在資料庫留下自己的電子信箱,不知道作者能不能反向聯繫到讀者們,或者茶敘,因此有所交談。館員鼓勵每一位館內的讀者也寄手工書過來,這裡還販售了空白的手工書套組,把書填滿後,裝進信封袋寄回來。

  我想起幾年前也做過個實驗,是一次邀請另一個人共同書寫同個題目,若他有想共寫的題目,那很好。有的是面對面、有的是透過電子書信往返,有人說那彷彿交換日記。我們寫過真心傾吐的困惑、也遇過只以筆尖表面地寒暄。而我想像長此以往,可以共筆出人類的詞條資料庫,那不必非得是某某作家、某某藝術家,而是一群面目模糊地人們,願意在日常生活之外、篩出一些所思所感。進行了幾次,我明白這些寫作亦是大量地勞動,我只活過一次生命,但每一次與另一人交換,甚或沒有交換,只是交談,都需要耗費許多心力。而Brooklyn Art Library也藉由感性的方法蒐集詞條,且數量上已經頗有規模。


⬧ 我在紐約拍攝剪輯的紀錄短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次散步的節奏的沙龍
8會員
17內容數
因為對自給自足生活的好奇, 在2020年5月來到苗栗打工換宿一個月。 這裡採用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的友善種植方法。 一半是草,一半是菜。 日出而作,與陌生的人們一起下田, 一起生活、談天、煮食、去溪邊游泳。 2021年7月水回來了,是種稻的季節, 我又再回到這裡,在一行行的田畦間,寫字。
2021/12/27
最有趣的是團員們急忙忙在台上換場,沒有簾幕遮擋,也還沒準備好,但必須開演的時刻,只能不斷前進,並不回首、也沒時間懊惱。
Thumbnail
2021/12/27
最有趣的是團員們急忙忙在台上換場,沒有簾幕遮擋,也還沒準備好,但必須開演的時刻,只能不斷前進,並不回首、也沒時間懊惱。
Thumbnail
2021/07/04
Leslie-Lohman Museum of Art是一間專門策展LGBTQ+相關藝術作品的美術館。一張拍攝Ovulars(卵子)攝影工作坊的相片引起我的注意,女攝影者們是全裸的,這個社群更像是隱匿於野地的創作共享社區,參加者們露營、使用茅廁、在太陽加熱過的溪流裡洗澡、共煮共食。
Thumbnail
2021/07/04
Leslie-Lohman Museum of Art是一間專門策展LGBTQ+相關藝術作品的美術館。一張拍攝Ovulars(卵子)攝影工作坊的相片引起我的注意,女攝影者們是全裸的,這個社群更像是隱匿於野地的創作共享社區,參加者們露營、使用茅廁、在太陽加熱過的溪流裡洗澡、共煮共食。
Thumbnail
2021/06/28
詩人之家免費對公眾開放,除了閱覽區按照字母陳列詩集收藏,還有視聽區。晚上正好有Music & Poetry沙龍,詩的朗讀、音樂、饒舌、歌唱、表演,之間的分野總是模糊,彷彿原本就匯流在一起、皆是表達的出口與慾望。
Thumbnail
2021/06/28
詩人之家免費對公眾開放,除了閱覽區按照字母陳列詩集收藏,還有視聽區。晚上正好有Music & Poetry沙龍,詩的朗讀、音樂、饒舌、歌唱、表演,之間的分野總是模糊,彷彿原本就匯流在一起、皆是表達的出口與慾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在外文書店中,面對動輒幾萬本外文書不知如何下手,四個小嘗試幫助你我跨越文化隔閡,再度逛出樂趣來!
Thumbnail
在外文書店中,面對動輒幾萬本外文書不知如何下手,四個小嘗試幫助你我跨越文化隔閡,再度逛出樂趣來!
Thumbnail
「 閱讀,是為了能夠好好地生活。」——法國小說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這是本封面很美的書,因為這個第一印象而借閱。18篇文章,紀錄作者於現在寫作的進行式,連接過去與未來之間,那些不可抹滅的書寫記憶和藝術,也回應了徵文提問的「你喜歡文字嗎?」——因為有些事務不可抹滅。
Thumbnail
「 閱讀,是為了能夠好好地生活。」——法國小說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這是本封面很美的書,因為這個第一印象而借閱。18篇文章,紀錄作者於現在寫作的進行式,連接過去與未來之間,那些不可抹滅的書寫記憶和藝術,也回應了徵文提問的「你喜歡文字嗎?」——因為有些事務不可抹滅。
Thumbnail
要到台中中美街的「佔空間。Artqpie Library本冊圖書館」,首先會被門口的大量綠色植栽給吸引,這個老宅改造的文藝空間,不僅僅只是一間獨立書店,不時也會變成策展空間的藝廊...
Thumbnail
要到台中中美街的「佔空間。Artqpie Library本冊圖書館」,首先會被門口的大量綠色植栽給吸引,這個老宅改造的文藝空間,不僅僅只是一間獨立書店,不時也會變成策展空間的藝廊...
Thumbnail
布魯克林藝術圖書館每年策畫不同的徵書主題,原本空白的書本經由各地人們的創作後,再寄回來圖書館。因此這裡收藏了因各式詞條而創作出來的素描簿與手工書。
Thumbnail
布魯克林藝術圖書館每年策畫不同的徵書主題,原本空白的書本經由各地人們的創作後,再寄回來圖書館。因此這裡收藏了因各式詞條而創作出來的素描簿與手工書。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也許未必是現在的人閱讀少了,可能正好相反地更多,只是不侷限在紙本了,因為取得資訊方式更多元。而書店該如何在這樣的間隙生存下來也是所有愛書人,我們不是沒有方向,我們的困難是方向太多該如何從中選擇,這不是紙本時代,但卻是編輯與出版的大時代。
Thumbnail
也許未必是現在的人閱讀少了,可能正好相反地更多,只是不侷限在紙本了,因為取得資訊方式更多元。而書店該如何在這樣的間隙生存下來也是所有愛書人,我們不是沒有方向,我們的困難是方向太多該如何從中選擇,這不是紙本時代,但卻是編輯與出版的大時代。
Thumbnail
母親常問我:「你做這些到底要賣誰?」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製作和發想的過程是有趣的,也是我喜歡的。完成這個從書展主題延伸出來的商品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很多本來沒料想到的合作或是創作的可能,都從那些塗鴉開始而有了更多的想像。我的手工絹印布書籤9/1起在誠品中山書街獨家販售。你也可以到現場買書拿明信片寫下疫
Thumbnail
母親常問我:「你做這些到底要賣誰?」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製作和發想的過程是有趣的,也是我喜歡的。完成這個從書展主題延伸出來的商品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很多本來沒料想到的合作或是創作的可能,都從那些塗鴉開始而有了更多的想像。我的手工絹印布書籤9/1起在誠品中山書街獨家販售。你也可以到現場買書拿明信片寫下疫
Thumbnail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
Thumbnail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