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畫說好書26_《橫尾忠則X9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_人體雖小,卻如宇宙般遼闊

圖片取自《橫尾忠則X9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
圖片取自《橫尾忠則X9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
橫尾忠則(よこお ただのり),被譽為「日本的安迪・沃荷(=普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沒有受過正規藝術或設計教育或訓練,自己摸索出自成一格的風格,作品前衛、色彩強烈而復古,揉合大量拼貼元素(如下圖)、帶有荒誕與諷刺的意味、思想與創作都勇於衝撞世俗規範而時常被保守人士批判過於離經叛道但在日本與國際仍享有不動的地位──這便是我對這位日本平面設計大師&藝術家的粗淺認識。
最初是想當畫家卻因無法以此維生而投入平面設計,闖出一片天後,於45歲發出畫家宣言,如願踏入自己最愛的繪畫世界並發光發熱。
個人最喜歡的是他2000年後開創的「Y字路」系列。
想買他這系列的畫冊來收藏,每一張都很適合製成明信片!
雖然錯過了這系列畫作的展期,還是希望以後有機會走訪「橫尾忠則現代美術館」,實際欣賞一下他多變的作品。
後來知道他是個貓奴。
橫尾忠則與多摩
愛貓(多摩)離世後,還曾以牠為主題開了畫展,出了一本名為「回來吧,多摩!(タマ、帰っておいで)」的畫冊,可謂獻給愛貓的安魂曲(愛猫への鎮魂歌)。
(以上圖片皆取自網路)
不過這篇要介紹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一本書名很長的訪談集:《橫尾忠則X9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不是因為長壽而創造,而是因為創造而長壽》。
年輕時,還是得要有欲望和野心。欲望會在有生之年逐漸得到淨化。所以我們需要經歷老年,不能在年輕時就死去。
橫尾忠則在這本書中多次自嘲是醫院的忠實粉絲,一身病痛,但強調自己的身體年齡與藝術/創作年齡一直是分離的,這種落差愈大、能量就愈強,有助於創作。直到七十歲時身體接連出了狀況,才突然合而為一,頓時覺得老了很多歲,第一次出現「老人意識」。
年屆八十時,他開始思索著「長壽」與「創造」之間的關聯性,帶著這樣的好奇,進而以「老年與創造」為主題,訪問了9位堪稱骨灰級的現役創作者。
粗略介紹如下:
●瀨戶內寂聽(95歲/小說家、僧侶)
現在年輕人寫出了這麼多好作品。我也不能輸給他們。   
●磯崎 新(86歲/建築)
身體不好好活動,頭腦就跟不上。身體還是比頭腦重要。 
●野見山曉治 (97歲,畫家)
只有人類會受年齡牽制,限制自己的行動。
●細江英公(84歲,攝影師)
不多想。當個傻瓜。順其自然。
●金子兜太(98歲,俳句詩人)
去感受看不見的事物,才是創造之本。
●李禹煥(81歲,美術家)
對我而言,畫畫時才是我真正活著的時刻。   
●佐藤愛子(94歲,小說家)
看不見的世界比看得見的世界值得信賴。
●山田洋次(86歲,電影導演、編劇)
我想抬頭挺胸地說:「變老一定會對作品帶來正面影響。」
●一柳 慧(84歲,作曲家、鋼琴演奏家)
打破既有風格,通向嶄新道路。我想走在破格的道路上。
●橫尾忠則  (81歲,美術家)
創造的喜悅在於變化。為了保有自由而傾聽內在的聲音。
這本書的中文版是於2019年5月出版,書中採你一言我一語的問答體,會隨意岔出話題外。初讀時,對這種對談式的文體不太適應,而且對作者與訪談者都不甚了解(我只知道作者、李禹煥,還有小野洋子的前夫一柳慧),看著兩個陌生老人聊天,沒什麼意思,所以當時只讀第一篇訪談後便擱置了。
時隔兩年再次打開,竟越讀越「促咪」。
兩年前覺得無聊的內容,兩年後竟然讀到會心一笑,還勾起我的好奇,想多了解這些老人家的生平與作品。果然有些書就是該在對的時間相遇才讀得進心坎裡。往後如果遇到不對頻的書,或許就是不要勉強繼續讀,先放下,過幾年再讀,或許就能品出其中的好滋味!
作者在書末提到,此書的訪談前後共花了三年,期間曾因身體出狀況而住院,而原本其實有敲定第10位採訪對象,對方卻突然離世了……。書中對談人物的年紀(2018年時)加總起來共886歲,介於81歲至98歲之間,平均89歲,文中也提到「聽力退化(重聽)」造成的各種不便,所以能夠順利完成這本書也著實不容易。
一個個查詢後,金子兜太卒於2018.02.20,其餘目前都還健在。
看著七老八老的老灰阿在話家常,話題以創作與人生的生老病死為主,有些深有同感,有些頗受啟發,有些太深奧而我悟性不足。偶爾對話會繞到其他經驗談去,比如詐騙按摩師、走訪能量景點、喝什麼靈水之類的,帶點小小無厘頭、自嘲與小幽默,增添了些許趣味性而不會太嚴肅。有不少話題岔了出去後,好像沒聊完,也無意丟出什麼結論來收尾就突然斷了,還有一些討論很玄,讀得似懂非懂,還沒想明白,話題就又跳到別處去,總之完全就是任性的老人對談(笑)。
文中提及許多死亡、靈魂、他界、輪迴轉世等生死觀,如果是講求科學性邏輯性的人,或是完全不信鬼神、靈魂這一套的人,大概會覺得這些老人在胡說八道。作者在與佐藤愛子的對談中也提到,自己的觀念可能會被一些人罵是「腦袋秀逗」,但又很淡然地表述自己的立場:「我的本能並沒有追求得到大眾正常的理解和認識。今天的對談可能會讓人覺得,我們的腦袋真的很有問題吧。但我覺得,藝術不必腦袋正常。因為藝術不需要合乎道德性、邏輯性(笑)。」
我個人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但也不是堅定不移地什麼都不信,所以基本上是以開放心態在了解這些人的想法,倒是沒有認同或不認同的問題,反而覺得「原來還有這樣的思維」而感到有趣,讀得津津有味,或許,正是因為他們這些異於常人(褒意)的想法和不斷思索探究的精神,讓他們成為不凡的創作者吧。
我跟這些「阿公輩」的創作者無論在年齡上還是能力上都相差甚遠,但是在「身體年齡」上卻是相近的,因而倍感親近。
從小體弱多病而成為藥罐子,國中起又出現骨頭酸痛的毛病,時常痛到崩潰痛哭什麼事都做不了,偏偏醫生找不出原因,原本判斷是「暫時性」的「生長痛」,但這樣的痛苦卻一直死纏著我上了高中、大學,只能天天塗抹隨身攜帶的酸痛藥膏來緩解。
從小一上車就暈車,即便只是五分、十分鐘的路程也能讓我暈到想吐,所以極度痛恨坐車,一想到要坐上車就鬱悶,出門就是折磨,哪裡也不想去;每月總因生理期痛得死去活來,還曾被主管從樓上背下樓扛上車送回家;自從高中一次食物中毒過後,腸胃就老是鬧彆扭;身體對疼痛的反應異常地大,受到稍大一點的外力刺激就會吐出來……。
有很長一段時間,深深覺得自己被身體困住了,而這種感覺無法對任何人訴說,畢竟我是那麼的年輕,外表也看不出任何異常,說了也得不到理解。
生理上的不適,心理上的缺乏熱誠,在本該最熱力四射的年紀,我活得如老人一般,身體與心態皆然,朋友常笑我「比老人更老人」,大學時的綽號是「ばあちゃん(老婆婆)」。
所以,作者時不時提到自己從小到大都一堆病痛在身體裡跑來跑去,我很想對他大喊:我懂!
作者與受訪者在書中也一再提到,年紀增長不見得都是壞事,也有不少好處,我也深有同感,只是我的好處跟他們說的不太一樣。奇妙的是,上述這些莫名其妙困擾我多年的毛病反而在近幾年逐漸減輕!如今我不再毫無理由地骨頭酸痛(現在的肌肉酸痛等各種毛病算是職業病),不再一搭車就暈得厲害(一兩個小時以上的長途旅行還是要吃點暈車藥),也不再每個月都差點昏厥在床上。
反而是在過了最青春最熱血的年紀之後,我的身心靈才慢慢甦醒過來。(不過和實際年齡還是有落差,身體與心靈大概從八十歲慢慢回春到六十歲?依舊是老人魂呵)這也是為什麼當別人在感嘆不再年輕而開始計較年齡時,我反而不太在意,畢竟都當老人這麼多年了。
總之呢,(拉回正題)如果對這幾位日本高齡創作者或是老人的腦內宇宙、獨特的生死觀有興趣,或是想感受一下老人家的生命力,不妨找來一讀。不過畢竟是訪談集,深入的面向有限,如果是想透過單一本書更全面地了解這10位創作者,可能不會有太大收穫。
私心給分:4顆星
_2021.06讀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圈圈轉圈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