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歷史上的今天─7月24日

    今天焦點─兩個中國和平之路~鄧小平時期
    1982年 共產黨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廖承志(1908~1983),致函在台灣與他有私人情誼的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呼籲國民黨與共產黨進行國家統一和談,為解決海峽兩岸敵對狀態施放風向球,蔣經國以「三不政策」回應斷然拒絕,繼續緊閉兩個中國邁向和解的大門。
    廖承志的父親廖仲凱和母親何香凝,都是中華民國國父孫逸仙的親密戰友,與中國國民黨的關係密切,廖承志和蔣經國也是舊識,致函蔣經國被解讀具有高度政治意涵,一般相信,是由共產黨中國第2代領導人鄧小平親自拍板定案。
    鄧小平與蔣經國同樣為舊識,兩人年輕時都曾經留學共產黨蘇聯莫斯科孫逸仙大學,透過廖承志居間傳話,遞出和平的橄欖枝,符合中國傳統政治運作的藝術,並且預期能為作風同樣老派的鄧小平和蔣經國雙方接受。
    廖承志在給蔣經國的信函中,批評中華民國政府推動的「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政策,是自欺欺人,不切實際,主張國共兩黨展開促成國家統一和談,使國共兩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共圖振興中華大業。不過,蔣經國對鄧小平的用心良苦並不領情,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正面直接拒絕,兩人終其一生,都無法使處於戰爭對峙狀態的兩個中國邁向和平之路,始終在原地踏步。
    廖承志於1983年逝世,持續分道揚鑣的蔣經國和鄧小平,對分裂的兩個中國各有不同主張,蔣經國堅持繼續推動「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政策,鄧小平則同樣立場堅定的主張「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並透過雙方的宣傳機器大打口水戰,先行告別人世的蔣經國,終其一生都沒有見到兩個中有任何和解的可能;鄧小平相對幸運得多,辭世前見到兩個中國走上談判桌,但距離實現兩個中國統一的千秋大業,仍有漫漫長路得走。(延伸閱讀1:近代中國命運的起伏~兩個中國和平之路~鄧小平時期)
    ◆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對中國和台灣的命運影響深遠(圖/TandY翻攝)
    ◆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對中國和台灣的命運影響深遠(圖/TandY翻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