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週末在大同區上課,中午外出用餐時,經過一家「美濃現做刀切牛肉麵館」,門口的東西吸引我了的目光。"餐券販賣機" ! 原來這家店沒有收銀員,吃麵要先透過販賣機購買餐券,然後再交給後台人員準備餐點 。這種模式2015年在日本一蘭拉麵就看過了,最近台灣小吃店用的也越來越多,光公司附近就有好幾家。這東西好處是不用再多僱用一位員工,老闆專心準備餐點就好。 無人商店的先驅與是零售巨擘亞馬遜於2016年推出的Amazon go,它是一家真正完全的無人商店,只要掃碼進入商店後,架上東西可以拿了就走,也不怕人偷東西。透過密密麻麻的鏡頭及感應器,加上AI大數據,一舉一動都逃不過法眼,所以也不用浪費時間結帳了。 在 Amazon go 推出一年後,中國大陸也在 2017年宣布進入「無人商店」元年, 京東、蘇寧、阿里巴巴開始在全國各地開展無人商店,一時間無人商店火紅,看似商機無限。不過兩年後各地無人商店紛紛叫停,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技術跟不上。 Amazon go會成功,是根植在精準的辨識度,而辨識度又是建立在高超的技術及母公司雄厚財力的投資。 建制一個無人商店要用到數百個攝影機及AI雲端大數據。說白了無人商店一開始就不是用來賺錢的,它是一個實驗,也是對未來零售業模式的探索。因為母公司無限金援的投入, Amazon go的體驗才能如此之好。真正做到拿了就走,甚至當場吃掉也沒關係,系統完全不會出錯,整個購物就是個很舒服的體驗。 大陸那邊由於做不到Amazon go的技術,結果只能退而採用較簡單的掃碼或RFID結帳。結果整個購物流程就只是把店員拿掉,有時人臉辯識還會出錯,結果體驗並沒有比較好。投入成本不低,加上又無人問津,自然無人商店熱度就大幅消退。 台灣無人商店困境和中國大陸一樣,技術不到位,最後只能用櫃檯自行感應結帳,有時感應慢還怕害到後面的顧客排隊,體驗一樣並不舒服。這種無人商店與其說“無人“,倒不如說是“自助“比較貼切。 但無人商店就無法走下去嗎?其實隨著科技的進步,無人商店的技術一定會變得普及和便宜。當商店的建置成本低於僱用店員時,店員這個工作就要面臨消失或被轉型的命運,就像一開始提到的餐券販賣機取代收銀員一樣。 之前到松山機場閑逛時,看到了一家 「CoCo cafe 無人咖啡廳」,它是一家自助的無人咖啡廳。隨然很方便,但看到時卻覺得冷清,好像少一點人的溫暖。有時候我們去一家店,買的不只是商品,還有它的溫度。就像日劇中常出現的居酒屋,除了東西好吃,老闆好友般的感覺才是不斷光臨的原因。 無人商店再方便,看到人的那種安心感是任何機器都無法取代的。在 AI浪潮襲來的時代,找回「人」的感覺,是我們最簡單也最重要的課題。試問一個沒有美女的夜店,一個沒有帥哥的牛郎店還會有人想去光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