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生涯財務規劃

小時候,我們都寫過「我的夢想」或「我的志願」之類的作文題目,求學與求職過程中也寫過很多次自傳與自我期許;然而,在進行理財投資之前,卻不常見有人好好地做好這些思考規劃,或者說,所做的規劃都是別人建議的劇本而不是屬於自己的生涯財務規劃
這一篇,我們來探討這比財務自由還老梗的問題。
圖片來源:咖啡柚子
圖片來源:咖啡柚子

財富自由最低門檻之我見
首先承接上一篇的課題:試想最低達到財富自由的資產門檻為何?
我個人的答案:自有資金300萬很撐,多一倍達600萬較理想。
單身,遠離雙北找個10坪左右的1LDK小公寓或大套房,或是在雙北與友人合租。無太多專門興趣(例如攝影、樂器)方面的開銷(話說,即便只是樂譜,認真買起來也是可以很燒錢的),日常開支上不過度鋪張,加上孝親費等,平均單月2.5萬,一年30萬以內的開支,如此在300萬本金的情況下若有10%的年均報酬率即可打平。
不過呢,事情當然沒這樣簡單好辦!首先,可能5年後因為物價飛漲而年開支突破40甚至50萬,如此收支平衡便被打破了,為了抵抗通膨必須長年提升績效,但這事何時能成真沒人說得準。其次,會不會遇上如千禧年時的.com泡沫,股市一蕭條就是兩三年,重新增溫需要三五年,在這個時候你需要有現金流過冬(抓個100萬),投資帳戶此時大幅度縮水,要再滾出倍數需要較長時間。最後,意外的開支加上投資狀況的不如意會讓人有「禍不單行」之感,心情上的低氣壓會讓人更加在意這臨時大筆開支所造成的影響。
面對投資市場與人生上的不如意,如果有資金上的備援,即便一直不去動用它,也會讓你在這個狀態下心安許多。以工程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在抓安全係數,只是要防範意外的不是機械設備而是你的未來。
這筆備援資金的最大功用,就是提供現金流支撐,讓你沒有被迫兌現停損出場而錯過日後大好行情的遺憾,也給你磨練投資技能的緩衝時間(相當於產品開發時期所投入的研發費用)。由於功用在此,這筆額外資金並不是拿來加碼用的,即便遇上股市大蕭條,也不宜用於抄底。你不知道股市的夜有多長,黎明之前是無盡的黑暗
如果你曾聽過用「資產周轉率」(ROA)來看待個人報酬績效,知道未動用的現金會降低ROA,此時我倒希望改以類似「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的概念來看待會比較理想,可以避免因所有資產過度曝險造成心理負擔,而反過來壓抑了投資績效。

主流意見 vs. 量身訂做
以上是一個最背離傳統家庭觀念,但也最容易實踐的財富自由之路。但這樣過完人生會不會太過乏味了?再者,或許你早已成家立業、傳宗接代了,或是致力於五子登科,目標成為人人欣羨的人生勝利組。
因此,就像雄孔雀背後的飾羽般,華麗,但需要更大的氣力去負荷。
當你有房貸、車貸、各式保險支出、小孩的教育費用、與配偶兩方家庭的孝親費用,以及一家數口的日常開銷… 你的財富自由之路便相當遙遠。要因應月均開銷10-15萬,年均開銷120-180萬,即便報酬率仍可理想地維持在10%,你需要1200-1800萬的本金用於投資,然後為了面對更多面向的風險與更大量的現金流需求,備援資金也必須大幅增加。
如果是被工作和家庭忙得喘不過來的上班族,建議就保守型的投資標的定期定額操作即可,目標只是賺取額外的被動收入來打敗定存和抵銷通膨。
如果你不甘於上面的說法,此時最該做的,是盡可能騰出你的時間,哪怕一天只有一小時也好,好好學習成功投資人的思考模式和金錢觀,並思考哪些適合套用在自身,哪些不適合(例如個人最好不要學習法人的投資模式,資金規模和對時間的承受能力相去甚遠),還有哪些是個人優勢,例如有能力取得特定產業的非公開資訊。
不要花時間去欣賞投顧老師和網路神人們的操作策略和宣稱的華麗績效,對方法背後的邏輯與運用的資訊不熟悉、對承擔的風險不熟悉、對宣稱績效的真偽與長期有效性不明白,擅自採用不只是有可能意外虧錢,也無法有效從中學習教訓(因此不要安慰自己這樣賠出去的錢是在繳學費),更浪費了寶貴時間和心力。這些投顧老師和網路神人的分享,充其量就是讓你拓展眼界用的,認識更多的標的,還有對操作手法有更多的想像力這樣。
再來,這一天的一小時,也請仔細思考哪些開銷是不必要的。如果你的野心是透過投資創造晚年人生的收入而你也相信你辦得到,那麼醫療費用要從投資部位貢獻,還是你持續繳費的保單?現在繳保單的這筆錢成為本金的一部分會如何?注意:所有金融與保險商品的「供給」都對應實際「需求」,因此不要全盤去肯定或否定買醫療險或其他保單這件事情,重點是盡可能準確評估自身目前與未來的需求。生涯的財務規劃上,也請想好要規劃好幾人份的,這些人在「你」的規劃上各參與多長時間?當然,也請抓好安全係數。
如果只是套用網路上聲量較大的幾套說法之一,給你一個目標數字去努力存(例如3000萬),你只是要一個心安的說法,要別人為你的生涯規劃負責,而這是否與自身貼切並沒被想清楚。對於自身課題都無法有意識地去思考的人,面對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又怎麼可能深入思考並試圖追求績效最大化呢?
有沒有好好思考所造成的影響,在下一篇將用數據來好好做交代。
在此之前,可以先借鑑自己欣賞的投資大師、財經意見領袖,或是身邊親友,觀察看看他們如何思考自身條件和需求,是否妥善做好生涯財務規劃。

總結
  1. 及早做好生涯財務規劃,也保留好路線變更的餘裕,因此認清自身需求與未來潛在的風險非常重要。為了盡可能詳細而精準,需要多面向的資訊收集與分析思考。
  2. 因為成家立業與否等條件所造成的財富自由門檻可能差異甚大,當然,如果有遺產繼承會輕鬆許多,但這是投胎學而不是投資學。請認清自身條件與主流意見在論述基礎上的差異為何,先學會思考自身,才可能為投資理財思考。可觀察成功投資人士(而非聲名大噪的財經網紅或投顧老師)作為借鏡。
  3. 請把生活中的大小事都用投資的眼光來看待(但面對伴侶人選,請小心謹慎)。首先,我們對有形的資產如車子、房子、高級音響或攝影器材買入前都懂得要做好功課,對無形者如股票和基金亦應當如此,而不是因為下單流程簡單方便與害怕錯過行情就輕率了。其次,善用減法原則很重要,且要懂得評估機會成本,如此可避免不必要的花費,而更有利於財務規劃。

文章縮圖來源:咖啡柚子
本文最新版本:2021.8.5
本文初版發布:2021.8.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