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家庭財務中的幾個數字定律

    財富規劃其實是件很個性化的事情,每個家庭的收入情況不一樣,主人性格千差萬別,可以開發的資源不同,這些都決定了你的理財方式跟別的家庭不盡相同。但是所有的家庭理財又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說理財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雖然可能很簡單,但它們是已經被無數人證實過的、行之有效的、基本的財富處理方式。所以掌握這些原則,即使沒有更多的理財動作,你也能讓家庭財富穩定,令抗風險能力較之其他家庭更高。
      4321原則
      所謂4321,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家庭的收入分成4份,比例分別為40%、30%、20%和10%,把這些錢分別用於投資、基要生活開銷、機動備用金以及保險和儲蓄。
      這種劃分理論比較像一個理財金字塔,其中,投資的部分由風險投資和穩妥投資合併而成。
      80法則
      80法則是理財投資中常常會提到的一個法則,意思就是放在高風險投資產品上的資產比例不要超過80減去你的年齡。
      比如說你今年30歲,包括存款在內的現金資產有20萬,按照80法則,你放在高風險投資上的資產不可以超過50%,也就是10萬。而到了50歲,你的現金資產有200萬,那麼也只能放30%,也就是最多可放60萬在高風險投資上。
      80法則的目的很明顯,其實就是強調了年齡和風險投資之間的關係——年齡越大,就越要減少高風險項目的投資比例,從對收益的追求轉向對本金的保障。
      雙十定律
      雙十定律的規劃對象主要是保險。所謂雙十,就是指保險額度應該為10年的家庭年收入,而保費的支出應該為家庭年收入的10%。
      打個比方,你目前的家庭年收入是10萬,那麼購買的意外、醫療、財產等保險的總保額應該在100萬左右,而保費不能超過1萬。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你可以用最少的錢去獲得足夠多的保障。
      “不過三”定律
      所謂“不過三”定律,意思就是房貸的負擔不要超過家庭月收入的30%。比如你的家庭月收入是1.5萬,那麼房貸最好不要超過4500元。
      其實無論哪種法則或者定律,都只是給我們設置了一個簡單的框架。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財,出問題的概率不會大,不過要想獲得收益的穩定保障,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家庭個性,制定自己專屬的收支和理財計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