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的保險觀念對了嗎?

由於早期保險觀念尚未普及,很多保險業務員以不適當的推銷方式,賣出不那麼符合客戶需求的保險商品,導致許多人對於保險的想法容易跟詐騙、直銷產生掛鉤,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對保險的觀念依然停留在負面的階段,直覺性地排斥。
其實恐懼源自於不了解,可以試著先拋開成見,敞開心胸了解一下保險的效益,只要觀念正確,妥善利用,你會發現保險是一個能讓人把後顧之憂降到最低的工具。
我不是保險銷售人員,也沒有學過保險,文中的概念多是汲取身邊朋友的人生故事,或是親朋好友甚至是自身的過往經驗,所衍伸出來我個人認為可以正視及思考的活用方式。
買壽險? 我身故後也花不到啊
為什麼要買壽險呢? 許多人會想說若真的身故了,那筆錢我又用不到,沒錯! 所以壽險的概念其實可以想成是為別人而買的。
舉例來說,試想一個爸爸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媽媽是家庭主婦,兩個孩子還在讀幼稚園,假若有天爸爸不幸身故,全家頓時失去固定的財源收入,小孩的照護、未來的學雜費,甚至於房租、尚未繳完的房貸等等,變成家人極大的負擔。
以上述情況來說,如果爸爸當初在規劃壽險時,能依家庭每年每月所需生活費、孩子的學費、需支付的房貸等去試算,直至孩子有能力賺錢的年歲,在壽險的比重拉高,安排較高額的壽險,也許在意外發生時就能支援家人度過這段期間。若生活一切如預料中順利,待孩子長大獨立後可以再將壽險額度調低甚至取消,這時壽險已發揮過它最大的功能,保障了家人的生活,可以功成身退了。
一場車禍,讓我對意外險有了新的認識
雖說只是一場小車禍,卻也讓我的右手足足打了三個月的石膏,拆開後又再復健了三個月,幸運的是,沒有動到手術或住院,醫療上所需的花費,不過是每次的回診費用,以當時保險理賠的金額來說是綽綽有餘。但與此同時,我被迫中斷了在餐廳的打工,洗澡時為了不讓水滲入石膏內,只好花錢去髮廊請別人幫忙洗頭,修車、買補品補鈣等,在收入中斷的情況下,衍生的費用接踵而來,若不是肇事者有賠償,若計算這些林林總總的項目,保險理賠金是遠遠不足夠的。這才發現,過去在保意外險時,那些衍生的花費是我想都沒有想過的,也才因此懂得去找尋適合的意外險項目來補足雜費的這項缺口。
一人得道,雞犬未必升天 ; 一人出事,卻可能拖垮全家
近期長照險備受討論,一來罹患失智症的人有日漸增長的趨勢,二來醫療技術越趨發達,許多病症在經過搶救後,病人即使無法像正常人般起身,仍可能躺在病床上靠著機器維繫生命。
有位朋友的父親,因一次意外成了植物人,被送進了療養院,除了不忍父親每天生不如死地躺著活受罪外,每個月四萬五萬地花,即使花得心甘情願,他也不得不承認那是極大的負擔。「死了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拖在那一年半載,想走都走不了,不管是病人還是家人,都是。」。
我不會那麼倒楣的,何必白白把錢花在保險上
很多人會說我平常生活小心點就好,不會這麼容易出事的,如果我買保險,沒出事的話我繳的這些保險費豈不都放水流了,不如把這些保險費留起來,等真的出事了我再花醫療費就好了,這是賭一把的心態,也沒有什麼不對,只是,當真的出事的時候,你會發現產生的花費往往超出你的預期,更可怕的是,甚至造成別人的負擔。況且,在日子平順安穩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真的會去規劃一筆費用是給意外發生時做使用的呢?
如果沒出事,我繳的保費豈不是白花了嗎?
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的心聲,的確,保險會有保費繳完卻完全沒用到的狀況(這也是值得慶幸的事),所以審慎評估自己的負擔能力是很重要的,絕對要以不會造成自己經濟生活上的負擔來繳交。舉例來說,可以撥出每月收入的十分之一來做整體保險的規劃,依收入增加再考慮是否更改配置比例。也許你會說,我現在薪水不高,所能負擔的保費比重根本達不到我理想上的保險理賠內容,那我乾脆不要保了。
我的建議是:「聊勝於無」,假設生一場大病所需花費五萬,保險即使只能賠兩萬無法全數支付,你也會慶幸自己只需要花三萬。
保險是一種負責任的方式,照顧好自己同時也是照顧別人
我個人認為不論是哪款保障型的險種,都終歸一個核心理念,「保險的最大價值就是,不要讓自己在出事的時候,造成親朋好友的負擔」。
如果你家財萬貫,等到發生事故你完全不用擔心所需花費,那的確不用保險沒關係 ; 如果你有經濟壓力,還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規畫保險吧,它能在意外發生時幫你一把,多少減輕意外的財務負擔。
不用怕接觸保險,不妨找個你熟悉信賴又專業的保險業務員聊聊吧! 定期做保單的檢視,在人生不同階段規劃不同的保險配置,彈性運用,發揮保障的最大價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