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法國是個美食大國,但除了美食之外,法國還有最引以為豪的「餐桌的藝術」。什麼是「餐桌的藝術」?就是除了入口的美食之外,整個法餐儀式感濃厚的「一切」。這其中包含了所有餐桌上的程序細節還有物件,一頓正式的法式餐飲,至少需要18個器具,吃什麼肉配什麼刀、喝什麼飲料用什麼杯子,這些細節的講究不只是在正式的餐桌上,許多的人家也十分尊重這個傳統。因此法國的餐桌藝術在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怎麼吃一頓飯要這麼麻煩?」、「法國人真假掰!」、「那我不要吃法國菜!」「沒關係啦,不這樣又不會死~」這是我常常聽到台灣人對法國餐桌藝術的評價,對許多不在意儀式感或文化傳承,或者是平常三餐吃便當或超商外食的人來說,法國人的這個餐桌文化真的是各種繁文縟節令人覺得自以為是又討厭。不過話說回來,台灣難道沒有自己的飲食文化傳承?當然也是有的,比如說筷子不能插在白米飯上,或很多台灣長輩覺得不能浪費食物,一定要把飯菜吃光光。當一個外國人到台灣不小心冒犯到這些時,也是常常會被指正錯誤。所以當我長年旅居巴黎,在討論在餐桌文化這個議題時,並沒有法國文化優越的想法,因為我深知我們也有超多的飲食文化和眉角,在做文化探討與研究時,才能心平氣和的透過歷史發展的脈絡,客觀的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這是我在法國「餐桌的藝術」一系列故事開始之前,一定要跟大家說明的事情。
關於法國「餐桌的藝術」,因為我在法國求學時期念的是設計,「餐桌的藝術」自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也是我從學生時期就開始研究的對象之一。幾年前也曾經在台創或台灣的大學設計系所,跟台灣的設計師們分享法國的食衣住行。在台灣力求產業轉型與自創品牌的時候,了解不同的文化、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差異,才有可能做出行銷世界的品牌。簡單一點說,就像是台灣陶瓷品牌如果想要將餐具賣到歐美,那就勢必要理解法國影響歐美甚巨的「餐桌的藝術」,才有可能設計出適合歐美市場的商品。如果不了解這些飲食習慣與文化,那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為歐美代工的階段,因為設計出的商品很難被市場接受。
那法國的餐桌是如何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呢?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法國今日的餐桌也不是一下子就變得這麼繁複。西方人很晚才開始用刀叉吃飯,這些複雜的儀式也是在短短的幾百年間才演變出來的。那法國人以前是怎麼吃飯的呢?
許多人都知道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根據史料記載,羅馬在西元前125年到西元前51年開始從法國南部開始,慢慢往北佔據高盧,統治高盧大約有五個世紀之久,因此當時高盧人的貴族受到羅馬影響,在文化與飲食上都和羅馬人一樣,有些習慣甚至延續到中古世紀。
那羅馬的飲食習慣是什麼呢?古羅馬最有名的就是cena,翻譯成中文差不多是宴會的意思,而這種宴會的文化其實又來自古希臘,冬天的時候在下午二點半開始,夏天因為日照時間長還有天氣炎熱,則是下午四點開始舉行。這種宴會通常是在當時的統治階級中舉行,在著名的羅馬浴場泡完湯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