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去庫存,又到了說故事時間。
今天來自我反省,然後反省別人。
雖然主要是Dcard風雲,不過我想Vocus的觀眾朋友也可以受益。
1. 最近有四件事情,剛好對應到四位作者,讓我決定發此篇文章。
首先,我在網路上看到使用「布林通道」的大師,宣稱拿過全國比賽冠軍、每月績效穩定5%,果然是天大地大台...
我是說,台灣市場很大,有人賺得很大。
再者,在「
怎麼產生一開始的交易決策 」一文中,作者Chiang提到「量子力學」。雖然聽起來是開玩笑,但是用量子的角度還真的可以解釋金融現象,例如價格變化 (註1)。閒聊之餘,我也在回想,自己當初選擇權文章對於風險的描述,是否嚴謹。
另一方面,狂徒(我)近期在休息,之後預計發「因子投資」內容。所以我也在思考不同最優化模型的要求,尤其和波動風險相關的「變異數」。
最後,
韭菜們的救贖 (註2)曾提醒我,就算期貨保證金不是借來的,還是有可能穿倉導致負債。好笑的是,我自己其實說過類似的話,但是在寫文章時卻疏忽了。
2. 這幾件事情合在一起,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在網路上,對於風險的論述有錯但不自知。
我曾經說過,
股價波動不是「常態分布」 ,而比較接近某種「調和穩定分布」(TSD)。
我也說過,使用均值-方差優化方法(MVO),會需要前兩階矩(動差),也就是字面上的加權平均(組合預期報酬)和變異數(組合波動)。
再者,客觀而言,在穩定分布之下,唯獨常態分布這個特例,對於平均和標準差「有定義」,而其它狀況下沒有。
但是,這不能推論出「Markowitz要求股價波動是常態分布,才能運用MVO」。
原因很簡單,如果波動是穩定分布,確實需要使用常態分布才能定義;但如果根本不是穩定分布,我只要能找出前兩階矩就好了。
目前為止我還沒找到確定說錯的地方,但或許我曾在某種狀況下,對於風險的敘述不夠嚴謹,所以導致誤會。
總之,以我現在說的最新版本為主。
3. 再來說說布林通道。
我對技術分析有批評(註3),尤其對於神棍。
我曾經批評過布林,因為理論建立在均值和標準差之上,而且又假設波動是常態分布。
在我看來,理論的初始假設就出錯了,而且很好證偽,因此正確性未知。
不只我,市場先生(某網路知名作者)也在
文中 對常態分布持同樣觀點。
但是,我的意思並不是「只要股價波動不是常態分布,就不能使用標準差」,而是「股價波動不是常態分布,而且市面上對於布林的標準差統計論據是錯的 」。而這裡的論據,是字面上的常態分布,或是2σ/95%這種暗示。
不過,比起常態分布,布林有個更大的問題。
我先引用「韭菜們的救贖」的語言。
「是價格帶動MA,而不是MA去帶價格。」
我再使用我的語言,進一步解釋。
4. 想一下,上下軌怎麼形成的?
就算波動是常態分布,雙軌和MA的距離也合理,也不代表這可以變成交易訊號。
在短時間內,股價的波動幾乎是「隨機」運動,所以我們才使用機率分布來描述波動(包括布林本身,而且還是雙邊對稱的常態分布),對吧?
那現在大家可以選邊站。
請問股價波動的隨機變量,在時間序列上,有沒有相關性? (意思是這一秒的收益擾動和下一秒的擾動是否有關聯。)
如果「有」,妳可以先離開了,因為我們觀點不同,不必爭論。
如果「沒有」相關,隨機變量彼此獨立,那我們繼續看下去。
有趣的是,在我看來大部分的布林使用者,都贊同隨機變量具有時序獨立性。
因為你都說「隨機」了,怎麼會覺得下一秒的波動和這一秒有關係?
換句話說,就算妳畫出這秒的MA和雙軌,又如何?
妳完全無法預測下秒的布林,那當價格真的壓到雙軌時,並不代表什麼。
舉個例子,你今天丟公平硬幣,出現連續2個正面,會影響下次的結果嗎?
難道下次出現正面或反面,機率會變化嗎?
今天出現突破布林上軌(假設兩個標準差)的價格好了,我們當然知道機率很小,但價格已經確實出現了,總不能說它是假的吧。
就像一個人中了彩券頭獎,你不會跑去對他說,「老兄,中獎機率太小,所以你其實沒中獎」。
也就是說,無論事前怎麼估算機率,在價格出現的瞬間,那個機率就是100%真實。再加上價格波動的時序獨立,我們更不能依此預測下一次價格的機率,以及價格的走勢、波幅和波動率。(註4)
所以,當布林系統的買賣點出現時,無論你跑和不跑,按你自己的假設(常態分布),結果都一樣。
理論都無法自圓其說了,要怎麼說服別人?
5. 我不禁想到選擇權定價和布朗運動。
傳統上,交易者是用常態分布來描述價格波動機率,但我們還要加上「飄移項」。
況且,既然是布朗運動,它就是定義上的隨機變量時序獨立。
(事實上,在更深入研究價格走勢的特性後,又有人加入jump 擴散等模式。)
不過如同我的反思,或許Black Scholes不必使用常態分布,只要有適當的機率分布模型即可。
另一方面,我認為衍生商品對於「尾部風險」,需要比對股市還嚴肅。
布林是某種華麗版的均值,重點是在均值(好像廢話),而不是對於極端值出現時的處理。
但是對於每天和波動風險相處的期權而言,更重要的找出波動分布模型,尤其要對尾端特性準確描述。
LTCM公司,就是使用傳統定價模型套利,還有諾貝爾獎得主坐鎮,卻在遇到極端風險時按照模型加注,導致破產。
因此,我認為在討論風險和波動的時候,投資者應該要小心一點。
如果風險「可控」,那也沒有真正風險了。
故事說完了。
如果有哪裡說錯,歡迎各位踢館。
我被糾正,當然會尷尬。
但是說錯了還不知道,然後自以為是,這才是真正的好笑。
註:
2. 韭菜們的救贖,前trader, 自稱某知名學店文組出身。內容以Youtube影片為主,偶而diss板上神棍。
3. 這裡是針對會問「技術分析有沒有用」的族群,我不會去否認一個透過技術分析賺錢的人。
4. 實際上,價格走勢不是完全隨機。我們可以研究 heteroskedasticity (異方差/異質變異數)和 volatility clustering (波動聚集),但這些現象無法藉由常見技術指標呈現,包括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