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全球股市過去的長期報酬大約介於6-8%,這意味著只要簡單買進持有並待在市場內,每年就能獲得這些報酬,這也是指數投資的精隨。
不過,買進持有的策略會面臨一個問題:如果股市中間波動過大,投資人受不了而賣出持股,結果錯過了成長的報酬,那麼報酬率可能就會不穩定。
針對這個問題摩根.豪瑟在書裡提到,市場報酬本來就不是免費的,投資人應該將波動性視為手續費,而非罰款。
擁抱波動性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比現金更高的報酬。
筆者我平常與親朋好友談投資時,我也會推薦他們採用買進持有策略。
當然,就和上面提過的狀況一樣,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方法。
儘管透過資產配置可以減緩波動,但真正的問題是,投資人根本不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少波動。
如果我們將波動性視為一種手續費,且這種手續費只有在你中途賣出時才要收費,如此,或許可以增加投資人堅持投資下去的意願。
生活中有許多我們信以為真的事情,因為我們迫切希望它們是真的。
摩根.豪瑟在書裡講述了一個故事,葉門的村莊裡有一位父親叫阿里.哈賈吉,他的兒子生了病,但是他們沒錢看醫生。
於是,村里的長老們建議採用一種當地的民俗療法,治療的方式會拿著一根燒紅的棍棒,並將削肩的棒頭刺穿病人的胸膛,民俗療法認為這樣可以把病痛從身體排出來。
在普通人眼裡這絕對不是明智之舉,這種療法不但沒有任何科學根據還會加劇小男孩的死亡速度。
然而,哈賈吉身為小男孩的父親,為什麼他卻願意狠下心接受這個治療呢?
事後,哈賈吉對《紐約時報》解釋道:「當你沒錢,兒子又生病,你就會相信任何事情。」
摩根.豪瑟在書中提到,當人們處於絕望且缺乏有效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往往會選擇相信任何看似有效的事物,無論其實際效果如何。
在科學方法尚未發展、細菌尚未被發現之前,傳統醫學中流行的放血、飢餓療法等療法,雖然未經證實且可能加速病人的死亡速度,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替代方案,人們依然選擇相信並依賴這些療法。
他們不僅願意嘗試任何事情,更是願意相信它,因為對陷入絕望的人們來說,這是阻力最小的途徑。
(筆者我認為造成這個結果的主因也與認知失調有關。)
當人們面對極高風險且資訊有限的情況時,往往會選擇相信任何看似可能的解決方案。
如丹尼爾.狄福在《倫敦大瘟疫》中描述的那樣,當瘟疫肆虐時,許多人因恐懼和無助而沉迷於預言、占星術和各種聲稱萬無一失的療法。
這些療法都未經科學驗證,甚至可能加速死亡,但在當時,由於有效的醫療手段尚未被發現,人們仍願意相信這些方法,因為風險已經如此之高,任何可能的希望都成為救命稻草。
這種心態在財務決策中也很常見,尤其是在高風險的投資環境中。
當投資風險極高且缺乏可靠資訊時,人們容易被那些看似可能帶來巨大回報的投資建議所吸引,即使這些建議成功的機率極低。
例如,投資者可能會聽信沒有成功紀錄的電視投資評論員的建議,因為他們希望這些建議帶來翻倍的回報。
當某人的預測即使只有1%的機率可能成真,不過一旦成真便可能改變你的人生,這樣的投資視乎值得一試。
當投資者選擇了一支股票並希望它漲十倍,這支股票就成了他們的命運共同體。
同樣地,當他們認為某一套特定的經濟政策會引發惡性通貨膨脹,他們就會堅定地相信這種觀點,甚至將其視為不可動搖的事實。
這種信念驅使他們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因為他們相信,萬一這些預測成真,他們將會獲得極大的回報。
然而,問題在於,這些投資決策往往基於低機率的假設,卻被投資者視為高確定性的未來。
這種心理在投資領域中特別明顯。
投資者希望找到「下一個巴菲特」或「下支翻倍股」,即便85%的主動式共同基金長期表現不如市場指標,仍然有近五兆美元的資金不斷流入這些基金。
投資者懷抱著巨大的希望,願意將終身積蓄投入其中,因為他們相信即使成功的機率很低,那微乎其微的成功機會也值得一試。
投資市場是少數幾個可以用極小的機會換取極端回報的領域之一,這使得人們對金融預測的信任程度遠超過其他領域的預測。
比如,預測股市下一週的走勢如果成功,可能帶來的回報遠比預測下週天氣的結果更具吸引力。
這種心理驅使投資者忽視低機率的風險,專注於可能帶來的巨大回報,從而不斷地投入資金和心力,即使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
最終,這種對於極端回報的渴望往往會蒙蔽投資者的理性判斷。
他們忽略了風險和低成功率,僅僅因為那微小的機會看似如此誘人。
因此,許多人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以期望獲得巨大的回報,甚至不惜冒著極大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在市場上,儘管有許多證據表明某些投資策略並不可靠,但它們仍然吸引著大量資金。
摩根·豪瑟在書中提到,伯納·馬多夫的龐氏騙局在事後看來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他所承諾的穩定回報率從未改變,審計他業務的僅僅是一家不知名的會計公司,且他拒絕公開更多關於如何實現這些回報的細節。
然而,馬多夫仍然能夠從全球最精明的投資人手中募集到數十億美元,這是因為他能言善道,而投資者們迫切地想要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豪瑟指出,當「你想要相信某件事是真的」與「你需要相信某件事是真的,以獲得可接受的結果」之間的差距越大時,你就越能保護自己,不會因為那些吸引人的金融虛構故事而受害。(當你需要相信某件事是真的,那麼你可能已經走入了認知陷阱)
人們往往忽視明顯的警告信號,因為他們不僅想要相信,還需要相信,這樣才能說服自己他們的投資決策是合理的。
當進行預測時,我們通常認為結果範圍只會在「你正好說對了」到「你說的非常正確」之間。
然而,最大的風險在於,你可能過於相信自己的預測,而實際情況可能完全偏離現實。
因此,預測時應預留足夠的犯錯空間,尤其在風險極高的情況下。
例如,聯準會在2007年底預測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成長,預估區間為1.6%到2.8%。
然而,現實中的經濟卻萎縮超過2%,比預測低點還要糟糕將近三倍。
這顯示,即使是最壞情況的預測也往往過於樂觀,因為決策者不願面對經濟衰退的複雜性和痛苦。
這種現象不僅限於決策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犯下同樣的錯誤。
當你相信經濟衰退即將到來時,你可能會開始出清持股,而你對經濟的看法也會因此被你自己的預期所扭曲。
市場的每一次波動、每一則新聞,都可能被解讀為厄運將至的訊號,但這往往並非因為情況真的如此,而是因為你希望情況是這樣。
誘因是一種強大的動機,我們應該時刻警惕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財務目標與展望。
豪瑟強調,在金融領域中,預留犯錯空間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風險愈高,預留的空間也應該愈大。
這一點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因為它能幫助我們避免因過於自信或因為想要相信某些看似吸引人的故事而陷入財務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