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從所謂乙方的顧問業,轉戰所謂甲方的企業已經過了365天,趁著這個機會總結一些對於工作環境與職場生態的觀察與心得。
首先,想用研究所時期一份打工內容說起:
當時忠孝東路223巷裡的一家二手衣店Uncle Jack,算得上是早期的“網紅店”,不少明星與平面模特都會去逛(後來我服務過比較有名的有:Jolin/Elva/五月天/朱孝天/吳克群/....),原本是熟客的我因爲好玩去應徵PT工作時,老闆娘覺得有趣,畢竟從來沒有讀MBA的人來面試。
即便認識幾年,面試的過程還是免不了,因爲老闆跟老闆娘一年有一半時間在美國,店裏的業績就要靠我們幾個店員撐起來。面試當天,穿得很palipali的店員仔細打量我,老闆娘想看我有沒有銷售能力,店長與店員們想看我夠不夠“潮”來跟他們共事。(對的,面試的方式就是讓你直接開賣)
店長問我以前有沒有銷售經驗,我說:“小時候在迪化街賣過年貨”,旁邊的2個店員忍不住朴茨一笑(開玩笑,大街賣年貨的怎麽可能來跟我們潮流)
沒過多久有兩位應該是大學生的女客人進店,店長示意讓男店員去招呼,供我觀摩,這位男店員是典型東區小哥,打扮入時程度一般,明顯是下班直接夜店報到,很會撩妹的那種。當下我的判斷是:這個用異性魅力來銷售的方式正確,但是,畢竟小哥太油,女大學生應該會被嚇跑。
沒過多久,兩位客人就有點鄒眉頭地走出店門口,小哥故作輕鬆地:“哈,我從頭就知道是來看看的客人,所以不意外”。後來陸陸續續都有客人進來,店長跟男/女店員分別招呼,過了大概30分鐘,店長跟我説:“下組客人換你出馬!”
結果,走進一對穿搭時尚的型男型女,看起來就是酷酷話不多,兩個人邊翻著架上的衣服,一邊互相隻字片語地討論如何搭配,我走近到邊上,兩手插在jeans的口袋,頭望著另一方向說:“昨天剛到貨的最新款都在另一架上,可以去看看“,接著,我就退回到櫃檯區,店長與店員們開始交頭接耳。
過一會兒,我走上前指著型男手中拿的那件帽T説:”厲害,要是我也會挑這件,店裏很久沒抓到鵝黃色的帽T了”,”但講真的,很少人hold得住鵝黃色,喜歡的話,可以考慮”,型男接著問:“你覺得我hold得住?”我説:“對”
說完就又退回到櫃檯區,店長轉身對我說:“東區很競爭,想在這裡當店員要再積極點”。沒多久,型男型女結帳走人。
老闆娘說:“你運氣不錯,幾句話就做成你的第一單”,我回答:“真的運氣不錯,本來只想當做陪他們逛街閑聊”❴本篇文章的探討重點之一:設身處地❵
通過面試後,白天沒課時我大部分會排班看店,有天店長打給我說:“海運的新貨提早一天到”,由於他當天沒班人在外地,希望我幫忙理貨。美工刀劃開好幾層膠帶封起來的紙箱,三個一立方公尺的大紙箱裡大概快百件衣物,其中一箱裡最上層的幾件外套與帽T之帥氣,明顯品相跟其他衣物不是一回事。
索性把那幾件逸品先收起來,繼續整理其他衣物,沒多久,老闆娘越洋電話中得知店長不在後叮嚀:“有幾件外套跟帽T的定價跟其他都不一樣”,我看著剛剛特地收起來的幾件衣物說:“是不是 OOOOXXXX 這幾件?”,老闆娘有點驚訝地回:“很好,記得這幾件的定價分別標...." ❴本篇文章的探討重點之二:勇於做主❵
後來老闆娘回台灣,有天趁我當班來聊天,她說:“老闆那天說了一件你的好事”,我說:“啊,什麼事,怎麼這麼突然”,老闆娘接著說:“有天晚上幾個女生圍著你說是買了好多衣服,希望你多給些折扣,結果你記得你說了什麼嗎?”
我當時其實還真的不記得自己說了些什麼,也不記得那陣子老闆有來店裡面
老闆娘說是老闆當時進店看我在忙沒特地喊聲,但他就在旁邊當作看戲,一個女生説完,另一個接著,我即便一直被幾個女生輪番拗,就是不屈不撓地堅持著,最後我說:“我們家老闆老闆娘辛苦從美國進貨來賣,跟東區其他店家從舊衣廠找貨源不是一回事,總是要給他們該有的利潤,對吧 ~” ❴本篇文章的探討重點之三:征服難題❵
“讀再多書,如果不會辦事情,那都是枉然”
後來畢業出國工作,幾年就會找老闆老闆娘聚聚,老闆娘有次說:“比爾,相比其他同時期的員工,我當時就看好你將來會有不錯發展”,我好奇問道:“為什麼老闆娘當時會這麼說?”老闆娘說:“因為你總是會想辦法解決問題,說得更白話,就是你是“會辦事情的人”
老闆娘接著説:“我還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問你畢業後有什麽規劃?”,當時你説:“想出國生活,到處出差,增廣見聞”,老闆娘:“那怎麽不乾脆選擇出國念書?“,我説:“家裏沒這規劃,所以我打算靠自己通過出國工作來完成這個夢想“ ❴這篇文章的探討重點之四:敢於追求❵
老闆娘:“在我這個年紀,看了這麼多人事物,我觀察不少發展好的熟客,通常學歷不是必然,而是因為他們縂會克服障礙讓事情繼續往下走”
自己工作十幾年,國外走一圈,人生增加閱歷的同時,這段打工的經歷總讓我回想起來“讀再多書,如果不會辦事情,那都是枉然”
接著用上述整理的四個重點來總結過去一年的心得,同時也回顧自己在2019年12月整理的RACE 1.0(此發文的前身),沒什麼理論,沒什麼框架,就是接地氣的“just do it"。
1. Responsibility 勇於做主的責任感 - WHO
這幾年很流行顧問業常用的performance factor 面試方法,面試問題的重點都在於“你/妳“,而不是你/妳們,自己就通過這個面試方式看到很多人選的盲點;當你順著人選寫在履歷裏的優秀事跡來問問題時,對方總是可以從“我們“的視角把當時專案進展説得很清楚。
但如果把面試問題縮小範圍到“對方一個人“身上,如:
“該專案中你/妳碰到過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麽?你/妳做了什麽解決該問題?“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你/妳扮演什麽角色?發揮什麽影響力?“
甚至是逆著問:“如果沒有你/妳,當時該專案就不會成功嗎?“,很多人就答不上來,因爲人選不敢說的是“真不記得自己做過什麽值得拿出來說的“
然而,背後真正的原因就是“大多數人總是做那些該做而已“,甚至很多時候,自己真的沒做什麽,就是運氣好待在那個團隊;簡單説,沒有自己,當時那個嘴巴裏拿出來炫耀的專案也會成功。
RACE 1.0時鼓勵大家要 Raise your hand 來主動發言或攬任務,RACE 2.0則希望進一步鼓勵大家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take the Responsibility, even though it’s not yours”
勇於在任務執行中碰到瓶頸時,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即便問題歸屬不在你,或是所在的團隊/部門,這是最重要的點),並勇於承擔決策的風險,也勇於承擔失敗可能帶來的後果,否則大家會發現很多專案進度停滯不前,到最後不就是每個人(團隊)都在推諉塞責。
無論是先前當顧問時,或是跟目前所帶領的數位化部門同事開會時常聽到,所開發出來的工具最後沒通過驗證的理由是:“用戶當時沒説清楚需求”,而這當中有很多被遺漏的考量,其實當時有人願意多加思考基本上應該都可以被涵蓋。
我時常反問:“那當時你也沒想到嗎?” 接著,要麽靜默,要麽同事們會再面帶無辜地重複一次:“但用戶就真的沒説” ………………
從前整個商業社會的運作速度比較慢,“再來一次”的機會成本相對低;但是現今商業社會所面對的市場瞬息萬變,明知故犯的成本就很高,畢竟,救火所需耗費的有形或是無形成本,遠比防火來得多許多。
因此,即便不是屬於你,或所屬團隊的權責範圍,只要看到有人開始掉鏈子,出手相救,或是至少善意提醒,讓任務最終如期如質完成,皆大歡喜,你一定不會吃虧!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even though it’s not yours
聽過一個很棒的譬喻:把10個1乘起來還是1(= 1*1*1*1*1*1*1*1*1*1),意思是當每個人自掃門前雪,做自己該做的,最後,就那樣 ............
但把10個0.9乘起來則是0.3487(= 0.9*0.9*0.9*0.9*0.9*0.9*0.9*0.9*0.9*0.9),意思是當每個人都推諉塞責,覺得某些分内事情不該是自己的責任,每個人或是部門只要少出力10%,最後一個組織就會剩下35%不到的戰力。
最後,把10個1.1乘起來是2.5937(= 1.1*1.1*1.1*1.1*1.1*1.1*1.1*1.1*1.1*1.1),意思是當每個人都凡事爲己任,即便不是分内的事情也可以幫忙就上,每個人或是部門多出力10%,最後一個組織就會有將近260%倍數的戰力!
就在上周跟一位小組長討論專案進行碰到的瓶頸,小組長說:“可是對方就不分享相關資料給我呀,我想説某種程度那也不是屬於我管轄範疇,就沒有多問”;我拿起手機,點開計算機的同時問他:“十個1乘起來是多少?”,小組長臉上出現問號地問説:“huh?”,我重複一次問題并確認他沒有聽錯,他回答:“1”
接著,請他幫忙用計算機將十個1.1乘起來然後告訴我答案,他回答:“2.5936………”;爾後,我將上述譬喻背後的道理講給他聼,鼓勵他不要只是做好分内該做的事情,那不然最終專案出問題,還是得由他來解決。
之前分享過自己曾經參與一個整個案子只有我會説中文的極機密專案,這次來説説我是怎麽被找進去該專案的,一切始於一場再平凡不過的研討會。
還記得是個周五下午,突然間接到電話説是深圳H客戶那裏下周有個逆向物流的研討會,需要我過去充當翻譯;二話不説,整個周末我都泡在辦公室準備並背誦這個領域的專業用語,確保自己的翻譯可以專業並到點。
周一一早我跟兩位加起來超過100歲的美國資深專家在飯店大廳碰面,除了認識彼此,他們也抓緊時間把研討會的討論重點都跟我過一次;轉眼間研討會正式開始。
整個早上除了安分守己地做好自己translator的工作,如實協助兩位專家將口中講述的内容翻譯成客戶習慣的中文,我同時慢慢地在每次討論告一段落時,幫忙總結歸納;午餐時,兩位專家表示很滿意我的表現,希望我接下來幾天保持這樣的戰力。
席間我不經意提起一個話題:根據上午的互動,觀察到客戶方幾個明顯是opinion leader的人物,有幾個因爲英文不好所以話不多,但明顯客戶方其他成員的目光總是會落在他們身上,等到他們點頭議程才繼續往下走;據此,我提議下午開始要多關注這幾位客戶方的主管,兩位專家有點驚喜地贊同。
於是下午開始,我試著將自己的角色從單純的translator轉化爲facilitator,討論之間,會很自然地將話語權交給幾位opinion leader,並示意我會幫忙翻譯成英文,讓他們通過中文暢所欲言,無形中增加他們參與的頻率與深度;不知不覺中,下午的議程快接近尾聲時,整場討論的熱絡讓所有與會人員都覺得過癮。
時間來到第二天議程結束後,經過兩天的配合,客戶幾乎什麽問題都會來抓著我問;專家們鼓勵我在接下來的議程中盡量發揮,於是從第三天到第五天的議程中,我更進一步從facilitator轉化自己的角色為driver,在會議中根據先前的相關討論與對於現場人事物的拿捏,掌控整場會議的節奏,有些議題值得深究,有些快速帶過。
一周的研討會圓滿落幕,客戶因此產生簽約啓動相關專案的濃厚興趣;兩位專家在内部會議中大肆宣揚對我的贊賞;沒多久,我接到要去那個極機密專案的任務。
綜上所述,整理RACE 2.0在“Responsibility”這個部分的三句箴言:
- 綜觀全局:無論自己只負責任務中多少%的工作,習慣從whole picture來看整件事情
- 不分你我:就算不屬於自己的範疇,只要看到問題就幫忙解決,在團隊中當大家都自顧自的,記得這個團隊頂多得到“1”
- 反客爲主:如果沒人做主,或是team lead不管事,那就自己跳出來lead,不然結果不好,自己也吃虧
2. Ambition 敢於追求的膽識 - WHAT
勇於承擔,並將事情攬在自己身上后,接著就是設定目標,更具體地說,“你/妳希望將這個任務完成到什麽地步?”
大學時期當家教,每每在考前最後一次課程下課前問學生:“你這次有把握考幾分?”,如果學生糾結地勉爲其難跟我説:“盡量不低於90分”,那我會轉頭跟學生家長說這次頂多80幾分;但如果有學生毫不猶豫地就跟我説:“那還用問,當然是100分呀!”,撇除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況,通常這位學生至少可以拿到95分以上。
對,總有學生目標90分最後就真的很實在地考了90幾分,也有學生目標100分,最後因爲粗心只考了80幾分,甚至更低,但這通常是少數。原因就是,我們所設定的目標通常會成爲我們“潛意識的天花板”,無形之中決定了我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用力的程度”。
如果去問每個奧運金牌冠軍,上場前自己的目標是什麽,相信不會有任何人說:“我其實只是抱持著“志在參加”的心態“(有個統計提出,絕大多數奧運金牌選手通常目標都是“破世界紀錄”);最終,格局決定了結果,只想做第二名的人通常不會莫名其妙坐上第一名寶座。
RACE 1.0時鼓勵大家要 Answer your question 來直面並回答問題,RACE 2.0則希望進一步鼓勵大家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target with Ambition, even though it seems difficult to achieve”
對,設定目標要有野心,這個道理每個人都知道,只是執行起來很困難,因爲太有野心,旁邊的人就開始説話,甚至出現反作用力;但不夠野心,到最後完成一個小打小鬧的成果,自己或許也不儘滿意。
因此,考量自己能力可及範圍,與手上握有的資源齊備程度,設定一個具挑戰性的,但“可能”可以完成的目標,通常,總是可以發現,原來everything is really possible。
還記得在前公司被選任為大中華區30位High Performer Senior Manager之一,有次跟當時大中華區總裁的餐敘,席間有人問道:“是什麽支持您在這間天天都是高張力的公司待了超過30年?”
總裁的回答至今我仍奉爲圭臬:“這間公司有個magic,就是當你覺得手上被分派到的loading已經到自己極限,老闆卻還塞了另一個任務給你,你心想説老闆實在沒人性,做完這些任務一定要辭職”,“但等到任務完成的那一霎那,你回頭才發現原來老闆當初幫你設定的high bar都是經過考量的;然後,咬著牙完成任務后,受益最多的其實是自己,因爲你發現原來自己能力遠比想象的還要强大,你的潛力也因此一直被激發”
target with Ambition, even though it seems difficult to achieve
好比後來2018年,我接到通知入選當年度董事總經理候選人選,成為當年埃森哲 LDP(=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成員之一,當年我才剛剛進入Senior Manager第三年,同時入選的正好有位Senior Manager 第七年,曾經在專案中領導過我的前Team Lead。
不僅大中華區的同事都安慰加奉勸我,別給自己太大壓力,也暗指要有“先來後到”的禮讓意識;有次跟LDP同組成員線上會議,結束後閒聊間互相問了才發現我在Senior Manager的資歷才第三年,組中歐美同事也是鼓勵我加油,但希望我不要太認真,因為第三年就順利晉升董事總經理的人在公司全球歷史上也是少之又少。
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如果我看著別人入選LDP羨慕是一回事,好不容易入選卻要我“志在參加不在得獎”,這種事我從小學就不幹;只要我參加任何競賽,我的目標就是第一名,并且一定會盡全力以赴,如此一來,即便輸給別人也心甘情願。
當時正好是我剛剛跳出舒適圈加入公司所設立的互聯網先鋒部隊的同一年,LDP過程中每週至少2~3天配合歐美時差的半夜con call不說,整天想著如何攻克客戶心防,才好拿下第一單的焦急,講真的,應該是從業以來最煎熬的一年。
但我的目標很清楚,也很簡單,就是魚與熊掌兼得;皇天不負苦心人,年底當我們順利簽下杭州A客戶的第一單時,我同時與團隊分享我順利晉升為董事總經理的喜訊。
另外,很多人最近問我去年轉換跑道的感想,其中不外乎“如何管理現有同事對於空降身份的評頭論足?”,說真的,我沒有特別做什麼,就是像我從小一樣每一件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到完美,做不完晚上就不睡覺,拿實力與實績説話才是最妥當的!
還記得onboard後第二個月獨立籌辦,並主持年度領導力論壇,一方面有人跟我說才剛來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另一方面也有人說幹嘛才來第二個月就急著表現。但我心裏只有一個念頭,也只有一個標準:“辦一場全所未有,別開生面的論壇!”,并確保可以清楚佈達管理訊息,也達到讓高層主管全心參與年度經營策略研討的效果。
撇開獨自準備四天議程的材料不説,爲了相關組織協調而跟相關部門主管趁機拜碼頭當然少不了;身為新人在議程第三天晚上的聚餐跟所有主管都敬一輪酒是必需的,重點是半夜回到家後,繼續根據前三天討論内容,修整重頭戲第四天議程的引導材料。隔天下午5點,四天的年度議程大功告成,前晚熬夜到凌晨三點的功夫就值得了。
對的,在很多立定志向的當下,與努力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說不累是騙人的,但最終,自己總是那個最大的受益者;對的,不需要每個人都這麽累,懷抱遠大抱負,但是請確保你不會有天說“要是當初我……現在一定就……..”的風涼話,即可。
綜上所述,整理RACE 2.0在“Ambition”這個部分的三句箴言:
- 不安現狀:總是訂個“out of comfort zone”的目標(建立在不會有“眼高手低”的前提下)
- 雄心壯志:總是從“下個level的自己”的視角來要求自己(think like your boss)
- 挑戰極限:習慣將上次超越目標的成果作爲自己新的bottom line底綫,總是告訴自己一次要比一次好
(下集我們將繼續探討 RACE 2.0 當中的C與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