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金律第10章,別相信共同基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基金其實是生產業,生產不同檔的基金以賺取利潤」
文章前幾十頁都在解釋美國的法律,以及基金如何從中收費,後半段在敘述伯格的生平和投資公司和行銷公司的不同。
行銷公司不斷宣傳最熱門基金的歷史紀錄,投資公司則否。
行銷公司發行新基金的理由是這些基金可以賣的掉,而投資公司發行新基金的理由則是認為這是一個好投資
行銷公司不斷推出新基金,結束那些績效不好的公司,不斷廣告那些仍然存活的基金,投資公司不會這麼做
投資公司會不斷警告客戶,市場有可能往下走,而行銷公司不會
投資公司會在基金發生極高的衝擊成本時暫時關閉基金,不讓新投資人繼續加入,但行銷公司不會這樣做
投資公司會隨著資產增加,很快的降低費用收取比例,但行銷公司不管資產狀況為何都繼續收取高額費用
基本這一章是比較市場情況,作者表明先鋒公司的指數型基金是最棒的。
avatar-img
1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in Ye Y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有說,這是這本書最困難,最重要的地方 第一章 這本書的寫法很像數學證明,會需要從一個結論推導到另一個結論,開始吧 第一部分 ,高報酬與低報酬 1-1 從古希臘的船舶押款契約發現一個現象: 和平時的借款利率是22.5% 戰時的借款利率是30% 10%的船會損失 得出結論 風險與報酬成正比 借款
開場,作者就說這章是拿來治療行為偏差的 首先第一個要小心的,現在高報酬的東西未來一定是低報酬,未來高報酬的東西現在大概低報酬,如果這個想法讓你和朋友格格不入,那就告訴朋友:「我的投資都是投資顧問處理的,我完全不懂」 第二,面對市場,你是一個傻瓜,市場上有百萬計的專業經理人用著專業工具和大量資源,大多
對於自己能打敗大盤的過度自信是這章要討論的事,第七章用了幾十張的歷史數據,苦口婆心的勸說讀者主動投資是打不贏大盤的。 接下來作者提到兩種投資人常見的誤區 1.過度自信,我們只記得我們成功的那幾次經驗,並把成功歸於自己的技術而非運氣。 2.覺得現在的情況可以估計未來(並沒有) 接著提到因為人面對短期損
首先,IPO報酬低,但對企業是有實在幫助的BY歷史 什麼時候市場會泡沫?滿足這4個條件就有可能。 1.科技革命或財務方法上的重大改變 2.資金高度流動,信用易於取得 3.這一代人沒有經歷過泡沫 4.放棄過去的經驗(一般因為這一代人是新手。) 根據歷史,遺憾的是,在泡沫破滅之時,這些飽受催殘的投資人寧
作者開始為前三章作總結,我剛好可以為我自己的整理做比較。 1.世界上只有兩種投資,高風險高報酬的和低風險低報酬的。 2.沒有人能打敗市場 3.沒有人能掌握市場 4.擁有的股票數量太少是很危險。 作者總結,聰明的投資人應該投資整個市場。 這一章要談的是資產配置,因為根據上面的結論,資產配置是唯一我們能
作者有說,這是這本書最困難,最重要的地方 第一章 這本書的寫法很像數學證明,會需要從一個結論推導到另一個結論,開始吧 第一部分 ,高報酬與低報酬 1-1 從古希臘的船舶押款契約發現一個現象: 和平時的借款利率是22.5% 戰時的借款利率是30% 10%的船會損失 得出結論 風險與報酬成正比 借款
開場,作者就說這章是拿來治療行為偏差的 首先第一個要小心的,現在高報酬的東西未來一定是低報酬,未來高報酬的東西現在大概低報酬,如果這個想法讓你和朋友格格不入,那就告訴朋友:「我的投資都是投資顧問處理的,我完全不懂」 第二,面對市場,你是一個傻瓜,市場上有百萬計的專業經理人用著專業工具和大量資源,大多
對於自己能打敗大盤的過度自信是這章要討論的事,第七章用了幾十張的歷史數據,苦口婆心的勸說讀者主動投資是打不贏大盤的。 接下來作者提到兩種投資人常見的誤區 1.過度自信,我們只記得我們成功的那幾次經驗,並把成功歸於自己的技術而非運氣。 2.覺得現在的情況可以估計未來(並沒有) 接著提到因為人面對短期損
首先,IPO報酬低,但對企業是有實在幫助的BY歷史 什麼時候市場會泡沫?滿足這4個條件就有可能。 1.科技革命或財務方法上的重大改變 2.資金高度流動,信用易於取得 3.這一代人沒有經歷過泡沫 4.放棄過去的經驗(一般因為這一代人是新手。) 根據歷史,遺憾的是,在泡沫破滅之時,這些飽受催殘的投資人寧
作者開始為前三章作總結,我剛好可以為我自己的整理做比較。 1.世界上只有兩種投資,高風險高報酬的和低風險低報酬的。 2.沒有人能打敗市場 3.沒有人能掌握市場 4.擁有的股票數量太少是很危險。 作者總結,聰明的投資人應該投資整個市場。 這一章要談的是資產配置,因為根據上面的結論,資產配置是唯一我們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引言 當前全球金融市場正處於劇烈變化之中,隨著科技和創新領域的不斷進步,投資者們紛紛尋求新的投資機會。股市波動劇烈、債券收益微薄,這些傳統投資工具的吸引力正在減弱。在這樣的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因其高回報潛力和多樣化的投資標的,正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的寵兒。 私募股權基金通過集中資源、專業管理,
Thumbnail
基金和銀行通過手續費和管理費賺錢。ETF追蹤指數,費用低且透明度高,長期績效優於主動式基金。主動式基金依賴擇時選股,費用高且常表現不佳。投資者應關注實際績效和成本,選擇費用低的ETF,避免被廣告宣傳迷惑。
Thumbnail
SPIVA 揭示了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長期表現的不一致性。最新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絕大多數主動基金未能跑贏各自的指數。即使在短期,主動基金經理的表現也不穩定。例如,在美國大盤股和國際股票基金中,只有極少數經理人在長期內能夠戰勝指數。
最近各家投信公司一直在推出新的高股息ETF,已經近乎失心瘋。很多投資達人因此紛紛提出他們認為最佳的投資名單,幾乎讓投資人都產生了選擇障礙。如何挑選報酬率最高的高股息ETF呢?當然要從每一支ETF的選股標準和成分股來做比較,但真的要這樣做嗎?而這樣做,就真的有用嗎?  
Thumbnail
有朋友提到巴菲特持有的股票大多不配息居多,幾乎都是成長股居,自己的波克夏也不配息,元大用價值投資的名義又用十塊錢上架,吸引投資人,高息就高息,又冠上價值投資,這樣不是很奇怪的手法嗎?我覺得篩選機制是一個重點,台灣跟美國的明情不同,不妨來研究一下篩選機制是否如大家所想,覺得合理才做投資,這集一
前言 高股息這幾年在台灣非常的火熱,於是有很多媒體開始提出反思,認為高股息策略很多缺點,甚至說很危險,多半是勸人走向投資市場指數才是正解,某些媒體就好像一言堂一樣,非我族類都是垃圾或是笨蛋之類的言論就出現了,當然台灣是言論自由的社會,對於不同的投資觀點應該要有多元化的包容能力,通過自身
Thumbnail
很多話其實不想多說⋯⋯ 所謂的專家、分析🐷與所謂的基金經理人拿的是誰的錢來進行投資呢?不管是機構法人或散戶的資金,但絕對不會是自己的真金白銀! 而那些推薦買進套牢股票之後開始算「股息殖利率」給你聽的「專家」,其實只是為了規避自己錯誤思維下,又用一個錯誤的理由來掩飾自己錯誤的選股思維且不懂
Thumbnail
「後收型基金」,顧名思義,一般我們申購基金都是在交易的當下就付手續費,但是後收型基金則是依你賣出的時間點來決定手續費!四年以上不用收手續費。因此很多理專的話術都是用「基金公司鼓勵大眾長期投資,所以投資人有放長期的話,基金公司就會給予相對的優惠」等等,諸如此類的推銷詞,但是殊不知…
Thumbnail
本書揭示投資人常見的認知偏誤和誤區,包括追逐好績效、忽視風險、評估指標不當、錯誤解讀相關性等。作者建議審慎考量進場時點、運用適當指標綜合評估風險報酬、檢視持有標的間關聯性、定期再平衡投資組合等策略,並對資料期間和商品本質有透徹理解。投資人需有清晰認知、保持客觀理性,方能在市場中屹立不搖。
Thumbnail
付出這麼多的委外代操費用與主動交易的摩擦成本,還要冒著委外代操得標的投信衍生弊案的風險,得到這樣的成果,有符合廣大勞保投保人的最大共同利益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引言 當前全球金融市場正處於劇烈變化之中,隨著科技和創新領域的不斷進步,投資者們紛紛尋求新的投資機會。股市波動劇烈、債券收益微薄,這些傳統投資工具的吸引力正在減弱。在這樣的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因其高回報潛力和多樣化的投資標的,正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的寵兒。 私募股權基金通過集中資源、專業管理,
Thumbnail
基金和銀行通過手續費和管理費賺錢。ETF追蹤指數,費用低且透明度高,長期績效優於主動式基金。主動式基金依賴擇時選股,費用高且常表現不佳。投資者應關注實際績效和成本,選擇費用低的ETF,避免被廣告宣傳迷惑。
Thumbnail
SPIVA 揭示了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長期表現的不一致性。最新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絕大多數主動基金未能跑贏各自的指數。即使在短期,主動基金經理的表現也不穩定。例如,在美國大盤股和國際股票基金中,只有極少數經理人在長期內能夠戰勝指數。
最近各家投信公司一直在推出新的高股息ETF,已經近乎失心瘋。很多投資達人因此紛紛提出他們認為最佳的投資名單,幾乎讓投資人都產生了選擇障礙。如何挑選報酬率最高的高股息ETF呢?當然要從每一支ETF的選股標準和成分股來做比較,但真的要這樣做嗎?而這樣做,就真的有用嗎?  
Thumbnail
有朋友提到巴菲特持有的股票大多不配息居多,幾乎都是成長股居,自己的波克夏也不配息,元大用價值投資的名義又用十塊錢上架,吸引投資人,高息就高息,又冠上價值投資,這樣不是很奇怪的手法嗎?我覺得篩選機制是一個重點,台灣跟美國的明情不同,不妨來研究一下篩選機制是否如大家所想,覺得合理才做投資,這集一
前言 高股息這幾年在台灣非常的火熱,於是有很多媒體開始提出反思,認為高股息策略很多缺點,甚至說很危險,多半是勸人走向投資市場指數才是正解,某些媒體就好像一言堂一樣,非我族類都是垃圾或是笨蛋之類的言論就出現了,當然台灣是言論自由的社會,對於不同的投資觀點應該要有多元化的包容能力,通過自身
Thumbnail
很多話其實不想多說⋯⋯ 所謂的專家、分析🐷與所謂的基金經理人拿的是誰的錢來進行投資呢?不管是機構法人或散戶的資金,但絕對不會是自己的真金白銀! 而那些推薦買進套牢股票之後開始算「股息殖利率」給你聽的「專家」,其實只是為了規避自己錯誤思維下,又用一個錯誤的理由來掩飾自己錯誤的選股思維且不懂
Thumbnail
「後收型基金」,顧名思義,一般我們申購基金都是在交易的當下就付手續費,但是後收型基金則是依你賣出的時間點來決定手續費!四年以上不用收手續費。因此很多理專的話術都是用「基金公司鼓勵大眾長期投資,所以投資人有放長期的話,基金公司就會給予相對的優惠」等等,諸如此類的推銷詞,但是殊不知…
Thumbnail
本書揭示投資人常見的認知偏誤和誤區,包括追逐好績效、忽視風險、評估指標不當、錯誤解讀相關性等。作者建議審慎考量進場時點、運用適當指標綜合評估風險報酬、檢視持有標的間關聯性、定期再平衡投資組合等策略,並對資料期間和商品本質有透徹理解。投資人需有清晰認知、保持客觀理性,方能在市場中屹立不搖。
Thumbnail
付出這麼多的委外代操費用與主動交易的摩擦成本,還要冒著委外代操得標的投信衍生弊案的風險,得到這樣的成果,有符合廣大勞保投保人的最大共同利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