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新東糖廠
第二天早上來到阿美族發源地, 行政區域屬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 在新東糖廠與導覽員會合, 聽完對新東糖廠發展的簡單介紹, 停留半小時讓大家拍照。
新東糖廠建於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曾經遭到盟軍轟炸, 雖然已經廢棄多年, 但仍保留結構完整的木造房舍、 辦公室、升旗台和工廠。
民國80年結束營業生產後, 在臺東縣政府輔導下積極轉型為 「都蘭紅糖文化園區」, 將閒置空間轉化為藝術文化園區。 辦公室變為具有懷舊風味的咖啡館, 木造房舍已規劃成民宿以及阿美族傳統文化館。
阿美族人藝術家-希巨蘇飛(Siki Sufin)木雕工作室 2015希巨蘇飛(Siki Sufin)木雕工作室 出力釀sticky rice wine傳統阿美族手釀糯米酒
非假日很多商家都沒有營業, 但商家利用漂流木和回收物, 巧妙的營造商店質樸美感。
都蘭國小社區
車開到都蘭國小附近台11線, 大家散步邊聽導覽走到學校。 介紹了很多植物在原住民生活的用途, 例如:麵包樹拿來做拼板舟, 構樹的樹皮可以做樹皮衣。 都蘭舊名都鑾, 是由阿美語 'atolan 音譯而來。 意為石頭堆積或地震頻繁之意。 「都蘭」因為發音和「賭爛」相近, 所以變成很多文創品發想運用, 2015年造訪時我們也買了小書包和T-shirt。
路旁的壁畫內容呈現阿美族風俗民情。 越年輕階層越低的頭飾越簡單, 戴白色羽毛的女生沒有結婚, 女生會把小腿包起來, 從男生露的小腿評斷是否健壯。
聽導覽走累了的團員, 到「洛恩‧米薩克」喝咖啡放鬆, 店名是經營咖啡店姊妹檔的雙親名字, 網路上頗獲好評。 路的盡頭就是都蘭國小, 學校正在為周末的校慶布置。
達麓岸部落屋用餐
中午要到達麓岸部落屋用餐, 「達麓岸」為阿美族語中的山中茅屋, 如同「工寮」的作用。 這個場域同時也是部落的小小聚會所。 遊覽車停在台11線144公里處加油站, 領隊戲稱有「藍寶堅尼」來接駁, 聰嫂說該不會是藍色貨車吧!
接駁車的座位有限, 需要接送好幾趟, 路程大約500公尺, 我們決定散步前往。 途中經過「都蘭咖啡車廂」, 聽說也是網路名店。 秋天有陽光加上涼風吹拂, 沿路走來景色宜人, 看到海就表示快到達了。
吃飯前先來體驗巴歌浪儀式。
「很多喝酒,很多朋友; 沒有喝酒,沒有朋友。」 阿美族人用喝酒來表達熱情, 重視分享, 快樂的分享。
部落朋友拿出酒, 先說明這是糯米酒, 喝酒用的是「公杯」, 拿到酒的人要全部喝完, 有酒誡的人可請旁邊的人代喝。 先找出年紀最小的男孩擔任服務者, 幫他綁上有鈴鐺的腰帶, 男孩請喝酒的動作分解: 看(對方) 、搖(屁股)、跑(往目標)、 倒(酒)、。 不敢喝酒的聰頭急忙快閃, 聰嫂搞不清楚狀況被請了一杯酒。
請喝酒的方式再改變, 男孩站在某人面前, 大家唱著歌: 「朋友們, 大家來喝完這杯酒, 看誰是幸運人? 是不是這一位? 是不是這一位?」 被矇眼的人來決定是或不是這一位, 也有可能男孩就站在自己面前喔! 本團的團員很多不喝酒, 很多人陸續退場, 分享酒的活動提前結束 糯米酒只喝掉半瓶。 其他團喝完2瓶酒還欲罷不能。 最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接下來是用餐時間, 風味餐是阿美族家常生活文化的體驗之一, 達麓岸部落屋的風味餐, 裝盤使用竹編圓盤鋪上葉子。 菜色很豐富但看起來有點陌生, 採用部落婦女自行栽種的原生蔬菜, 簡單蒸、燙、拌、炒, 沒有過多的調味。 正統的用餐方式是以手抓食, 但大家還是習慣拿筷子用餐。
中途來了一道「炸飛機草」, 其實就是將昭和草裹麵衣油炸。 有一盤被誤以為是白切肉, 其實是醃漬豬肉稱作「希撈」, 早期原住民捕捉獵物之後, 將生肉醃漬以保有鮮肉的色澤。 目前這道風味料理, 考慮到食品衛生與安全, 在食用前會先汆燙, 所以可安心享用。
「炸飛機草」就是將昭和草裹麵衣油炸(引自 rita-life.com/1533/dalouang/)
原住民料理吃原形食材, 所以吃完不會感覺有負擔。 在都蘭海岸半山腰的秘境, 眺望美麗的太平洋海岸線, 在戶外的草屋用餐區, 坐在漂流木打造用餐的桌椅, 享用自然健康的風味餐, 學習原住民的樂天知命, 度過放鬆放空的愉快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