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3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在展場備料:策展與內容策畫》講座回顧

策劃一場展覽,就像準備一道料理,可以有一千種刀功、一千種香料的調和,熟成上萬種想像。9月邀請到INCEPTION啟藝的執行長,來談近年熱門的「策展」這件事。INCEPTION啟藝打造上百場展覽,專注原創與知名 IP 策展授權、空間及商場特展企劃營運,以內容創造價值、論述作為展覽基礎,讓作品成為溝通語言,由主持人張昱傑與執行長梁浩軒(以下簡稱Ocean)的對話,認識策展吧!
問:當初是怎麼走入會展產業的圈子的?
(圖片來源:INCEPTION啟藝)
(圖片來源:INCEPTION啟藝)
Ocean:這個大概要從我20幾歲的時候開始說起,早期我是在公關公司工作,接觸了不少消費者活動,例如記者會、品牌發表會等,也開始思考能不能籌備更大型的活動,後來我轉向會展公司,認識了台灣的會展產業,並發現這個產業能把我過去所學的都應用上去,那時就萌生了創立屬於自己策展團隊的想法與契機,很快便化為行動,我在2012決定創業,INCEPTION啟藝也就此誕生了。
問:策展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工作呢?
Ocean:可能因為最近策展變成顯學,所以大家可能覺得它很特別,但其實很早就有被叫做「策展人」的職業了,過去他們大多是歸屬在博物館或美術館底下負責展務、做展品的規劃。但像我這樣的策展人,是在台灣這一、二十年間隨著文化創意產業、文創園區的蓬勃,而同步發展起來的產業,所以我們所做的策展比較像是文化的特展或是一些常設展,已經跟美術館或博物館體系裡的策展人不太一樣,不過這也和不同的電影需要不同的導演一樣,不同的展需要的策展人都不一樣,像我自己當年是在想「在這個數位時代中,策展可以發揮到什麼樣的地方?」,帶著這樣的好奇才開始INCEPTION啟藝的這個事業。
問:那您如何定位自己在INCEPTION啟藝策展過程中的角色呢?
Ocean:策展人是負責統籌、策略的一個角色,我覺得接近剛剛提到的「導演」。如同拍片需要分工,策展領域也需要分工,各個部份,需要協作,去做很多細節的管理,就像拍電影、做舞台劇一樣,需要很多人才能創造出場景。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在最前端創意發想的時候,策展人時常需要登高一呼,喊出那個方向是什麼,因為展覽的長相需要藉著策展人在前面做出論述、有策略的擬定,展覽才能繼續往下走。
問:您在策展上有沒有什麼SOP呢?
Ocean:我們的工作流程很複雜,但可以分成三個步驟:創意發想、創意執行、現場執行。「創意發想」大概佔了60%的時間,和客戶確認展覽是長什麼樣貌?我們的策略是怎麼做?第二階段「創意執行」就是進到各個部門的細部分工,需要用科學化的方式去計算,進入非常細節的專案管理工作,直到最後「現場執行」。 INCEPTION啟藝也因此這樣分工,第一個部門有非常多的專案人員在管理專案;第二個是創意部門,裡面就會有各式設計的人;第三個就是策展部門,角色就很像電影裡面的副導演,把導演腦中的畫面去執行出來並做品質控管;第四個部門就是BD部門,業務發展人員去發展那些我們未來想做的那些事......每個人都是展覽裡面的一顆螺絲,當所有的螺絲拼湊起來,才能成就出展覽的面貌。
問:能和我們分享一件INCEPTION啟藝最具特色、最重要的展嗎?
Ocean:那我想分享「#DINOLAB 恐龍實驗室」。恐龍可能是台灣這一、二十年內做過最多次展覽的題材,大多以科普或教育的角度發展,但INCEPTION啟藝想做出一個沒有人看過、邏輯不太一樣、說故事方式不太一樣的恐龍展,於是我們創造出了「 恐龍實驗室」這個命題,在這個虛擬的宇宙觀裡,一個小男孩成為了恐龍博士,想在這個實驗室復活恐龍。我們在展場內的每一關、每一個轉角,都藏著恐龍博士為了復活牠們的細節,讓觀眾都成為實驗室中的一份子,相對一般科教館放滿假草假樹,恐龍模型被放在充滿現代感、當代感的開放空間裡,還和建築師合作,搭起鷹架來讓小朋友能和恐龍對上眼,來改變人類看恐龍的視角,也有可以互動體驗的化石清修室等等,讓恐龍展變成一個比較沉浸式、比較遊樂園方式的體驗,打破大眾對一般恐龍展的想像。
(圖片來源:INCEPTION啟藝)
問:您會怎麼跟設計師或跟硬體廠商去做溝通呢?
Ocean:我覺得在發想一個展覽的時候,需要所有會做的事情在腦中彩排一次,這樣在設計師溝通的時候,我們才能清楚去描述這個展覽長相,從材質、顏色、用到的場域、用到的載體會是什麼,一定描述清楚。我也會告訴設計師「受眾」,這可以讓設計師更能夠去思考當觀眾在知道這個展覽時的狀態,也會提醒視覺設計和空間設計師,要人們是用身體去看展覽,人的視角是360度的,這是我在設計上會重視的。而對硬體廠商,我非常要求品質跟時間這兩件事情,如何在時間裡面做到最好的品質,這是我在跟廠商溝通的時候的一個關鍵因素。
問:「#DINOLAB 恐龍實驗室」是完全自主籌備策畫的展覽嗎?成本上會不會很驚人呢?
Ocean:在一開始做這個IP的時候,我們就希望這個展覽不會只有一站,而是可以像巡迴演唱會一樣走遍世界。我們當時覺得,恐龍真的是一個共同語彙,需要考量很多客觀跟主觀的因素,努力找出那些跨國界的共同語言,希望讓不同城市的人都喜歡這個展。這個展覽的確花了非常高的成本去做策展,但我們努力在第一站就做好,使我們能走到更遠的地方,後來也真的去到許多不同的城市,得到非常好的利潤回收。
(圖片來源:INCEPTION啟藝)
問:那您最近在策的展覽,有沒有什麼特別想和我們分享的呢?
Ocean:那一定是「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吧!它是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常設展,籌劃了4年,這個9月開展,這是個很大的命題,但完全切中我和團隊的興趣,所以我們就投入其中。我們在一開始便找了著名的唱片設計師李明道老師擔任共同策展人來協助在美感上的細節,還找了從小耳濡目染在民歌之母陶曉清女士生活裡、對流行音樂了解無比透澈的馬世芬老師,還有知名音樂人五月天的瑪莎,一起來策劃這個展覽,來講述近100年來台灣流行音樂歷史。
(圖片來源:INCEPTION啟藝)
問:這個命題聽起來十分艱難,你們最後是如何呈現?
Ocean:是的,畢竟展場空間很有限,但台灣流行音樂元素與物件實在太巨量了,所以最後我們選擇了「場景」這種跨越時代的共同記憶來呈現,像是用大稻埕圓環承載早年的表演狀態、用電器行來承載電視音樂與各式歌唱節目的記憶、用電影院來呈現隨影像永存的電影音樂、用火車廂內通勤的場境來記錄由CD轉往MP3的科技進步,也記下那個大家北上打拼的勇猛衝撞時代。也用時代來劃分的展區,像是在「民歌時代」看當時的大家開始唱自己的歌,以及一個跨世代的「年輕人的精神世界」來串聯起台灣流行音樂不同的時期。也有讓觀眾用創作者的角度出發的展區,回顧早期的類比時代,甚至進去一間錄音室,以了解音樂是怎麼來的。還有談台灣流行音樂的包容和多元的展區,也有還原Life house、演唱會場景的展區,希望完整的論述台灣流行音樂從何而來,接下來要往哪裡去。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圖片來源:INCEPTION啟藝)
問:聽起來相當精采!但也讓人好奇,您在策展時是怎麼篩選適合的內容來做展覽呢?
Ocean:用例子來說明,像是做職棒的主題時,我會帶夥伴去球場聽球迷的吶喊聲,在做恐龍展時,我會去親身去體驗化石清修士的工作,在做流行音樂展時,我會帶大家去聽演唱會......試著用身體去感受這些主題,我們一樣得做很大量的研究、參考大量諮詢委員的意見,但深度的、甚至是親身的參與,才有辦法了解到故事來龍去脈是什麼。我認為策展人也是創作者,會有自己主觀的論述,我在策展時考量的只有「這個東西值不值得被看到?」,而不是「有沒有遺珠之憾」,策展人得在腦中有這個展最終展出的樣貌,才能使它在現實中被實現出來。
問:這段時期因為疫期,展演活動大受影響,您覺得展演接下來會變怎麼樣呢?
Ocean:經歷過隔離、經歷過幾乎封城的時期後,大家都會了解到人需要社交的這件事,肚子餓的時候的確可以叫外送填飽肚子,但那股我想要見到家人、見到朋友的心情是無法被滿足的。這套到展覽也是一樣,我用音樂產業來舉例,大家可以看線上演唱會,但歌迷們無法感受到歌手在舞台上的聲嘶力竭,感受身旁其他歌迷們身體的熱度、身體的衝撞,很多線下體驗是難以取代,不會因為疫情而消失。而且展覽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責任:「創造記憶」的責任,展覽是人們創造回憶很重要的一個場域,所以實體很難以被虛擬所取代,大家還是可以對展覽的未來有所期待的。
問:那我想幫觀眾問一個問題,您覺得要進入策展業最需要的是什麼?會需要什麼相關背景嗎?
Ocean:我覺得任何的人想加入策展,隨時可以開始、隨時不嫌晚。我也不是相關領域畢業的,但我很喜歡這件事情,只要好好的專注在那件事情,那件事情就會變成你的專業。當我被問到要如何進入策展產業時,我總會反問:「那你為了想進去策展業,你付出的多少努力? 你的努力是什麼?」,畢竟沒有人會把門關起來讓你不進來的,雖然個人經驗的確也會決定策出來的展覽有多豐富與完整,但有時自身對「展覽」這件事的熱情更為重要的,「喜歡展覽」甚至是不夠的,甚至要到「渴望」的程度,渴望成為策展的一份子,那股對策展的熱愛程度,更是一個不可少的關鍵要素。
問:有沒有什麼必看的展覽或書籍,推薦給想投入策展的年輕人們?
Ocean:《創造展覽》是我們團隊必看,可以自基本功面,讓你知道在展覽會發生什麼事情;第二本則是管理的書《OKR》,因為不論在專案管理或是你在管理日常工作,你都要有既定的目標跟做事情的方法,這本書裡提到的,我覺得很適合策展團隊或是管理創意上面可以去善用。我平常也會看很多生活雜誌去瞭解時事的動態跟世界的趨勢,因為在做展覽時候,我們跟社會、政治、大環境,甚至跟地球緊緊相聯,了解觀眾、消費者他們想要求得什麼樣的知識,在策展上非常關鍵的。希望大家能在策展的同時,多多去關注我們所在的社會與世界,這是相當重要的。
SyndAvant 凝聚願意將創意與專長應用於改造社會、推進社會進步之創意人,我們稱之為 Avantist 。這一系列專訪,將帶各位認識這些 Avantist 如何經營自己的專業,運用自身才華與影響力,進而形成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企劃:郭坷 撰寫:張昱傑 攝影:vvaynelinn 校稿:Vera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SyndAvan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