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的時間編導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在談到策展概念和展覽理論時,首先會注意到的是空間上的配置:作品如何擺放、陳列,作品之間產生了何種對話關係,又或是在不純粹的展覽場地中,該如何避免展示空間對作品造成的干擾,由此而生的「白盒子」一訴求體現了自古以來,策劃展覽的人對於展覽空間的要求和期許。

策展的「策」一字作為名詞時是「計謀」,作動詞時又帶「鞭打、驅使」及「督促、勉勵」之意,在中文概念中,策展人更像是一個全知的監督者,督促整個展覽的誕生。到英文中為curation,動詞為curate,出自拉丁文的curatus,其意更似於cure或care,在中文語境中可被詮釋為監控、管理、照料,甚至療癒一意。

展覽發展至今,管理和照顧(care)以及全知監督的部分已經在歐洲策展人的歷史之中得到妥善發展,療癒(cure)的功能卻始終殘缺。為達成展覽之療癒性,現在美術館除對於過去史料和作品之保存外,也須考量到當代的需求 — — 正在參觀展覽的觀眾、甚至參展藝術家等,策展人需專注在當下的需求,進一步達到療癒(cure)之效。

而當提到「當代」時,這個詞背後潛藏的是不得忽略之時間性。策展時,考量過往作品如何編排與整理外,還需關注現下參觀的觀眾,這就是製作展覽時間性的根源。因此,除空間之外,展覽也利用了時間。

關於展覽的時間制定,大機構的展覽排程都會提前許多,通常至少排到明年、甚至兩年後,而台灣大部分美術館都缺乏常設展,因此展覽的替換頻率高,制定好計畫、編列預算、尋找作品和藝術家後,大概需要一個月的佈置期,實際展期約一季一次,雙年展等大展通常會到半年之久。經年累月下來,耗費的人力和錢財相當可觀。

於是,陰雨綿綿的冬日,與艷陽的酷暑,踏進美術館的恆溫環境時,卻也像目睹了季節轉換那樣,總會出現不同的展覽,大多展覽並無每年的固定期程,可也有些特例:一年一度的美術獎和藝術祭等。

譬如,《全國美術展》大多於年初徵件、篩選後,暑期舉辦大型展覽,展出入圍和得獎的作品;《台北美術獎》多於年中徵件,年末至年初舉辦展覽;在全台各地舉行的藝術祭等等。

這些展覽每年都於類似時間舉辦,該季節的印象也隨之而來:《全國美術展》頂著台中夏日的艷陽舉辦,踏入展場時總有甩去盛暑的輕鬆感;《台北美術獎》展出時連日濕冷,前往美術館的路上總受東北季風侵擾。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前面提到的時間性多為展覽內部規劃或作品帶來的,與美術館外的空間無關,可實際在參觀展覽時仍易受外部天氣及時間的影響。不能將過多的外部要素納入討論,否則如此一來,展覽的範疇將無邊無際。只能保守地說季節性確實存在於展覽時間中。

決定展覽時間的是機構的排程,以及政府預算編列,最終到展覽人力安排,藝術家時程規劃,以實際執行層面來說,展覽由無數的行政工作組成,固然也由這些繁雜的程序來決定最終會在什麼時候開始展覽。

若以百貨公司的商品展為例,這種類型的展覽大多是配合著周年慶開辦,約為十月至十一月,舉辦類似日本商品展等活動,一次集合大量攤商進駐,使得來訪的客人能在購物之餘享受異國情調。

行銷中,數據佔了決策的很大一部分,因而誕生的計畫背後都是由無數公式推演出的,統計學下帶有數學意義的成果。於是,在這種以販售商品為主的展覽中,其時間是由演算法和統計學推定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公仔、遊戲、動畫等販賣IP的商業展。這種展覽更近似於傳統的藝術作品展出,可實際上仍是商家操弄該角色或該IP,以賺取利潤的手法,因此討論到這種展出的時間性時,應考量到規劃者都是由利益取向出發,最終看到的展覽是奠基在資本之上,為觀眾打造的。

並非美術館中展出的展覽就不會從觀眾身上賺取利潤,可當整個展覽的目的即爲IP廣泛的知名度時,此展覽的本質便已改變。美術館中的展覽是為作品而做,理想上並不仰賴商品取得製作展覽的收入。

鄭先諭與陳武康的《碰巧演出》,圖片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548333

鄭先諭與陳武康的《碰巧演出》,圖片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548333

展覽中最常體現時間的就屬現場表演、座談、演講、工作坊了,撇除既定的展期,展覽途中發展的各式活動,也會有緻密的時程安排。將這點顯現得淋漓盡致的莫過於2022年的《NEXT — —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

展於北師美術館,台新藝術獎此次以「未來想像」和自身獎項的「跨領域」特性為主旨,除裝置、錄像、繪畫作品以外,也積極推廣舞蹈、戲劇、音樂等領域,展出不少跨界合作的作品。

展覽中有個刻意留白的舞台,搭配上密密麻麻的時間表,近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團體到此演出,譬如《劇場正發生》或《布拉瑞揚舞團》等,亦舉辦藝術家講座、映後座談、大論壇。搭上廣播(Podcast)重新興起的熱潮,展間中建起一座玻璃屋,裡頭設有簡易的麥克風,專門播送及時的廣播節目,現場觀眾也可圍坐在玻璃屋周遭聆聽。

這個展覽不斷地發生隨機的、即興的事件。以鄭先諭與陳武康合作的《碰巧演出》為例,鄭先諭利用演算法搜集論壇上的字句,並且每當觀者按下按鈕,影印機便會產生一份全新的、AI譜寫成的劇本。陳武康在現場演出時,即興演繹這些看似毫無章法的字句。

觀者在參觀該展覽時,每次參觀必然都能看到已安放好的展品,或許也能事先查好時間表、或抵達現場後突發地撞見一場活動。於是,在描述該展時間時,可以說「某個劇團演出時」或「某場講座提到了」,觀者回想這個展覽的方式變得多元且跳躍,並非是線性的時間序,而是按照事件的發生來在腦海中制定展覽時間線。

因應台新藝術獎二十週年,此展三樓亦有展出歷年來的得主、評審委員年表。此種文件式的歸納使得《NEXT — —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在活動之外,仍有一個穩固的時間憑依。

觀者在踏進北師美術館的當下,與表演的時間是重合的,都是「現在」,不過到了年表前,觀者又被拉回這個獎項成立的初始,隨著一屆又一屆的更迭,才再次回到現在。造成一種特殊的時空錯置感。所有具有回顧意味的展覽都或多或少都有年表,同樣都能產生神遊般的幻覺。可表格終究只是文字,仍須歷史檔案和影像輔佐,使觀者加深體會到二十年光陰的積累。

此番加總下來,台新藝術獎的回顧區與現下的作品和表演分隔開來,展出的藝術家都是歷年來的得獎者,他們的再組合也像是年表的具象化,主展區期望藝術家們帶著「二十年後自己的模樣」這種想像去創作,與此同時,卻也不忘回首過去。回首,而不耽溺,奠基在歷史上,持續邁進。

《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圖片來源: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ddlLang=zh-tw&id=683&allObj=%7B%22JJMethod%22%3A%22GetEx%22%2C%22Type%22%3A%220%22%2C%22Year%22%3A%22%22%2C%22pg_num%22%3A2%2C%22pg_size%22%3A21%7D

《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圖片來源: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ddlLang=zh-tw&id=683&allObj=%7B%22JJMethod%22%3A%22GetEx%22%2C%22Type%22%3A%220%22%2C%22Year%22%3A%22%22%2C%22pg_num%22%3A2%2C%22pg_size%22%3A21%7D

這個例子是因台新獎多年的歷史,才得以如此自然地展現出展覽的時間性。可當遇到非回顧性質的展覽時,策展者可通過別種方式製造展覽中的時間。

譬如鄭先諭2021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個展《injector after Null》。討論人類對於真實性與永恆的認知。走進去的第一件作品《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是一個正方柱體,其上有個鐵盒,邀請觀眾把手機放進去,一但手機放進去,盒子會蓋上約20分鐘,展場的門也會隨之闔上,有一個顯示器告知其還有多久才能離開展場。

剩餘的時間內,可以參觀別的作品,但其實大多作品需要用手機接收訊號來體驗,於是手機被鎖住的那名觀眾,被迫與手機分離,對於分秒的流逝變得敏銳。現代人過度地依賴手機等電子產品,就算只分隔了不到半小時,也會陷入下意識的焦灼和不安,倏地凸顯了空白時間的廣淼。

除了作品體驗者以外,其餘觀眾也會一起被關在展間內,裡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以玻璃門為屏障,展間獨立於整個美術館,也獨立於任何鐘錶或曆法,創造了自體的時間性。

此展著重於科技與人的關係。文明發展至今,人類對於技術和即時訊息的依賴已然達到病態的程度。此作品選擇用「時間」來放大現代人對於網路的過分沈迷,是個很精準的切入點。

此種對於時間的化用,使得時間不再只是展覽的外邊,反而將之納入作品內,頓時比任何要素都要關鍵。大多展覽對待時間,像對待一個不得不討好的商業夥伴,必須迎合它不停前行的蠻橫:物品會腐蝕、籌備的時間有限、展覽終有一天會結束。

文中大多討論的仍是發生在美術館內的展覽,可當提到展覽的時間編導時,各形各色的展覽種類也一併討論,才能使得文章的面相更多元,且能突顯出發生在美術館中的展覽的特殊性。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來源:https://www.opentix.life/article/1599689224600236033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來源:https://www.opentix.life/article/1599689224600236033

以上都是針對展覽現場的討論。實際上,在展覽現場外,展覽的時間已經緩緩開始運作了。展覽不一定只在展覽的當下發生,也並非在展期結束後就畫下句點。

譬如2022年末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圍繞台灣八零年代藝文發展史,比起藝術作品的展出,更多是針對社會事件和台灣軌跡的統整,重視跨領域的現況以及未來發展。

撇開正式展期不談,其實早在2021年,就有以《台灣・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這個名稱舉辦的論壇。一樣由台北市立美術館主持。實際上,這個計畫從2019年就開始執行,全名為「八〇年代台灣跨領域與實驗藝術檔案研究計畫」,研究團隊由台北市立美術館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組成。

除了學術論述以外,也將成果發表於《現代美術》季刊,舉辦論壇、專題演講等,現在更以此主題,策劃了《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一展。當觀者走進2022年的展間時,呈現在眼前的其實是積累了三年的研究成果,以及諸多相關領域學者、藝評家、策展人集結出的精粹。

儘管研究著重於八零年代,可實際上也是使二十一世紀台灣人反思的良機。通過回首戒嚴、解嚴時代啟蒙至今的藝文生態,現下的藝術領域工作者能在這些田野中,尋找到根源,並且以諸多形式參與到知識生產中。

因此,就算觀眾完全沒有踏入實際的一樓展間,可通過流傳在網路上的紀錄影像,和陸陸續續舉辦的講座、工作坊,一窺該年代的樣貌,並且以間接的形式,參與到這個展覽之中。

這個例子中,因為展覽的根基是一個研究計畫,展覽其實是一個成果展現的途徑,並且將學術語言轉化爲一般觀眾更容易理解的形式。研究的「展出」方式其實相當多元,包括前面提及的刊物出版和活動舉辦等,也因此,討論這個展覽的時間時,討論的其實是背後研究計畫的時程,而非單指展覽本身的檔期。

更特殊的是,因為這是一個回顧台灣歷史的展覽,所以觀眾被帶回了八零年代,也有許多觀眾親身經歷了那些事件。對某些年輕的觀眾來說,這是一個史料的研究;可對於活在歷史當下的人來說,現在回頭看這些研究結果,反倒像是對過往的一個再詮釋。這些相異的意見能通過座談討論的現場,被彙整在一起。於是不同時間線疊合、彼此對話和吸收。想必這也是這個計畫的目的之一吧!

展期尚未結束,無法預測展覽後是否仍有相關計畫的持續出版。可在歷史經驗之中尋求台灣未來的發展潛能,也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即便《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這個展覽劃下句點,展覽的時間也不會嘎然而止,反倒是能在參與展覽的觀眾心中種下種子,隨之開啟更多對於過往的追述。於是,在這種意義下,展覽的時間是無限延續的。

參考資料

  1. 呂佩怡的《策展(Curating)/策展(Curation)?》中提到策展的字源解釋: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297ef722719c827a0171aad1b4b6001d
  2. 「NEXT — — 台新藝術獎 20 週年大展」相關報導:https://artemperor.tw/focus/5108
  3. 《injector after Null:鄭先喻個展》官網: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ddlLang=zh-tw&id=683&allObj=%7B%22JJMethod%22%3A%22GetEx%22%2C%22Type%22%3A%220%22%2C%22Year%22%3A%22%22%2C%22pg_num%22%3A2%2C%22pg_size%22%3A21%7D
  4. “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鄭先諭藝術家個人網站介紹:https://chenghsienyu.com/discharge-what-you-charged/
  5. 「台灣・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論壇官網:https://www.tfam.museum/Event/Event_page.aspx?ddlLang=zh-tw&id=3221&allObj=%7B%22JJMethod%22%3A%22GetEv%22%2C%22State%22%3A%22Now%22%7D
  6.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官網: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Special.aspx?ddlLang=zh-tw&id=718
17會員
52內容數
主要在台北看展覽,以藝術大學理論組學生的身份做一些簡單的評論。希望能跟喜歡看展覽的人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腦子彷彿清澄如水,滴滴答答流出,之後什麼也沒留下,有種甜美的暢快。 可與川端康成的浪漫不同的是,藝術家面臨的是現實的人生,所以在淚水奔流後無法迅速體會那「甜美的暢快」,藝術家的告別來得悠長,但我相信將這件作品組裝起來的過程中,那些思緒必定也滴滴答答地從藝術家心底流出,而最終,將得到那甜美的暢快。
4/5《在這工作,真幸福 How's your job?》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3/5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
小明對應到的或許是作中的「奇蹟」,表面上,第二部的標題指的是JJ企業經營經濟農場帶來的「經濟奇蹟」,可從結局推斷,這個「奇蹟」或許也指的是阿榮仍殘有最後的自我,認出志強的存在,並通過擁抱回憶起過往的溫暖,更變相從JJ企業手中解放台灣人民。
5/5戰鬥之城.終
拍立得處在攝影技術發展的特殊節點上。儘管以手機就能拍照的現代來說,拍立得遠遠算不上「迅速」,但對於底片時期的攝影師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帶來無限可能性,儘管與數位攝影的現代相比,這些可能性早已被電腦複製並超越,但當我在展場中看著攝影師在拍立得上隨機的筆觸時,仍為類比的不可磨滅性與隨機性所感動。
4/5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
破繭而出的蝴蝶像標本般被永恆地固定於展牆上,似乎印證了人類文明的短瞬即逝,又象徵自然生命的循環,當代文明中,所有個體都週而復始地重道覆轍。此展作為一個「啟示錄」,通過紀錄當下,向所有觀眾警惕未來。
5/5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
腦子彷彿清澄如水,滴滴答答流出,之後什麼也沒留下,有種甜美的暢快。 可與川端康成的浪漫不同的是,藝術家面臨的是現實的人生,所以在淚水奔流後無法迅速體會那「甜美的暢快」,藝術家的告別來得悠長,但我相信將這件作品組裝起來的過程中,那些思緒必定也滴滴答答地從藝術家心底流出,而最終,將得到那甜美的暢快。
4/5《在這工作,真幸福 How's your job?》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3/5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
小明對應到的或許是作中的「奇蹟」,表面上,第二部的標題指的是JJ企業經營經濟農場帶來的「經濟奇蹟」,可從結局推斷,這個「奇蹟」或許也指的是阿榮仍殘有最後的自我,認出志強的存在,並通過擁抱回憶起過往的溫暖,更變相從JJ企業手中解放台灣人民。
5/5戰鬥之城.終
拍立得處在攝影技術發展的特殊節點上。儘管以手機就能拍照的現代來說,拍立得遠遠算不上「迅速」,但對於底片時期的攝影師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帶來無限可能性,儘管與數位攝影的現代相比,這些可能性早已被電腦複製並超越,但當我在展場中看著攝影師在拍立得上隨機的筆觸時,仍為類比的不可磨滅性與隨機性所感動。
4/5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
破繭而出的蝴蝶像標本般被永恆地固定於展牆上,似乎印證了人類文明的短瞬即逝,又象徵自然生命的循環,當代文明中,所有個體都週而復始地重道覆轍。此展作為一個「啟示錄」,通過紀錄當下,向所有觀眾警惕未來。
5/5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創意無限,萬花筒般的奇妙世界 上次我們提到了活動分為創作者與公司企業兩種不同的世界,其中我認為創作者世界才是這整個Virtual Market活動的最主要核心部分。尤其是Virtual Market活動的創作者世界,在最初的設計與規劃也是靠VRchat創作者們一同製作完成的。
Thumbnail
關於 #噪山 的這場「平滑漸層帶」的展覽,已經分享了前三場。希望能夠在整場展覽結束時,將五場展覽重新整理分析。不過在這禮拜展覽結束前,記得留時間去這高雄難得的替代空間,欣賞倒數第二場,由策展人黃至理,邀請藝術家林欣儀與許佳琪的展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展覽品中有許多過度真實的雕塑,難免會引起恐怖谷效應,使人產生恐懼,也有部分展品與觀展人的互動會產生奇特的效果。附圖照片即是我在觀看其中一項展覽品〈體內(M1)(IN VIVO (M1))〉時,拍下的有趣畫面。
Thumbnail
在不長的台灣歷史當中,原住民、漢人,以及中國官府這三個角色,撐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台灣歷史與文化。 什麼樣的展覽可以把全台清宮藏品最豐富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許多原住民文物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及鑽研各方面的臺灣歷史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聚在一起?或從三個博物館各自的收藏與專長便可見一二。
Thumbnail
專欄上其實近年比較少分享戰鬥類的漫畫,戰鬥類韓漫(也包含近年很多輕改日漫)其實很常會出現「等級說明欄」,靠數字來表示人物到底成長了多少,看多了不免會感到膩味。跟我有同樣想法的讀者,今天就來推薦靠踏實練劍變強的兩部韓漫:《懶惰公子成長記》、《勇士的聖劍升級路》吧!
Thumbnail
本集節目邀請到康健雜誌記者鄧桂芬,和聽眾一起分享康健雜誌除了關注讀者健康外,還做了哪些有趣又新鮮的事情? 康健雜誌創辦路,源於意識到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醫療常識的不足! 不只是文字!線上課程、論壇討論,讓健康深入日常! 多元發展,創立 Podcast 頻道分享生活、健康大小事!
Thumbnail
再高聳的建築終會隨著時間而垮下,但曾被層層牆壁所隔絕的密切關係呢,能重新建立起來嗎?孤獨、衰老、假訊息、傳染病、全球性的災難等等的這些,為什麼又能直接穿透牆壁,產生影響呢?
Thumbnail
本篇主要是有章美術館《現在幾點鐘》描述時間性的展覽,及其他小展覽的觀看紀錄。以鐘錶數字指稱時間之外,你該如何描述時間? 時間這抽象的概念透過藝術展現,又會是什麼模樣?
Thumbnail
這張照片來自北美館「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 HENRI-CARTIER-BRESSON:CHINA」裡,一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照片。從樓下走上來到這個展區,整個心情沈澱下來安靜感受大師作品帶來的視覺震撼。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創意無限,萬花筒般的奇妙世界 上次我們提到了活動分為創作者與公司企業兩種不同的世界,其中我認為創作者世界才是這整個Virtual Market活動的最主要核心部分。尤其是Virtual Market活動的創作者世界,在最初的設計與規劃也是靠VRchat創作者們一同製作完成的。
Thumbnail
關於 #噪山 的這場「平滑漸層帶」的展覽,已經分享了前三場。希望能夠在整場展覽結束時,將五場展覽重新整理分析。不過在這禮拜展覽結束前,記得留時間去這高雄難得的替代空間,欣賞倒數第二場,由策展人黃至理,邀請藝術家林欣儀與許佳琪的展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展覽品中有許多過度真實的雕塑,難免會引起恐怖谷效應,使人產生恐懼,也有部分展品與觀展人的互動會產生奇特的效果。附圖照片即是我在觀看其中一項展覽品〈體內(M1)(IN VIVO (M1))〉時,拍下的有趣畫面。
Thumbnail
在不長的台灣歷史當中,原住民、漢人,以及中國官府這三個角色,撐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台灣歷史與文化。 什麼樣的展覽可以把全台清宮藏品最豐富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許多原住民文物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及鑽研各方面的臺灣歷史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聚在一起?或從三個博物館各自的收藏與專長便可見一二。
Thumbnail
專欄上其實近年比較少分享戰鬥類的漫畫,戰鬥類韓漫(也包含近年很多輕改日漫)其實很常會出現「等級說明欄」,靠數字來表示人物到底成長了多少,看多了不免會感到膩味。跟我有同樣想法的讀者,今天就來推薦靠踏實練劍變強的兩部韓漫:《懶惰公子成長記》、《勇士的聖劍升級路》吧!
Thumbnail
本集節目邀請到康健雜誌記者鄧桂芬,和聽眾一起分享康健雜誌除了關注讀者健康外,還做了哪些有趣又新鮮的事情? 康健雜誌創辦路,源於意識到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醫療常識的不足! 不只是文字!線上課程、論壇討論,讓健康深入日常! 多元發展,創立 Podcast 頻道分享生活、健康大小事!
Thumbnail
再高聳的建築終會隨著時間而垮下,但曾被層層牆壁所隔絕的密切關係呢,能重新建立起來嗎?孤獨、衰老、假訊息、傳染病、全球性的災難等等的這些,為什麼又能直接穿透牆壁,產生影響呢?
Thumbnail
本篇主要是有章美術館《現在幾點鐘》描述時間性的展覽,及其他小展覽的觀看紀錄。以鐘錶數字指稱時間之外,你該如何描述時間? 時間這抽象的概念透過藝術展現,又會是什麼模樣?
Thumbnail
這張照片來自北美館「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 HENRI-CARTIER-BRESSON:CHINA」裡,一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照片。從樓下走上來到這個展區,整個心情沈澱下來安靜感受大師作品帶來的視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