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贊助獎專訪:Motioner二棲知學x《你誰》黃凱雄

2021/11/2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次桃園設計獎的企業贊助特別獎,與Motioner 二棲知學合作。設計獎團隊在9月中,來到他們位在新北的公司,邀請本次獲獎作品《你誰》的創作者黃凱雄和創辦人林呈軒、陳柏尹一起聊聊天。我們用互相抽卡的方式,讓Motioner與凱雄互相問答,一起探索本次Motioner、桃園設計獎和《你誰》之間的連結。
這次為何選擇跟桃園設計獎合作?
凱雄抽到這一題,直接深入本次計畫核心,一切的緣份是從何開始的呢? 陳柏尹說:「當時接到桃園設計獎的合作邀約,覺得對我們來說很適合,因為我們就是做教育跟設計一個單位,我在信件中也看出桃園設計對設計的重視,認為結合Motioner這邊的力量,應該可以激盪出一些不一樣的火花」
二棲知學也才剛開辦一個很新的獎,今年第一次用Motioner的角度去辦台灣動態設計獎,正因為能體會辦一個全新獎項的辛苦,所以支持桃園設計獎,互相扶持也是好事一件。
這樣的說法也得到林呈軒的認同:「桃園設計獎才第三年,但看得出來,不管是比賽規格或請到的評審,甚至是參賽的作品都很有氣勢而且很完整,所以我相信它在未來會是一個很長久、很棒的一個獎項,如果能夠桃園設計獎在前進的過程中有一點我們的參與,那會是很棒的事情吧!」
2021桃園設計獎 評選過程
為何選擇頒獎給凱雄呢?
凱雄第二個提問,也讓身為主辦方的我們相當好奇,因為凱雄在當時已拿下當屆的金獎,但林呈軒和陳柏尹仍將這個企業獎給他,是因為認同其他評審的決定,還是他們看見什麼獨特之處?
「我們有時候也會去當評審,但這次我覺得很驚豔的是,凱雄在逐格的表現上,運用線條的方式非常亮眼、非常有個人特色,光這點就讓我想停下來,多看一下他的故事,然後故事節奏拿捏又非常傑出,讓我感覺到,凱雄不是只是在做一個畢業製作或是一個作業,他是內心真的有東西要表達,然後他的技法也足夠成熟去表達,這實在難能可貴,所以我們覺得這值得給他一個很棒的獎項:Motioner企業獎。」
會用什麼關鍵字來形容凱雄作品中的個人特色呢?
順著這個回答,我們追加了一題來深入Motioner對凱雄作品的看法。
《你誰》(圖片提供:桃園設計獎)
林呈軒說:「我覺得第一個關建字是『執著』,《你誰》這部作品的完整度、精緻度很高,這不靠只有努力就可完成,甚至要到一個執著才有可能做到」陳柏尹接著說:「我的關鍵字會是『硬』,你可以看出來凱雄的企圖心很強,他沒有要對觀眾說教、甚至也沒有想和大家講述什麼,就是以一個創作者的角度來呈現出他自己這個人、這個作品的那個執著跟堅持。」

Motioner的二位還有一個共同的心得,就是《你誰》是一部「狂野」的作品。他們認為,有時候說一個作品很「大膽」,只是創作者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做某件事情,但他們覺得凱雄是駕馭著「大膽」這個感覺,去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已經是不同層次了,這點實在讓他們很驚豔。

製作過程中有沒有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我創作的目的,其實就是想要好好的去說故事,我喜歡畫畫,只是現在剛好選了動畫這條路,但說真的創作過程真的很難有開心的時刻。很多人以為在創作完之後一定會很爽,但其實那個開心也是一下子,空虛感是很重的,我有注意到像我這樣愛創作的人,某方來說也都愛折磨自己,我創作中的每個小時都是焦慮的、緊張的,擔心著自己的作品上永遠達不到完美。」聽完凱雄的一席話,Motioner的二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雖然就比較世俗或商業導向上來說,你的作品不一定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到觀眾,《你誰》的故事也的確可以再鋪陳,或多一些大家更容易進入故事的點,像是如果由Motioner來做《你誰》,我可能會加入更多台灣人會有共感的元素來增加觀眾的帶入感。但說真的,要說這是缺點還真的吹毛求疵了,你這個作品很創作導向,創作導向的作品本身就是個篩子,過濾出懂得欣賞你作品的美感與品味,讓這些人再來和你這個作者產生出聯結,我倒也覺得這也是一件好事,你可以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一些!」
台灣跟馬來西亞在動畫題材或風格上有沒有一樣/不一樣之處?
聊完作品後,換Motioner來提問,這次將話題切回到創作者本身。因為凱雄來自馬來西亞,我們好奇馬來西亞動畫中有沒有什麼傑出的作品,或是在風格上的獨特之處,以及與台灣的共同點:
「說真的,如果台灣的動畫市場狀況其實沒有多好了,那我可以肯定馬來西亞的狀況絕對是差上更多,我說不出馬來西亞有什麼突出的作品,當然在馬來人的圈子裡還是有不少好作品,但那比較著眼在馬來人的生活與社會文化上,題材也較放在家與家庭,也有很多兒童類作品,還是比較在商業考量上吧,大家都喜歡闔家歡樂,爸爸媽媽也比較願意為孩子買單兒童作品。」
凱雄來自馬來西亞,大學時來到台灣就讀。
但Motioner的呈軒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凱雄你也是馬來西亞人,但《你誰》明顯就不是你說馬來西亞紅的題材,你為什麼會選擇和大家那麼不一樣的方向呢?」,凱雄說:「的確家庭故事在馬來西亞會比較紅,但在當地也有些和台灣的共同處,像最近最紅的就是『厭世』吧?畢竟好像不論在哪,青年們都有那種厭世傾向,用這個題材,加入自己一點想法、一點笑料,會很容易引起共鳴吧!」

這段對話也引來柏尹的感慨:「亞洲的動畫市場說真的,只有日本,我得說一句好哀傷的話,就是台灣就沒有動畫市場,台灣的動畫市場都是動畫人自己心甘情願、或很想要做動畫的人在硬撐著。以日本來說,他們大部份好的人才都是能進到他們正統的動畫體系中發揮並創作自己想要的,但在台灣,很多很優秀創作人才卻是沒辦法創作,這在短期內,台灣甚至其他國家可能也還難以改變。」
為什麼會投入設計教育?
接續對市場的感慨,我們將話題轉往Motioner,面對現況,他們有想做什麼改變嗎?Motioner的二位創辦人林呈軒和陳柏尹的學習背景很不同,呈軒是從小就是科班,柏尹是大學才開始接觸設計,他們的經驗不一樣,但心願是一樣的:希望能對現行的設計教育做出些改變。

陳柏尹說:「我在求學的過程中都覺得科班上來的同學都好厲害,但我是真的很熱愛這件事,卻難以跟上他們,使現在我比較有能力和經驗後,會回過頭想是不是可以去幫助跟我有類似際遇的人? 把學習的門檻降低,然後讓更多人可以及早開始,在學習的路上也會比較順遂。這對整個業界來說也是好事,更多真的有興趣的人可以被培訓出來,產業就可以找更多新鮮人,這也有助這個產業的發展。」

林呈軒則說:「我從小到大都超喜歡畫畫,但科班一路上來,我在高中時總覺得,我每天上3到6小時素描課,是為了能練到在2個小時內畫出一張你可以拿到高分的作品,整個高中生涯就為了拿到一個跨入大學門檻的作品,這讓我難以再喜歡畫畫,所以現在我有能力了,就會想去改變這一件事,一點點也好,希望能改變教育中這樣的問題,讓喜歡創作的人不要一下子就被磨光了熱情。」
有沒有什麼後悔?或有什麼讓你覺得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這題由凱雄提出後,Motioner的二位想了很久:
陳柏尹說到,其實後悔這種事很難講,因為整個人生歷程就是禮物,雖然偶爾也會想如果從小就是學習美術、藝術、設計上來,到現在也是個大老了。這只算一個小缺憾,不足稱為後悔。林呈軒則提到,自己後悔太晚把工作跟興趣分開,他從小就很喜歡畫畫,一路自科班、大學再把它當作一個職業之後,卻已經沒有辦法、純粹的享受畫畫的樂趣,這實在很可惜。

在做了正確的選擇這件事,他們的共識是:「決定專心往Motion Graphics發展」。林呈軒表示,「畢業之後主要是在做平面設計,也因為會拍片所以有拍一陣子廣告,開了公司早期也還是在做平面設計,但直到接到金曲25這個案子,這一案的表現意外的好,開始一堆人找我們做Motion Graphics 的案子,台灣Motion Graphics在那時才剛起步,雖然有點擔心,但現在回想,在那個剛起步的年代便投入Motion Graphics中,實在很慶幸當時做了這個決定。」
工作上遇到瓶頸的時候會如何處理呢?
這是我們為讀者所準備的題目,想請二位給年輕學子一些建議:
他們答得很誠懇,「很多人會害怕瓶頸,但我認為在遇上的那時我們也同步正在學習。應該說,我已經不太認為創作會『突然遇上瓶頸』,因為我已習慣在創作上遇到頸瓶了,那是創作中的一部份,沒什麼好怕。但當然我也有一些自己比較過不去的關卡,像是在專案上的溝通,因為創作大多還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但溝通不行,因為它是專案裡所有的人連結起來所產生的多變狀態,也時常很無奈,明明你知道狀態、也知道怎麼解決,但你就解決不了。」
「但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會分二個選項去做,就是我可以控制跟不能控制的,我會列表,順序第一的就是『我現在可以做什麼』,再來是『我可以做但不一定有效』,第三順位是『我不能控制』的那些事,一定會有你不能控制的事,那就你列些可能別人可以協助的,試著去解決看看。你列完之後,心情會平靜很多,因為你知道怎麼做比較好。」
林呈軒說,其實大多時候你很拼命、很痛苦,是因為你沒有辦法掌握事情的輪廓,所以那個痛苦被無限的放大,很多久人便因此放棄了。但當你列表下來之後,你一有了需要做的事情,有解決的方向,就會有希望,心情好起來,你便走得下去了。
在這次設計獎後的未來發展?
最後,我們聊起未來。凱雄說他希望能繼續創作、繼續說故事,還有太多的東西想要表達,對改變現況、對突破社會框架,雖然現在主要在動畫上,但希望未來有時間了,一定會再上一些不一樣的課,畢竟有太多東西是學校學不到的,或許可以來上Motioner的課,繼續成長,讓創作能成為與自己走一生的事。
訪談的一個小時過去了,在離開前他們繼續聊著未來合作的可能性,身為主辦單位和採訪者的我們,每當看到這樣的時刻,便有了動力繼續發展下一屆的桃園設計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SyndAvant
SyndAvant
SyndAvant 凝聚願意將創意與專長應用於改造社會、推進社會進步之創意人,透過各式各樣的專案、內容與活動為社會中的種種問題找尋可能的解決方案,將公共議題帶入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引發改變的動機與意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