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本日放映】《淘寶少年》:只能自己長大

    《淘寶少年》講述終日徘徊街上偷拐搶騙維生的少年阿里,與他的死黨們,一日得知某間學校底下藏著寶藏的訊息,因而潛入學校進行尋寶的故事。
    此片導演為曾在1998年以《天堂的孩子》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馬吉迪.馬哈德,這次再度以孩子的純真視角探討兒童受教權遭剝奪與嚴重的童工問題,一舉入圍了第77屆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單元,並獲得了最佳新演員獎,在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項也闖入15強短名單。
    在學校地道裡挖掘的阿里

    要上課還得挖寶:相互牴觸的兒童受教權與童工問題
    鏡頭在保時捷、賓士等名車之間快速切換,而後聚焦於三個匍匐於車底的小孩身上,他們嫻熟的操作著各種工具以偷取車體的零件,並不是每次都會成功,擺脫警衛的追捕逃亡是家常便飯。
    伊朗底層社會兒童的日常大抵如此,偷竊、苦工、違法兜售,奉命進入學校不是為了學習,而是懷抱著對寶藏的憧憬成日挖掘地道。無論是阿里與死黨們在校內的小心翼翼,莎拉與小販們在地鐵裡緊抓著商品狂奔躲避警察的追捕亦然。在活下去和活得漂亮之間,他們無從選擇,少數人勉強半工半讀,多數人則是被迫放棄教育,事實上缺乏法律的保障,他們根本無受教權可言,只能鎮日徘徊街頭,為生存賣命工作。

    兒童為何流落街頭:死刑也無法遏止的吸毒亂象
    「你們的爸爸呢?」
    「逃走了」
    「在監獄裡」
    「他死了,我沒有爸爸」
    阿里和死黨們填寫註冊資料時與拉菲老師的簡短對話,即直接而殘忍地道出了這些孩童流落街頭的原因:大量吸毒入獄而無法負擔照護責任的爸爸。
    身為什葉派,嚴格奉行伊斯蘭教戒律,幾乎滴酒不沾的伊朗,實際上卻充斥著嚴重的毒品濫用問題。由於鄰國阿富汗為全球最大的毒品出口國,導致毒品在伊朗的市面上極容易取得,價格又非常親民,因而大大助長了伊朗的吸毒風氣。伊朗的吸毒人口又以年輕人為主,美國高強度的經濟制裁使伊朗長期經濟不振,許多擁有大學文憑的伊朗年輕人出社會後卻飽受失業之苦,面對未來絕望之際,便讓自己沉淪於毒海以暫時逃離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政府對於吸毒、運毒或單純持有毒品者都寄予非常重的刑罰,在2017年以前,無論攜帶的量多或少都極有可能面臨死刑,2017年修法後雖然降低了死刑的比例,卻又羅列了各種與毒品相關的罪名,然而如此嚴峻的刑罰卻仍然無法遏止吸毒歪風。最主要的原因即在於販毒背後的龐大商機早就超越了對於刑罰的恐懼,讓社會底層的人們甘冒風險以求生存、甚至谷底翻身。
    電影《緝毒風暴》中伊朗清晰可線的吸毒與販毒問題,在《淘寶少年》中以更隱晦卻也更殘忍的方式被揭露,吸毒與販毒不再只是年輕人的沉淪,更可能葬送許多孩子的未來。
    校內的暴動

    難以落地的教育:教育人士的力不從心
    「我們收容280位受教權遭到剝奪的學童,讓他們接受知識與道德的教育,並發掘各種才能,包括體育和音樂,讓他們脫離街頭事實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圍繞著校長阿曼迪與副校長拉菲先生兩個人物,除了地下道挖寶的另一條主線聚焦在募款不足而面臨關閉危機的學校,呈現出伊朗私人教育制度的困境。
    電影中的太陽學校並不是一般觀眾認知的公立學校,而是在完全缺乏政府補助的狀況下,依靠私人捐款收容街頭學童的私立學校,一旦失去資金來源,280名兒童便會瞬間失學,必須再度回到街頭從事童工維生。
    一幕地主因校長付不出租金而封鎖學校,將師生全員擋在門外的場景,便道盡了教育現場最血淋淋的事實,最難的從來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制度不全難以取得的硬體資源,一個星期壞掉兩次的廁所、需要自己修理的校鐘、座位空蕩蕩的募款餐會,再再顯示沒有資金基礎的私人辦學在伊朗有多難以實行。
    一週的時間最後沒能挽回頹勢,太陽學校關閉,拉菲先生則因為出手保護學生進了監獄,學生離開後空蕩蕩的教室的情景,彷彿回到了全體師生被擋在門外的那天,孩子們第一次被鼓勵翻牆進入學校,他們站在彼此的肩膀上,把書包丟向天空,再於此起彼落的叫喊聲中與雙腳一同著地,有心的老師或許能陪這些滿懷才能的孩子走一段路,然而面對匱乏的資源與生活困境,他們卻終究得自己落地。
    偷車後至百貨公司外的噴水池遊玩的阿里與他的死黨們

    什麼才是真正的寶藏?
    同樣是為了挖掘寶藏,進入學校之後阿里與死黨們卻似乎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阿里的死黨雷嘉發掘自己的足球天賦,並因為得到賞識而有機會脫離童工生活,進入國家隊接受訓練,阿里大罵他愚蠢,寶藏都在眼前了還要離開,雷嘉卻告訴他自己不要什麼寶藏,國家隊就是他的寶藏;阿波法札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數學天賦,在課堂上屢屢得到稱讚。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馬德因為父親的要脅而離開了學校前往港口工作,阿里則成日挖掘地道,醉心於一夜致富,對他而言,寶藏仍是他脫離現在生活的唯一希望。
    在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之前,與阿里同樣身處社會底層的孩童們大多以做工、偷竊等方式為生,他們沒有時間與心力,也沒有機會發掘自己的才能,對這些孩子來說,教育是翻身的最佳途徑和機會。
    可看著阿里和馬馬德的結局,我們似乎很難說「教育是他們的寶藏」,即使接觸了基礎知識教育,也獲得了拉菲先生的幫助,對於現在與未來的絕望卻讓阿里不得不選擇繼續相信寶藏的存在,現實不會給他時間找到自己的才能與志向,教育終究無法改變的事情,他還是得寄托在虛幻的寶藏上。
    對於現實的迷茫和絕望普遍存在於伊朗的各階層,形成了典型的惡性循環。
    沒有國民義務教育的狀況下,社會底層的孩子不幸運的仍占多數,或許還有成千上萬個阿里與馬德,他們連進入私人機構的機會也沒有,於是從童工做起,就這樣偷拐搶騙度過一生;像雷嘉、阿布法札那樣少數脫穎而出的孩子似乎也沒有比較幸福,長大後仍面臨著國際經濟制裁造成的蕭條和失業潮,最後只能成日在毒品的煙霧與幻象世界裡渾渾噩噩度日,再度讓孩子陷入與自己相同的困境。
    在這樣的迴圈裡,希望是唯一可能的寶藏,唯有抱著有朝一日能翻身、脫離窮困生活的想法和盼望,才能不掉入深淵,在眾多可能性當中,教育或許是一種解答,但伊朗社會風氣的複雜難解,卻不是用教育就能輕易解開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