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觀察:「歷史永遠不會重演,但人總是如此。」相當適合用來說明我們的理財行為。本書取名《致富心態》,主因是作者認為財務成功不是硬科學,而是軟實力(這種軟實力就稱作「致富心態」),你的言行舉止比專業學識更重要,但這套軟實力卻被嚴重低估。
本書前提是「善於理財」與「有多聰明」幾乎毫無關係,但卻和「行為處事」大有關係。一般人儘管未曾受過金融教育,只要習得與正式智力測驗無關的行為技能,照樣可以富甲一方。金融教育告訴我們的建議沒有好壞對錯,只不過知道該怎麼做,不代表你知道當你試著這樣做時,腦子裡正在思考什麼事。
作者認為我們思考與學習金錢觀的方式簡直和學物理沒什麼兩樣(牢記規則與法則),卻和學心理學不太相像(了解情緒與細微差異);工程師可以判定橋梁坍塌的原因,但財務金融恰好相反,人的言行舉止才是指導原則。也因此對於恆河沙數的金融危機事件,要從金融視角解釋發生什麼事及為何會出事是徒勞的,因為每當有人提出言之鑿鑿地解釋,就會有另一個人提出同樣讓人信服的反駁說明,因此作者認為透過心理學和歷史的角度來切入,更能綜觀全局。
當初是在排隊買自助餐時聽到Podcast股癌謝主委在節目推薦本書,開始有了第一印象,不然這聽起來這麼市儈的書名,可能在書局翻個兩下就放回去了,這也間接說明信賴人士的推薦,對未曾接觸過該領域的讀者是有多麼重要,優先連結(referential attachment)的概念十足影響我。
書中舉了一位美國鄉下警衛羅納.瑞德(Ronald Read)去世後將其75%的遺產(超過美金600萬元)全數捐給當地醫院和圖書館的例子,以說明「善於理財」與其實和「行為處事」大有關係。若以在地舉例我想就是陳樹菊女士能與之呼應,相信只要是台灣人應該都聽過他的不凡事蹟;而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教材亦不勝枚舉,例如2021.04甫在獄中過世的龐氏騙局主使馬多夫,他那一抹詭異的微笑,以及警世句「人心貪婪」言猶在耳。陳樹菊女士有的是耐心,馬多夫有的是貪心,這一點正是讓兩個教育程度與經歷天差地別的人財富拉近的關鍵。而接續的20章故事,講述作者認為致富心態最重要,但經常是違反直覺的特徵們,請讓我們一起學習前進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