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溪〕行程記錄—塔次基里上黑水塘

〔溯溪〕行程記錄—塔次基里上黑水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次紀錄時間點位由小先提供,僅各點描述為筆者所記

圖文遊記請見登山手札內容
日期:2021/08/17-19
人數:4人;男女比:4:0;老新比:1:3;天數:3天
D1 屏風山新登山口→鐵線橋下溪→匯流口(取左股)→人體洗衣機後平坦溪床C1

0650 畢祿登山口出發,沿著馬路走到屏風登山口

0710 屏風登山口

0850 鐵線橋大休,整裝自對岸垂降而下

0950 全員垂降至溪谷,出發上溯

1030 第一匯流口,休息

1050 出發取左股

1110 第一峽谷第一小潭,開繩從右到左泳渡

1130 第二小瀑,左側邊攀而過

1140 第三小瀑,水實在太冷,看到右岸有條感覺蠻好走的土坡,就二話不說上切高繞了

1245 人體洗衣機峽谷地形前垂降回溪谷,下切位置有點硬,中間開繩橫渡溜索而下,午餐

1320 續行,由於上週降雨,水量頗大,決定從右邊高繞,中途有稍微垂降看峽谷內水量,覺得過不了,便上切至H2140M後再橫切繞掉整段峽谷

1515 H2060M 垂降回溪谷後在右岸空地紮營

1545 不死心往回走去看洗衣機地形,發現感覺水量還行,決定隔天繼續往上溯看看

1615 回到營地,衛星電話沒訊號

D2 平坦溪床C1→2120匯流口(取左股)→黑水塘支流前平坦溪床C2

0740 出發,右岸高繞過一深潭

0750 回溪谷,開始溯行

0815 溪左支流大斜瀑,在此使用衛星電話回報人員狀況

0830 續行

0840 抵達第二匯流口,右股往小奇萊,取左股續溯行

0850 峽谷第一瀑,右邊打岩釘邊攀而過,腳點超垃圾,真的不知道攻擊手是怎麼過去的...

0937 全員通過

0938 峽谷第二潭,開繩右側泳渡而過,水溫爆幹冷,上岸的瞬間肌肉緊繃到幾乎抖不動,但水量不大、落差也不高,可以輕鬆遊過

0955 全員通過

1010 出峽谷,續行

1100 第二峽谷入口,水流湍急,右側打岩釘拉繩而過,落差最後的一個轉折角度蠻大,完全無腳點,需要用手扳著岩片,稍微掛腳之後往上游移動至斜面上

1200 第一瀑過後水量大也不好過,皆開繩通過

1300 全員通過第二峽谷,100米的峽谷抖了兩個小時才過...

1305 瀑布左邊邊攀而過

1325 全員通過,吃午餐,累炸,怒休一波大的

1415 續溯行

1420 H2230M遇到難爬的小瀑地形,為了節省時間,決定從右邊崩壁上攀高繞通過,高繞路不好走,中間有一段需橫渡約70度、長滿芒草的峭壁

1525 H2245M下切至有左股支流匯流點

1530 續前行,河道越來越寬,已過所有紀錄中的困難地形

1555 H2318M大崩壁旁休息,發現長鬃山羊與動物骨骸,休息、拉屎

1620 續行 1635 H2330M抵達要往奇萊北山的支流匯流口

1645 H2360M寬闊溪床,看起來蠻好紮,決定提前下榻

D3 黑水塘支流前C2↗60米瀑↘黑水塘支流→乾溪溝上切→黑水塘山屋→奇萊登山口

0750 出發

0835 抵達上切支流匯流口H2500M,休息20分鐘

0855 無裝去看60米瀑

0910 抵達60米瀑,水量極大,雄偉壯觀

1000 回到匯流口開始上切,首先攀爬上破碎的溪溝,經兩次碎石坡橫渡後自右側切進箭竹林(領隊在紀錄中明確表示:我恨箭竹),整段上切的箭竹幾乎都高過人高,且異常茂密,基本上完全沒有路徑,只能自己硬砍

1125 抵達黑水塘山屋,大太陽,大休吃午餐

1240 往奇萊登山口出發,大腿已經完全沒力,硬拖著腳步慢慢走

1420 半死不活的抵達奇萊登山口

avatar-img
11路公車│The 11th Bus
59會員
81內容數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南起庫哈諾辛、北至卑南主山的中央山脈南一段,因水源與植被的關係而被山友視為一段難纏的路線,這次我們從南橫的進涇橋登山口起登,至小關山後直接下切神池,中途離場,走了南半段的南一段,也因此把路線定名為小南一段。此為較詳實的文字行程紀錄,供需要的山友取用。
中橫四辣之一的畢祿山,因有著絕美的稜線和展望而聞名,這次我們選擇途經同樣頗負盛名的小完美谷,由卯木山路線上畢祿山,若有足夠的體能與經驗,是一條滿足程度遠超過傳統路線的選擇。巧遇了來自斯洛伐克的健行者,我們在這條美麗的山徑上譜寫了一段難忘的故事,也提供相關紀錄供山友參考。
2023年春季,我初次以獨攀的方式進入山林,目的是造訪八仙山林場遺跡所在的東八仙山一帶。正常一天的行程刻意被我拆分成兩天,以重裝的方式緩慢推進、細細品味山林給予的一切。本文為詳細的文字記錄,或許有其他山友某日也想嘗試重裝登東八仙山,本文大致能提供一些行進速度上的參考。
南起庫哈諾辛、北至卑南主山的中央山脈南一段,因水源與植被的關係而被山友視為一段難纏的路線,這次我們從南橫的進涇橋登山口起登,至小關山後直接下切神池,中途離場,走了南半段的南一段,也因此把路線定名為小南一段。此為較詳實的文字行程紀錄,供需要的山友取用。
中橫四辣之一的畢祿山,因有著絕美的稜線和展望而聞名,這次我們選擇途經同樣頗負盛名的小完美谷,由卯木山路線上畢祿山,若有足夠的體能與經驗,是一條滿足程度遠超過傳統路線的選擇。巧遇了來自斯洛伐克的健行者,我們在這條美麗的山徑上譜寫了一段難忘的故事,也提供相關紀錄供山友參考。
2023年春季,我初次以獨攀的方式進入山林,目的是造訪八仙山林場遺跡所在的東八仙山一帶。正常一天的行程刻意被我拆分成兩天,以重裝的方式緩慢推進、細細品味山林給予的一切。本文為詳細的文字記錄,或許有其他山友某日也想嘗試重裝登東八仙山,本文大致能提供一些行進速度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