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壽陽曲·江天暮雪》元,馬致遠
大明萬曆十九年臘月,東北一片白茫茫的積雪,一位身穿厚重棉衣的年少藥郎駕著騾車,在雪地中劃出兩條淺淺車軌,緩緩駛向遼東一處村莊。少年吐著白霧哼著前些日子在市集學來的東北小調,似乎不為風雪所苦頗為自得其樂。
原來少年來自京城一處醫藥世家,受家規所訂:為熟悉藥草及採買,凡年滿十五之世家子弟,需獨自至產地選購藥草。只見騾車上搭滿了東北山芍藥、地龍骨、刺五加等藥材乾貨及一柄用舊布包裹的古樸長劍,這防身用的長劍雖然沉甸,但對畜生來說也不至太過吃重,雪地裡拉車的老騾鼻口也跟著輕陷泥雪的蹄印一步步緩緩冒著白煙。
這茫茫雪地裡,這一人一畜,形單影隻緩慢東行,少年也就慢慢抵達了朝鮮邊境九連城。
九連城為大明聯繫朝鮮之軍政要塞,寒冬中沒幾間商家開業,最熱鬧的就屬九連城內的幾家酒樓,幾乎半個城裡的軍爺,都在此處煮酒豪飲。
這也難怪,中朝世代交好,九連城裡的駐軍無需時時刻刻防著朝鮮,近來只需提防北方時常內亂的女真,不要不長眼波及百姓即可。尤其在中朝兩國交界,軍爺們偶爾借軍職之便向往來的商旅敲敲竹槓即油水頗豐,故在此處當差可說人生一大快事,城裡駐守的將士們即便到了寒冬也是歌舞昇平、時常飲酒作樂。
這裡離朝鮮雖近但藥市並不發達,少年只能按手裡的信件索驥循至城內一間藥材舖。
好不容易,少年在城裡一處不起眼的角落發現了信裡所示的藥材盤商。
少年停下騾車,輕率地隨意繫著騾繩,就往門前走去。
「叩叩~」少年拍打著斑駁的門板。等待著門內的回應。
九連城的藥材盤商小本生意,接待應門即為掌櫃的當家本人。
胖碩的當家為少年打開木門,嘎嘎作響,冷寂地刮破九連城的天空,就連少年身後的老騾都忍不住顫抖,低鳴冒著白煙。
「掌櫃您好,晚輩乃京城仁濟堂張介賓。今日特地前來向您採買朝鮮上等高麗人蔘。」
胖碩的當家嘟噥幾句,低頭看了一下眼前的少年。他見張介賓年少可欺,隨即領他至擺放廢棄劣品的藥倉,拿著劣品向他漫天喊價。
「喏,這個就是上好的朝鮮高麗蔘。一斤三兩銀子。若小哥您向我多進一些,我再算您便宜些。」
張介賓聽了咋舌,三兩銀子可比他整騾車的藥材還要貴上二成。
眼前來自朝鮮高麗的「上好人蔘」不僅色澤不均,蔘鬚奚落,仔細一看還有些被蟲蛀過的痕跡。
張介賓氣憤無奈當下拒絕,拂袖而去。
胖碩的當家卻也不阻攔。心想:「反正方圓十里除朝鮮之外僅此一家,這乳臭未乾的小子若不和自己採買,回去則難以向京城仁濟堂交代,勢必回頭向自己購買。到時候價錢再往上翻個幾翻,嘿嘿....。」
反觀張介賓,千里迢迢從京城而來,卻採買不得令人滿意的高麗人蔘,張介賓望著眼前的鴨綠江幽怨嘆息,緩緩從口中吐出一團白煙,並凝視著白煙緩緩消散,隨著白煙消散少年目光慢慢聚焦前方,遠方鴨綠江又復清晰。
張介賓心想:「再隔著一道鴨綠江,就到朝鮮了。如能越江採買,朝鮮那的高麗人蔘質地和價錢可有多好。」
張介賓靈光一閃:「城裡的軍爺們都在酒樓飲酒,何不趁此時偷渡過江。」
當下找了船家付了半串銅錢,希望船家瞞著官爺,偷偷將自己和騾車送去對岸。
可是岸上的船家收了錢,卻沒有半點要協助騾車上船的動靜。只見船家神秘兮兮從船艙裡掏出麻繩和幾只草鞋,向張介賓低聲說道:「少年東家,現在江面結了冰,您儘管駛騾車直接渡河去。這草鞋就給畜生綁在蹄上。」隨即指指張介賓身旁的騾子。
那騾子眨眨眼睛,又回頭望向張介賓。
「搞了半天,原來鴨綠江江面已結凍成冰啊!?」張介賓訝異之餘,搔搔頭越想越不對。
「好一個黑心船家,這麻繩和這幾只破草鞋能值多少,要是我早知道江面已結冰能行,我還要找船家偷渡嗎?」氣憤難耐的張介賓,於是幫騾繫上草鞋後便頭也不回地踱江離去。
張介賓小心翼翼駛在江上,他不是沒駛過冰。只是駛在這偌大的大川上心裡還是有些緊張。一路上除了車輪駛在冰上的嘎嘎聲響,就是張介賓得心跳聲與老騾的吐息聲了。所幸鴨綠江結冰甚厚除了稍微滑溜外,張介賓也是有驚無險地抵達朝鮮。
九連城對岸為朝鮮義州,意含涵中朝兩國如同兄弟結義友誼長存。義州城雖小但城裡的營業的商家可比九連城再多些,才剛滿十五的張介賓彷彿沾蜜的蒼蠅,在市集不斷徘徊閒逛,許久終於找到一個老婦人販賣著自家採集的野生人蔘。這些高麗人蔘枝大、莖長、蔘鬚繁盛質地良好,一看就知是多年野生老蔘,只可惜數量稀少有限。
張介賓付了半串銅錢將老婦人的人蔘一併買回。老婦人一見張介賓買的如此干脆,隨即用枯瘦的雙手拉著張介賓拜託。
老婦人說道:「少年郎,我家裡還有一些高麗野蔘,就在離這不遠的定州,拜託您就陪我回去看看吧,若有喜歡可算您便宜些。」
老婦人面黃肌瘦看來十分貧苦,尤其是婦人的眼白生黃更似乎受肝病所累。
但雖是如此,朝鮮老婦人雙眼還是咕嚕嚕地凝視著張介賓,渴求張介賓的允答。
張介賓見老婦一臉病容又十分誠懇,心生憐憫又想多購些上等野蔘,拗不過老婦的請託。便隨老婦人一同離開市集駕著騾車前往義州南方而去,騾車的車輪又緩緩在雪地裡劃出淺淺車軌,將張介賓和朝鮮老婦人帶往朝鮮義州的更南方。
騾車搖搖晃晃,張介賓心裡滿心期待,只是此時自己卻不曉得,自己這一個決定,竟讓自己捲入大明與朝鮮歷史以來最大的風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