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1/1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衡量區塊鏈的5個標準

在2018年時,好多人都不知道Bitcoin是什麼,很多人都懷疑Bitcoin是可一個龐氏騙局。但去到2021年,已經好少人會說是騙局,反而多了人討論除了Bitcoin,哪一個Crypto是更好的選擇,哪一個可以真正做到ETH Killer。
今次的分享就是要講究竟有甚麼準則去衡量一個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的價值。

加密貨幣三角悖論

其中一個衡量標準就是該幣可以幾大層度去解決加密貨幣界經典的三角悖論(Trilemma,或者叫Impossible Triangle 不可能三角)。
究竟什麼是三角悖論呢?就是一個加密貨幣十分困難去滿足三個要求:
  • Decentralization 去中心化、
  • Security 安全性、
  • Scalability 可擴充性
如果你做到去中心化及安全,你的可擴充性就很低,即是交易速度很慢。但如果你要同時兼顧去中心程度並提高可擴充性,提高交易速度,你就變相犧牲了安全性。這就是三角悖論,很難三者兼得。
用Bitcoin做例子,Bitcoin就是選擇了去中心化,有過萬個驗證節點 及透過PoW去達到安全性,但因此Bitcoin犧牲了可擴充性,每秒只可以做到7-10個交易。
另一個例子就是EOS,EOS就是選擇了提高可擴充性,可以做到每秒交易數量最高4,000筆,但同時減少了去中心化的程度,只有21個超級節點,這就是為什麼EOS可以做到極大量的交易數目。

什麼是去中心化

現今的社會大多是以中心化為主,例如銀行,信用卡公司、政府、Facebook。以銀行作例子,因為你信任銀行能更有效的保管你的金錢,所以將錢存入銀行,而你的帳本只得一本,就是銀行那一本。銀行紀錄有多少錢,你就有多少錢。萬一銀行因為一些原因例如犯了某大國法例,它們就可以篡改或者凍結你畢生的資產,那你投訴無門。這就是中心化,一個團體有權力在不諮詢使用者情況下,做出任何決定而利使用者利益受損,而你作為使用者是投訴無門。
反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除非得到集體共識,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隨時修改區塊鏈的紀錄。你在區塊鏈上的資產,政府或銀行不可以一句「你犯法」而奪去你在區塊鑝上的資產,更沒有人可以篡改紀錄,將你在鏈上的加密貨幣變成其他人。
Bitcoin就是其中一個去中化的代表作,直到2022年1月2日,大約有接近15,000個節點。你的每一個交易都需要得到全部節點的認可驗證。舉個例,現在大家需要投票決定是否修改區塊鏈上的紀錄。如果礦工只有10個,發起人只需要想方法收買賄賂其餘10個礦工就可以,成本極之低。但如果有15,000個礦工,那你要收買其餘的14,999個礦工成本就十分大了。
由此得知,去中心化的程度取決於究竟有多少節點,愈多的節點,去中心化程度愈高,愈難篡改。反之愈少的節點,去中心化的程度愈低,篡改就更容易。我們衝量一個區塊鏈或加密貨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去中心化的程度。

什麼是安全性

雖然去中化程度高,但如果容易被人控制,也是沒有意思。當做到高度去中心化,下一個要解決就是如何提高安全性。不同的區塊鏈有不同的共識機制去阻止人篡改紀錄,例如Proof of Work, Proof of Stake, Proof of Authority, Proof of Identitfy, 諸如此類。實在太多,有機會再一詳詳不同的共識機制。
但這些共識機制都是為了達成一個目的,就是提高安全性,繼做到不可篡改。
再以Bitcoin作例子。Bitcoin採用的是Proof of Work,即是礦工透過競爭計算Hash值繼而獲得Bitcoin獎勵。如果某人希望篡改一個交易紀錄,他至少需要控制整個區塊鏈的51%算力或節點驗證才可以。試想想,世界各地有過百萬礦工,你需要1個人戰勝超過51%的礦工才有機會去篾改紀錄,成本極之高昂,沒有人會真的這樣去做。就算真的有此財力,那倒不如直接從市場收購Bitcoin更來得直接有效,利潤更可觀。
所以我們衝量區塊鏈或加密貨幣的另一個標準其安全性。
溫馨提示,除了區塊鏈本來的安全性之外,各位都要記得好好保護你加密貨幣錢包的Key。否則無人能幫助你。

什麼是可擴充性

簡單來說就是交易速度,這亦是很多新公鏈正在競爭的地方,亦是Bitcoin被詬病得最利害的地方,因為Bitcoin最快只可以處理到 7 TPS (每秒7筆交易),遠遠及不上VISA可以每秒處理24,000筆交易。
始終區塊鏈是需要解決人類的問題,如果交易速度無法加快,亦難以普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試想想,假如我去用加密貨幣去網上購買,每次購買都需要等近1小時才可以確認,你會願意使用嗎?相信沒有太多人願意等。
為了解決可擴充性,所以就演變出不同類型的區塊鏈及共識機制,目的就是要兼顧去中心化、安全性,更主要是提高交易速度,例如Etherum每秒可以處理20筆交易、Avalanche 可以每秒處理4,500筆交易、Solana可以每秒處理6,500筆交易。
正正為了做到普及應用,我們就需要解決可擴充性,即是交易速度,亦是其中一個衡量加密貨幣價值的一個主要標準。

實際應用

加密貨幣的作用始終是要解決人類生活的問題,能解決得愈多就愈有價值。所以另一個衝量標準就是該加密貨幣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有甚麼實際的應用案例。
始終如果一個沒有人使用的貨幣,做得多好也是沒意義。反之,如果一個幣愈來愈多應用場景,愈來愈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該幣的潛力就愈大,亦更有投資價值。

開發團隊

雖然加密貨幣其中一個特點是去中心化,但如果沒有一個核心的開發團隊,持續去升級改善,該幣也難以繼續下去。我們亦需要考慮到背後的團隊是甚麼背景,能否長遠將該加密貨幣做得更好。
未來的文章,我會不定期以剛才說的標準去和大家分享不受類型的加密貨幣,讓大家可以從最根本的標準去衡量加密貨幣的內在價值。
後記:其實三角悖論,雖然另一個中文翻譯叫「不可能三角」,但其實這個概念是Blockchain技術早期提出,到現在已經有好多人提出不同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個人認為,其實這個「不可能三角」絕對有可能解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