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2|閱讀時間 ‧ 約 18 分鐘

【魏晉風雲-遼東有公孫】

遼東有公孫瓚嘛! 是不是,有沒有,玩過早年光榮三國志的人,通常都會有這個印象。 其實,公孫瓚是遼西人。 中國地名還挺好分辨的。 山的東邊叫山東,山的西邊叫山西。 湖的北邊叫湖北,湖的南邊叫湖南。 你只要知道是哪個山哪個湖就行了。 那「遼」是什麼?契丹人的王朝嘛。 一定就像我們「漢人」一樣,自古以來就是「漢」。 沒有沒有,漢是一個叫做劉邦的人的封地。 是一條叫做「漢水」的河流,所開闢出來的土地。 後來劉邦建立王朝,就沿用了封國名。 自周朝以來,習俗就是這樣的。 某方面也告訴我們,商以前的中國歷史,不要說現代人了,戰國時代的人都霧煞煞。 「遼」也是條河,古稱遼水,今稱遼河。 遼河以西叫遼西,比較靠近中國本土;遼河以東叫遼東,接近日本多一點。 遼西在東漢末年,是草原民族烏桓跟漢人雜居的所在。 公孫瓚呢,出身遼西令支。 他的同鄉叫做韓當,沒想到吧? 傳說中的孫堅四大將中,還有程普也是「右北平」人,同樣是烏桓領地。 啊,漢末就改叫烏丸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孫堅早年是徐州首府,下邳縣丞。 而烏丸當時常常沿著渤海灣下來跟青徐漢軍作戰。 所以程普韓當不但駕船一把罩,騎馬也是頂呱呱的。 扯了半天,遼東的公孫是誰? 內行人就知道,在三國魏明帝時代,吳大帝孫權試圖跟遼東太守公孫淵結盟。 吳國又連結蜀漢,蜀漢又勾搭鮮卑…… 魏明帝曹叡,就是在這樣一張「信長包圍網」中,堅持了下來的當代「明」君。 不是信長啊?沒關係啦,光榮的信長跟曹操擺明就是同一個演員,大家知道一下意思就好。 話說回來,曹操早在建安十二年就一統北方,怎麼還跑出這麼個邊邊角角,有能力反抗曹魏統治的太守出來? 人家三國都稱帝了,你還在玩太守那招,是不是有點跟不上時代啊? 這就要從公孫淵的爺爺,遼東獵豹公孫度的身上說起了。
公孫度本名公孫豹,本是遼東襄平人。 他的父親因為不想接受徵召當公務員,就搬家到更東邊,更荒蠻的玄菟郡。 玄菟基本上就是漢人與高句麗人的雜居地了。 這大約是漢桓帝年間的事。 玄菟太守,也是公孫家族的,名叫公孫域。 黨事方興,同宗同鄉的集結成黨,也是當時的風潮。 不過你說,這個遼河流域,怎麼這麼多公孫氏啊? 我們現在慣用的姓氏,是漢代定下來的。 平民原本沒有姓。 就像日本明治維新,要求平民也得登記姓氏。 住在田裡的,戶口就報姓田中。 住在山邊的,就姓個山田。 中國這邊,大家多半是用原居的地名來當姓氏。 這是春秋戰國時代就有的習慣稱呼。 所以同姓者,在漢代的親戚關係相對要緊密一些。 但公孫姓則不然。 公孫,其實就是「公爵」的孫子。 是春秋戰國的貴族血脈。 之所以在遼地特別多,那又是秦始皇造的孽啦。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後消滅的,就是渤海灣周邊的燕和齊。 秦軍橫行天下這麼久,打了過來,還真的全民同仇敵愾跟老秦拚到死啊? 很多貴族當然就是包袱款一款逃跑。 往哪逃? 西邊全是秦軍,不往大東北逃才叫怪事。 所以這條大東北公孫氏居住地,基本上就是當年的逃亡路線啦。 無巧不巧的是,玄菟太守公孫域的兒子,也叫公孫豹,跟遼東豹又同年。 然而這隻玄菟豹,在十八歲那年死了。 公孫域見著了遼東豹,那是感到格外的親近,把他當成親兒子一樣照顧。 給他讀書,娶妻,推薦他進朝廷當官。 公孫豹也是不負義父期望,改了名叫公孫度……不是重點,重點是當上了冀州刺史。 不過漢靈帝的刺史,也不算很值錢就是了。 後來,也因為謠言免官。 十常侍當道的年代,三公都當抹布換了,況且一刺史。 然而,公孫度有一個同鄉好友,在十常侍之亂後飛黃騰達。 趁著董卓大分發各地太守時,好友推薦了公孫度回故鄉擔任太守。 這個好友,就是董卓手下中郎將,徐榮。 徐榮這個人,是後來關東聯盟討伐董卓時,戰功最卓越的董軍將領。 先於梁縣擊破孫堅,又於熒陽打敗曹操。 曹操在那個時候,還不能說是很厲害的將軍。 但孫堅可是當世猛將。 不得不說,徐榮絕對是個相當能打的傢伙。 而他的定位上,其實也就是個傻漢臣。 王允呂布殺了董卓,徐榮也沒什麼反應,更接受了王允的指派,前去迎戰李傕郭汜。 郭李二人是沒什麼了不起,但這一戰,他們卻已經有了超級軍師在背後。 賈詡。 徐榮當場戰死。他的記錄也就這麼多,沒了。 受徐榮推薦的公孫度,跟袁紹他們那些早有野心扳倒董卓的人不同。 他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沒有背景。 遼東的官員,誰不知道這個新任太守只是隔壁蠻荒玄菟郡的小吏出身,個個都看不起公孫度。 公孫度也老實不客氣,一到任就先殺了老家襄平縣令,更開始抓捕遼東郡中豪族,強力鎮壓了遼東郡。 即使遠在遼東,公孫度也知道了中原紛亂,朝廷無力。 長年居住於玄菟的他,想法跟世界觀,和高句麗人更為接近。 公孫度決定,先討平周遭諸國。 來日,自己將為天子。 「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 《三國志》對於公孫度的豐功偉業,相當輕描淡寫。 畢竟對袁紹曹操等人而言,公孫度不過就是蠻夷邊疆,跳樑小丑。 威脅甚至沒有比靈帝時代的烏丸要來得大。 但對於青州的百姓來說,公孫度政權,絕對是有力回歸中土,爭霸天下的。 青州可說是河北一帶,當時最混亂的所在。 朝廷沒有辦法派出刺史州牧,最正統的北海太守孔融,也被黃巾賊打得一蹶不振。 當時,曾經跟青州名士華歆為一龍團體的管寧邴原,就決定前往遼東。 而東萊勇士太史慈,也在犯法後往遼東去。 這些人的舉動都說明了,公孫度當時絕對是一個獨立於漢朝之外的政權。 「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 「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父延為建義侯。立漢二祖廟,承制設壇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籍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 這些描述,對於只熟三國時代的人,意義不大。 但當你熟悉劉秀爭霸史,就會知道,公孫度的行為,類似於東漢初年群雄自立正統。 當時,姓劉的方便,直接說自己是天子就可以。 不姓劉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幫劉邦立廟,自封諸侯,開始擴張勢力。 東漢末士人,自然知道公孫度在搞什麼把戲。 當曹操勢力逐漸擴大,免不了跟袁紹一戰時,也沒忘了公孫度。 但曹操這邊既有天子,姿態當然擺得高大一些。 曹操致信公孫度,表示自己上表天子,封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 請領印綬,重歸漢室。 公孫度只是冷笑,把曹操送來的漢室封賞收藏起來。 你是公孫度,你會怎麼做? 即使是中原群雄,對於袁曹爭霸也是持觀望態度。 孫策想要趁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大家又何嘗不是如此? 只是公孫度最靠近主戰場。 最能掌握雙方的強弱變化。 建安九年,袁紹卒,曹操明顯占高一頭。 正是遼東政權出兵的最好時機……但公孫度卻走了。 他的兒子公孫康,少了父親的那份霸氣,決定取出封藏多年的漢室印綬,轉封弟弟公孫恭。
遼東政權,開始跟曹操示好。 建安十二年,曹操擊破了袁尚跟烏丸的聯軍。 看在公孫康眼中,他認為曹操已不可敵,隨即斬殺了前來投靠的袁尚。 比起有意臣服的公孫康,死不繳稅的劉表,才是曹操下一個需要消滅的對象。 曹操立刻加封公孫康為襄平侯,比先前的鄉侯高了一級。 又加拜左將軍,取代逆賊劉備。 織席販履之徒才沒在管你,繼續拿著左將軍招牌招搖撞騙十幾年。 不久,公孫康也過世了。 他的孩子年紀都還小,遼東諸臣就商量了一下,決定推舉公孫恭為新主。
是的,遼東跟江東一樣。 雖然公孫康有意屈服,但底下的卿大夫,還是想要保持政權的獨立性,以待天下之變。 不然一封訃聞送許都,朝廷哪還不馬上任命新太守,瓦解掉你們這個不法組織? 陳壽也補了一筆,說明公孫恭只是個傀儡君主。 「恭病陰消為閹人,劣弱不能治國。」 陰消是類似現代糖尿病的症狀,其中比較特別的部分就是這個「性功能障礙」。 公孫恭就此與漢朝相安無事,但當曹丕篡漢時,勢必要安撫一下遼東政權。 曹丕一口氣加公孫恭為車騎將軍,追贈公孫康為大司馬。 從這邊你仍然能看得出,遼東政權對於曹魏的威脅有多大。 而待到曹丕過世,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就逼迫叔叔退位了。
公孫淵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曹叡同樣是個有壯志的皇帝。 收到遼東元首更替的消息,曹叡下詔:「拜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只看公孫淵故事,會覺得啊不過就是個遼東一郡太守,鬧屁啊。 實際上,遼東公孫是一個足以與江東孫吳比肩的強大勢力,而曹叡,正打算一勞永逸的對付他們。 先劇透一下,公孫氏最後當然是翻車了,所以也沒變成《四國志》。 公孫淵被曹叡賞了這一巴掌,心裡自然不痛快。 又聽聞蜀漢北伐敗退,東吳石亭勝出……公孫淵的心中,便有了計較,修書一封,自海路送往東吳。 「今魏家不能採錄忠善,襃功臣之後,乃令讒譌得行其志,聽幽州刺史、東萊太守誑誤之言,猥興州兵,圖害臣郡。臣不負魏,而魏絕之。」 書信很長,有這一句就夠。 所以說事情很明白:「我家對漢魏有功,但曹叡負我。我想跟你一起打他。」 石亭之戰隔年,孫權就稱帝了。 那與公孫淵交好一事,孫吳內部也諸多反對聲音。 特別是老張昭,根本鬧到翻過去。 但孫權仍然躍躍欲試。 雙方往來三年後,孫權派了軍隊渡海北上,要協助公孫淵。 當時的烏丸校尉田豫收到消息,主動攻打遼東,斬殺了孫權派去的將軍。 公孫淵也怕孫權不開心,趕忙派使者下去,表示願意成為吳國的藩屬。 孫權再也不顧張昭反對,派人帶了金銀珠寶,上去封公孫淵為燕王。 這船行一來一往,也是要花不少時間。 田豫都發現了遼東有吳軍,沒有不上報朝廷的道理。 於是大魏又對遼東下詔:「反邪就正以建大功。」 公孫淵當然清楚,要是曹魏動手,孫吳軍那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便設下了圈套,擒殺孫權使節團。 並將孫權送來的印綬啦、符節啦、九錫啦,統統送交洛陽存查。 順便報告: 我爸之前就殺過孫權的使者,早有仇恨。 我這次只是假意欺騙,陰他一把,為國效力。 並且探明東吳的海路航線。 如果接下來東吳從海上來襲,請您一定要召喚我,我必定能從海上打爆賊軍! 別的不說,公孫淵呈上的真金白銀,以及軍事路線,怎樣也是大功一件。 曹叡再次下詔,復公孫淵大司馬之位,封樂浪公,續領遼東各地。 倒也不是魏朝君臣就比較笨。 政治外交,爾虞我詐,我們從未來容易剖明。 當時的局勢,由不得曹叡找公孫淵算帳。 這是魏明帝青龍初年之事。 就是諸葛亮第四次跟第五次北伐,中間休息的那幾年。 乍看之下,三國之間暫時熄火。 可鮮卑匈奴等草原民族,鬧得正歡。 這時候你要跟遼東算帳,且不說吳蜀作何反應。 一旦遼東透過烏丸跟鮮卑等連成一氣,北方全面開戰,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而這一招緩兵之計,也確實是記錄在當時中領軍夏侯獻的上書中。 當大魏使者到達遼東,公孫淵也是全副武裝以待。 心中有鬼,不言自明。 也好險先穩住了公孫淵……諸葛亮這山野村夫,幾個月後就打出來了。 順帶一提,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直出斜谷,屯田五丈原。 不再走祁山,不用平西涼,也沒人背刺。 為什麼前四次不走這麼聰明人的路線呢? 就得歸功於這幾年草原民族的叛亂與騷擾,讓曹魏對於雍涼的掌控大幅下降。 諸葛亮出兵五丈原的時候,雍涼魏軍沒意外都給匈奴鮮卑牽制住了。 只可惜好不容易營造出的完美包圍網,被諸葛亮自己的壽命給劃上了句點。 諸葛亮的死,對曹叡而言,簡直就像是打倒了大魔王。 隔年,曹魏奪回河套地區,重置朔方郡。 蜀漢想要再來一次五丈原奇襲戰,也變成不可行之事。 加上皇太后郭女王過世,雖然她原本就不太干涉曹叡,但此時此刻,曹叡那真是天高任鳥飛。 趁著為郭太后建陵寢,曹叡「順便」開始大興宮室。 又立了養子曹芳、曹詢為王。 直到這時,曹叡才開始真正感受到身為皇帝的意義。 然而,隔年高句麗派來的使者,把曹叡從皇帝夢中拉回了現實。 高句麗送來的,是孫權使者的人頭。 劇賊諸葛亮沉沒了,孫權可還在呢。 而且,孫權對於東北包圍線,顯然還是念念不忘。 向來英明神武的曹叡,這時卻做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 「命毌丘儉為幽州刺史,度遼將軍,加護烏丸校尉,征伐高句麗。」 這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毌丘儉還有另一條皇命在身:「就地徵召部隊。」 身懷諸銜的毌丘儉,首先在幽州大舉徵兵。 緊接著,對烏丸發起徵集。 烏丸這時候還是很亂,有人服魏,有人不從。 毌丘儉大軍開過去,皇上有命,你們自己選吧。 一個,兩個,許許多多的烏丸部落決定應詔稱臣。 持皇帝符節的毌丘儉,更是就地封各單于為王侯。 這支高句麗討伐軍的聲勢,更上一層樓。 緊接著,毌丘儉把大軍開進了遼東。 「皇上徵兵!」 到這邊,也許有聰明的人已經看懂了。 毌丘儉名為討伐高句麗,實為威嚇鎮服烏丸……以及遼東公孫淵。 曹叡心知肚明,高句麗並無反意。 烏丸跟遼東,才是潛藏的不安定因子。 就像在烏丸一樣。 遼東此刻,要嘛解除武裝投降,把人力兵馬都移交給幽州。 要嘛,抵抗。 可毌丘儉這時軍勢浩大,真要打起來,又怎麼會輸? 公孫淵的決定,就是打。 而毌丘儉還真的打輸了。 毌丘儉很乾脆的撤退,公孫淵也算是個縱橫霸主,跟孫權根本絕配。 他隨即自立為燕王,遣使東吳,願為屬國。 但實際上他也建年號,置百官。 實為稱帝。 不過孫仲謀也不是開善堂的,正打算直接殺了公孫淵的使者,吳臣羊衜勸諫。 「千萬不要。我們應該前往救援,如果打贏魏軍,那是我們的恩德。如果遼東軍不利,我們趕緊趁機在後面掃蕩一波撤退就是了。」 孫權表示,哎唷不錯這個屌,就讓你帶兵去吧。 卻說當公孫淵決定跟魏軍開戰,曹叡立刻打算派兵支援。 可前不久他才在那邊大興宮室,人民又窮又累,魏朝大臣那是一面倒的反對。 只有中書令孫資表示,該打。 但是要打這一仗,一定需要--司馬懿。 於是,曹叡召回了鎮守長安的司馬懿。 「本來這不需要勞動您的大駕,不過以朝廷議論,我這是非贏不可。不知太尉認為,公孫淵會如何應對?」 司馬懿答:「上計,棄城而走。次計,守住遼水,跟我軍耗下去……只要能讓他留在襄平,就是我們的勝利。」 面對曹魏的遠征軍,一旦公孫淵施展游鬥或拖延,對魏軍自然都是不利。 所以,最好就是讓他停留在前線,而且不能走開。 戰爭的勝負,在開戰以前就決定了。 毌丘儉當時如果硬扛,公孫淵非常可能採取司馬懿所說的中上二計。 但毌丘儉賞了公孫淵一個甜頭。 讓他有信心,即使在襄平稱帝,也能力敵魏軍。 而司馬懿也立刻開始整軍備戰。 司馬懿要求曹叡,減省皇宮內務開支來籌措軍費。 這個部分,陳群生前已經靠北過了。 如今面對戰爭的需求,司馬懿的再次進逼,曹叡終於「改過向善」。 隔年春天,司馬懿帶兵出征。 孫權一邊慢騰騰的準備海上援軍,一邊去信給公孫淵:「司馬懿好厲害的啊,我真為你擔心。」 六月,司馬懿抵達遼東。 公孫淵照著上次的戰術,仍在遼隧屯兵迎戰,封鎖要道。 司馬懿知道,敵軍的東北側後方,就是襄平。 這邊的兵力最厚實,後勤最充足。 硬拚無用。 司馬懿將部隊收攏,往南圍最薄弱的地方突破。 隨即打造小船,逆遼水而上。 躲過重軍,後方仍有防守部隊。 司馬懿下令紮營,布置防禦工事,擺出長期抗戰的姿態。 然後就棄營而走了。 魏軍諸將不能理解,紛紛向司馬懿抗議:「這樣無端消耗我軍資材士氣,要我們如何帶領部隊?」 司馬懿道:「《光武傳奇》讀過沒有?知不知道當時王莽百萬大軍,為什麼會被卡在昆陽?就是因為他們碰到敵方陣營,只想仗著自己強悍硬輾過去。」 「但對方有城牆有壁壘,又豈是人多就能贏?」 頓了頓,司馬懿又道:「古人說,碰到這種敵人龜縮的情況,就應該『攻其所必救』。現在遼東大軍為了跟我們對戰傾巢而出,我們不趁機攻打襄平,更待何時?」 說到這裡,司馬懿不禁露出了微笑。 如果那一年,五丈原,諸葛亮搶渡黃河,直取洛陽,今天又會是甚麼樣的一個光景? 用兵之道,變化無窮,或奇或正,正奇相合,豈是紙上用兵之輩能理解? 司馬懿大軍繞至敵陣後方,遼東軍果然不能再蹲,主動出來邀戰。 一連三陣,魏軍大勝。 搜刮了遼東軍資材,司馬懿,直取襄平去了。 好不容易圍了襄平,卻遇天降大雨。 眼看遼水漸漲,魏軍諸將又建議司馬懿應該撤圍移防至高地。 大雨之中,遼東軍憑著遼水出入自如,圍了也是白圍啊。 但司馬懿嚴令拒絕,甚至殺了一名副官來震懾眾人,就是要一個按兵不動。 即使有人建議去水上攔截遼東軍資源,司馬懿仍是不聽。 一名老將就奇了:「以前我跟您攻打上庸,迅疾如雷,一個半月就取下孟達。如今為何您半點也不急呢?」 司馬懿今年已經六十歲了。 摸摸自己的鬍子,司馬懿緩緩道:「當年孟達兵少,糧食多。我軍四倍於他,但只攜帶不到一個月的糧草,自然要急。」 「那時要計算的不是死傷,而是糧食減少的速度才要緊。今天我們兵力少而敵軍眾,那就可以跟他們耗下去。」 將領又問:「既然要耗敵軍兵糧,為什麼不讓我們阻斷他們出來採集伐木的村民呢?」 司馬懿笑了:「用兵之道在於奇,奇在於應變。這些採集隊,對於城中軍民,無異杯水車薪。我們現在最怕的,是他們逃離襄平。一旦斷了他們所有的補給,還有不逃的道理嗎?」 魏朝之中,也有人建請曹叡召還遇雨徒勞無功的司馬懿。 但曹叡決定相信他。 下了一個月的雨,終於停了。 司馬懿片刻不敢停,重新完整包圍襄平,展開急攻。 日夜不休。 八月,一顆碩大的流星,從附近的首山,飛向了襄平城。 司馬懿先前提到劉秀的昆陽之戰,也不是隨便說說的。 秀這一手「天命之子」的異象,終於讓襄平城內遼東軍的士氣完全崩潰了。 公孫淵遣使請降,司馬懿一概不准,更斬殺來使。 只留了一個活口回去轉告:「兩軍交戰,要降就自己來降。不然就是死路一條!」 司馬懿的意思很明白:我大魏不承認你的帝王之號。你就是個將軍,叛將。 公孫淵沒法子,帶了兒子與數百騎兵打算突圍,但仍被司馬懿抓到。 司馬懿處斬公孫淵時,還特別強調:「這裡,就是流星墜落之處!」 以上,就是今天的「遼東有公孫,司馬冠天下」的故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