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遼東有公孫】

【魏晉風雲-遼東有公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raw-image

遼東有公孫瓚嘛!
是不是,有沒有,玩過早年光榮三國志的人,通常都會有這個印象。

其實,公孫瓚是遼西人。

中國地名還挺好分辨的。
山的東邊叫山東,山的西邊叫山西。
湖的北邊叫湖北,湖的南邊叫湖南。

你只要知道是哪個山哪個湖就行了。

那「遼」是什麼?契丹人的王朝嘛。
一定就像我們「漢人」一樣,自古以來就是「漢」。

沒有沒有,漢是一個叫做劉邦的人的封地。
是一條叫做「漢水」的河流,所開闢出來的土地。

後來劉邦建立王朝,就沿用了封國名。
自周朝以來,習俗就是這樣的。

某方面也告訴我們,商以前的中國歷史,不要說現代人了,戰國時代的人都霧煞煞。

「遼」也是條河,古稱遼水,今稱遼河。
遼河以西叫遼西,比較靠近中國本土;遼河以東叫遼東,接近日本多一點。

遼西在東漢末年,是草原民族烏桓跟漢人雜居的所在。

公孫瓚呢,出身遼西令支。
他的同鄉叫做韓當,沒想到吧?

傳說中的孫堅四大將中,還有程普也是「右北平」人,同樣是烏桓領地。
啊,漢末就改叫烏丸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孫堅早年是徐州首府,下邳縣丞。
而烏丸當時常常沿著渤海灣下來跟青徐漢軍作戰。

所以程普韓當不但駕船一把罩,騎馬也是頂呱呱的。

扯了半天,遼東的公孫是誰?
內行人就知道,在三國魏明帝時代,吳大帝孫權試圖跟遼東太守公孫淵結盟。

吳國又連結蜀漢,蜀漢又勾搭鮮卑……

魏明帝曹叡,就是在這樣一張「信長包圍網」中,堅持了下來的當代「明」君。
不是信長啊?沒關係啦,光榮的信長跟曹操擺明就是同一個演員,大家知道一下意思就好。

話說回來,曹操早在建安十二年就一統北方,怎麼還跑出這麼個邊邊角角,有能力反抗曹魏統治的太守出來?
人家三國都稱帝了,你還在玩太守那招,是不是有點跟不上時代啊?

這就要從公孫淵的爺爺,遼東獵豹公孫度的身上說起了。


raw-image

公孫度本名公孫豹,本是遼東襄平人。
他的父親因為不想接受徵召當公務員,就搬家到更東邊,更荒蠻的玄菟郡。
玄菟基本上就是漢人與高句麗人的雜居地了。

這大約是漢桓帝年間的事。

玄菟太守,也是公孫家族的,名叫公孫域。
黨事方興,同宗同鄉的集結成黨,也是當時的風潮。

不過你說,這個遼河流域,怎麼這麼多公孫氏啊?

我們現在慣用的姓氏,是漢代定下來的。
平民原本沒有姓。

就像日本明治維新,要求平民也得登記姓氏。
住在田裡的,戶口就報姓田中。
住在山邊的,就姓個山田。

中國這邊,大家多半是用原居的地名來當姓氏。
這是春秋戰國時代就有的習慣稱呼。

所以同姓者,在漢代的親戚關係相對要緊密一些。

但公孫姓則不然。
公孫,其實就是「公爵」的孫子。

是春秋戰國的貴族血脈。

之所以在遼地特別多,那又是秦始皇造的孽啦。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後消滅的,就是渤海灣周邊的燕和齊。

秦軍橫行天下這麼久,打了過來,還真的全民同仇敵愾跟老秦拚到死啊?
很多貴族當然就是包袱款一款逃跑。

往哪逃?
西邊全是秦軍,不往大東北逃才叫怪事。

所以這條大東北公孫氏居住地,基本上就是當年的逃亡路線啦。

無巧不巧的是,玄菟太守公孫域的兒子,也叫公孫豹,跟遼東豹又同年。
然而這隻玄菟豹,在十八歲那年死了。

公孫域見著了遼東豹,那是感到格外的親近,把他當成親兒子一樣照顧。
給他讀書,娶妻,推薦他進朝廷當官。

公孫豹也是不負義父期望,改了名叫公孫度……不是重點,重點是當上了冀州刺史。
不過漢靈帝的刺史,也不算很值錢就是了。

後來,也因為謠言免官。
十常侍當道的年代,三公都當抹布換了,況且一刺史。

然而,公孫度有一個同鄉好友,在十常侍之亂後飛黃騰達。
趁著董卓大分發各地太守時,好友推薦了公孫度回故鄉擔任太守。

這個好友,就是董卓手下中郎將,徐榮。
徐榮這個人,是後來關東聯盟討伐董卓時,戰功最卓越的董軍將領。

先於梁縣擊破孫堅,又於熒陽打敗曹操。

曹操在那個時候,還不能說是很厲害的將軍。
但孫堅可是當世猛將。

不得不說,徐榮絕對是個相當能打的傢伙。

而他的定位上,其實也就是個傻漢臣。
王允呂布殺了董卓,徐榮也沒什麼反應,更接受了王允的指派,前去迎戰李傕郭汜。

郭李二人是沒什麼了不起,但這一戰,他們卻已經有了超級軍師在背後。
賈詡。

徐榮當場戰死。他的記錄也就這麼多,沒了。

受徐榮推薦的公孫度,跟袁紹他們那些早有野心扳倒董卓的人不同。
他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沒有背景。

遼東的官員,誰不知道這個新任太守只是隔壁蠻荒玄菟郡的小吏出身,個個都看不起公孫度。

公孫度也老實不客氣,一到任就先殺了老家襄平縣令,更開始抓捕遼東郡中豪族,強力鎮壓了遼東郡。
即使遠在遼東,公孫度也知道了中原紛亂,朝廷無力。

長年居住於玄菟的他,想法跟世界觀,和高句麗人更為接近。

公孫度決定,先討平周遭諸國。
來日,自己將為天子。

「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

《三國志》對於公孫度的豐功偉業,相當輕描淡寫。
畢竟對袁紹曹操等人而言,公孫度不過就是蠻夷邊疆,跳樑小丑。
威脅甚至沒有比靈帝時代的烏丸要來得大。

但對於青州的百姓來說,公孫度政權,絕對是有力回歸中土,爭霸天下的。

青州可說是河北一帶,當時最混亂的所在。
朝廷沒有辦法派出刺史州牧,最正統的北海太守孔融,也被黃巾賊打得一蹶不振。

當時,曾經跟青州名士華歆為一龍團體的管寧邴原,就決定前往遼東。
而東萊勇士太史慈,也在犯法後往遼東去。

這些人的舉動都說明了,公孫度當時絕對是一個獨立於漢朝之外的政權。

「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
「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父延為建義侯。立漢二祖廟,承制設壇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籍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

這些描述,對於只熟三國時代的人,意義不大。
但當你熟悉劉秀爭霸史,就會知道,公孫度的行為,類似於東漢初年群雄自立正統。

當時,姓劉的方便,直接說自己是天子就可以。
不姓劉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幫劉邦立廟,自封諸侯,開始擴張勢力。

東漢末士人,自然知道公孫度在搞什麼把戲。

當曹操勢力逐漸擴大,免不了跟袁紹一戰時,也沒忘了公孫度。
但曹操這邊既有天子,姿態當然擺得高大一些。

曹操致信公孫度,表示自己上表天子,封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
請領印綬,重歸漢室。

公孫度只是冷笑,把曹操送來的漢室封賞收藏起來。

你是公孫度,你會怎麼做?
即使是中原群雄,對於袁曹爭霸也是持觀望態度。

孫策想要趁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大家又何嘗不是如此?

只是公孫度最靠近主戰場。
最能掌握雙方的強弱變化。

建安九年,袁紹卒,曹操明顯占高一頭。
正是遼東政權出兵的最好時機……但公孫度卻走了。

他的兒子公孫康,少了父親的那份霸氣,決定取出封藏多年的漢室印綬,轉封弟弟公孫恭。


raw-image

遼東政權,開始跟曹操示好。

建安十二年,曹操擊破了袁尚跟烏丸的聯軍。
看在公孫康眼中,他認為曹操已不可敵,隨即斬殺了前來投靠的袁尚。

比起有意臣服的公孫康,死不繳稅的劉表,才是曹操下一個需要消滅的對象。

曹操立刻加封公孫康為襄平侯,比先前的鄉侯高了一級。
又加拜左將軍,取代逆賊劉備。

織席販履之徒才沒在管你,繼續拿著左將軍招牌招搖撞騙十幾年。

不久,公孫康也過世了。
他的孩子年紀都還小,遼東諸臣就商量了一下,決定推舉公孫恭為新主。


raw-image

是的,遼東跟江東一樣。
雖然公孫康有意屈服,但底下的卿大夫,還是想要保持政權的獨立性,以待天下之變。

不然一封訃聞送許都,朝廷哪還不馬上任命新太守,瓦解掉你們這個不法組織?

陳壽也補了一筆,說明公孫恭只是個傀儡君主。
「恭病陰消為閹人,劣弱不能治國。」

陰消是類似現代糖尿病的症狀,其中比較特別的部分就是這個「性功能障礙」。

公孫恭就此與漢朝相安無事,但當曹丕篡漢時,勢必要安撫一下遼東政權。
曹丕一口氣加公孫恭為車騎將軍,追贈公孫康為大司馬。

從這邊你仍然能看得出,遼東政權對於曹魏的威脅有多大。

而待到曹丕過世,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就逼迫叔叔退位了。


raw-image

公孫淵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曹叡同樣是個有壯志的皇帝。

收到遼東元首更替的消息,曹叡下詔:「拜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只看公孫淵故事,會覺得啊不過就是個遼東一郡太守,鬧屁啊。
實際上,遼東公孫是一個足以與江東孫吳比肩的強大勢力,而曹叡,正打算一勞永逸的對付他們。

先劇透一下,公孫氏最後當然是翻車了,所以也沒變成《四國志》。

公孫淵被曹叡賞了這一巴掌,心裡自然不痛快。
又聽聞蜀漢北伐敗退,東吳石亭勝出……公孫淵的心中,便有了計較,修書一封,自海路送往東吳。

「今魏家不能採錄忠善,襃功臣之後,乃令讒譌得行其志,聽幽州刺史、東萊太守誑誤之言,猥興州兵,圖害臣郡。臣不負魏,而魏絕之。」

書信很長,有這一句就夠。
所以說事情很明白:「我家對漢魏有功,但曹叡負我。我想跟你一起打他。」

石亭之戰隔年,孫權就稱帝了。
那與公孫淵交好一事,孫吳內部也諸多反對聲音。
特別是老張昭,根本鬧到翻過去。

但孫權仍然躍躍欲試。

雙方往來三年後,孫權派了軍隊渡海北上,要協助公孫淵。
當時的烏丸校尉田豫收到消息,主動攻打遼東,斬殺了孫權派去的將軍。

公孫淵也怕孫權不開心,趕忙派使者下去,表示願意成為吳國的藩屬。

孫權再也不顧張昭反對,派人帶了金銀珠寶,上去封公孫淵為燕王。
這船行一來一往,也是要花不少時間。

田豫都發現了遼東有吳軍,沒有不上報朝廷的道理。
於是大魏又對遼東下詔:「反邪就正以建大功。」

公孫淵當然清楚,要是曹魏動手,孫吳軍那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便設下了圈套,擒殺孫權使節團。

並將孫權送來的印綬啦、符節啦、九錫啦,統統送交洛陽存查。

順便報告:
我爸之前就殺過孫權的使者,早有仇恨。
我這次只是假意欺騙,陰他一把,為國效力。
並且探明東吳的海路航線。

如果接下來東吳從海上來襲,請您一定要召喚我,我必定能從海上打爆賊軍!

別的不說,公孫淵呈上的真金白銀,以及軍事路線,怎樣也是大功一件。
曹叡再次下詔,復公孫淵大司馬之位,封樂浪公,續領遼東各地。

倒也不是魏朝君臣就比較笨。
政治外交,爾虞我詐,我們從未來容易剖明。

當時的局勢,由不得曹叡找公孫淵算帳。

這是魏明帝青龍初年之事。
就是諸葛亮第四次跟第五次北伐,中間休息的那幾年。

乍看之下,三國之間暫時熄火。
可鮮卑匈奴等草原民族,鬧得正歡。

這時候你要跟遼東算帳,且不說吳蜀作何反應。
一旦遼東透過烏丸跟鮮卑等連成一氣,北方全面開戰,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而這一招緩兵之計,也確實是記錄在當時中領軍夏侯獻的上書中。

當大魏使者到達遼東,公孫淵也是全副武裝以待。
心中有鬼,不言自明。

也好險先穩住了公孫淵……諸葛亮這山野村夫,幾個月後就打出來了。

順帶一提,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直出斜谷,屯田五丈原。
不再走祁山,不用平西涼,也沒人背刺。

為什麼前四次不走這麼聰明人的路線呢?
就得歸功於這幾年草原民族的叛亂與騷擾,讓曹魏對於雍涼的掌控大幅下降。

諸葛亮出兵五丈原的時候,雍涼魏軍沒意外都給匈奴鮮卑牽制住了。
只可惜好不容易營造出的完美包圍網,被諸葛亮自己的壽命給劃上了句點。

諸葛亮的死,對曹叡而言,簡直就像是打倒了大魔王。
隔年,曹魏奪回河套地區,重置朔方郡。

蜀漢想要再來一次五丈原奇襲戰,也變成不可行之事。

加上皇太后郭女王過世,雖然她原本就不太干涉曹叡,但此時此刻,曹叡那真是天高任鳥飛。

趁著為郭太后建陵寢,曹叡「順便」開始大興宮室。
又立了養子曹芳、曹詢為王。

直到這時,曹叡才開始真正感受到身為皇帝的意義。

然而,隔年高句麗派來的使者,把曹叡從皇帝夢中拉回了現實。
高句麗送來的,是孫權使者的人頭。

劇賊諸葛亮沉沒了,孫權可還在呢。
而且,孫權對於東北包圍線,顯然還是念念不忘。

向來英明神武的曹叡,這時卻做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
「命毌丘儉為幽州刺史,度遼將軍,加護烏丸校尉,征伐高句麗。」

這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毌丘儉還有另一條皇命在身:「就地徵召部隊。」

身懷諸銜的毌丘儉,首先在幽州大舉徵兵。
緊接著,對烏丸發起徵集。

烏丸這時候還是很亂,有人服魏,有人不從。
毌丘儉大軍開過去,皇上有命,你們自己選吧。

一個,兩個,許許多多的烏丸部落決定應詔稱臣。
持皇帝符節的毌丘儉,更是就地封各單于為王侯。

這支高句麗討伐軍的聲勢,更上一層樓。

緊接著,毌丘儉把大軍開進了遼東。
「皇上徵兵!」

到這邊,也許有聰明的人已經看懂了。
毌丘儉名為討伐高句麗,實為威嚇鎮服烏丸……以及遼東公孫淵。

曹叡心知肚明,高句麗並無反意。
烏丸跟遼東,才是潛藏的不安定因子。

就像在烏丸一樣。
遼東此刻,要嘛解除武裝投降,把人力兵馬都移交給幽州。
要嘛,抵抗。

可毌丘儉這時軍勢浩大,真要打起來,又怎麼會輸?

公孫淵的決定,就是打。
而毌丘儉還真的打輸了。

毌丘儉很乾脆的撤退,公孫淵也算是個縱橫霸主,跟孫權根本絕配。
他隨即自立為燕王,遣使東吳,願為屬國。
但實際上他也建年號,置百官。

實為稱帝。

不過孫仲謀也不是開善堂的,正打算直接殺了公孫淵的使者,吳臣羊衜勸諫。
「千萬不要。我們應該前往救援,如果打贏魏軍,那是我們的恩德。如果遼東軍不利,我們趕緊趁機在後面掃蕩一波撤退就是了。」

孫權表示,哎唷不錯這個屌,就讓你帶兵去吧。

卻說當公孫淵決定跟魏軍開戰,曹叡立刻打算派兵支援。
可前不久他才在那邊大興宮室,人民又窮又累,魏朝大臣那是一面倒的反對。

只有中書令孫資表示,該打。
但是要打這一仗,一定需要--司馬懿。

於是,曹叡召回了鎮守長安的司馬懿。
「本來這不需要勞動您的大駕,不過以朝廷議論,我這是非贏不可。不知太尉認為,公孫淵會如何應對?」

司馬懿答:「上計,棄城而走。次計,守住遼水,跟我軍耗下去……只要能讓他留在襄平,就是我們的勝利。」

面對曹魏的遠征軍,一旦公孫淵施展游鬥或拖延,對魏軍自然都是不利。
所以,最好就是讓他停留在前線,而且不能走開。

戰爭的勝負,在開戰以前就決定了。

毌丘儉當時如果硬扛,公孫淵非常可能採取司馬懿所說的中上二計。
但毌丘儉賞了公孫淵一個甜頭。
讓他有信心,即使在襄平稱帝,也能力敵魏軍。

而司馬懿也立刻開始整軍備戰。
司馬懿要求曹叡,減省皇宮內務開支來籌措軍費。

這個部分,陳群生前已經靠北過了。
如今面對戰爭的需求,司馬懿的再次進逼,曹叡終於「改過向善」。

隔年春天,司馬懿帶兵出征。
孫權一邊慢騰騰的準備海上援軍,一邊去信給公孫淵:「司馬懿好厲害的啊,我真為你擔心。」

六月,司馬懿抵達遼東。
公孫淵照著上次的戰術,仍在遼隧屯兵迎戰,封鎖要道。

司馬懿知道,敵軍的東北側後方,就是襄平。
這邊的兵力最厚實,後勤最充足。

硬拚無用。

司馬懿將部隊收攏,往南圍最薄弱的地方突破。
隨即打造小船,逆遼水而上。

躲過重軍,後方仍有防守部隊。

司馬懿下令紮營,布置防禦工事,擺出長期抗戰的姿態。
然後就棄營而走了。

魏軍諸將不能理解,紛紛向司馬懿抗議:「這樣無端消耗我軍資材士氣,要我們如何帶領部隊?」

司馬懿道:「《光武傳奇》讀過沒有?知不知道當時王莽百萬大軍,為什麼會被卡在昆陽?就是因為他們碰到敵方陣營,只想仗著自己強悍硬輾過去。」
「但對方有城牆有壁壘,又豈是人多就能贏?」

頓了頓,司馬懿又道:「古人說,碰到這種敵人龜縮的情況,就應該『攻其所必救』。現在遼東大軍為了跟我們對戰傾巢而出,我們不趁機攻打襄平,更待何時?」
說到這裡,司馬懿不禁露出了微笑。

如果那一年,五丈原,諸葛亮搶渡黃河,直取洛陽,今天又會是甚麼樣的一個光景?
用兵之道,變化無窮,或奇或正,正奇相合,豈是紙上用兵之輩能理解?

司馬懿大軍繞至敵陣後方,遼東軍果然不能再蹲,主動出來邀戰。
一連三陣,魏軍大勝。
搜刮了遼東軍資材,司馬懿,直取襄平去了。

好不容易圍了襄平,卻遇天降大雨。
眼看遼水漸漲,魏軍諸將又建議司馬懿應該撤圍移防至高地。

大雨之中,遼東軍憑著遼水出入自如,圍了也是白圍啊。

但司馬懿嚴令拒絕,甚至殺了一名副官來震懾眾人,就是要一個按兵不動。
即使有人建議去水上攔截遼東軍資源,司馬懿仍是不聽。

一名老將就奇了:「以前我跟您攻打上庸,迅疾如雷,一個半月就取下孟達。如今為何您半點也不急呢?」

司馬懿今年已經六十歲了。
摸摸自己的鬍子,司馬懿緩緩道:「當年孟達兵少,糧食多。我軍四倍於他,但只攜帶不到一個月的糧草,自然要急。」
「那時要計算的不是死傷,而是糧食減少的速度才要緊。今天我們兵力少而敵軍眾,那就可以跟他們耗下去。」

將領又問:「既然要耗敵軍兵糧,為什麼不讓我們阻斷他們出來採集伐木的村民呢?」
司馬懿笑了:「用兵之道在於奇,奇在於應變。這些採集隊,對於城中軍民,無異杯水車薪。我們現在最怕的,是他們逃離襄平。一旦斷了他們所有的補給,還有不逃的道理嗎?」

魏朝之中,也有人建請曹叡召還遇雨徒勞無功的司馬懿。
但曹叡決定相信他。

下了一個月的雨,終於停了。

司馬懿片刻不敢停,重新完整包圍襄平,展開急攻。
日夜不休。

八月,一顆碩大的流星,從附近的首山,飛向了襄平城。
司馬懿先前提到劉秀的昆陽之戰,也不是隨便說說的。

秀這一手「天命之子」的異象,終於讓襄平城內遼東軍的士氣完全崩潰了。
公孫淵遣使請降,司馬懿一概不准,更斬殺來使。
只留了一個活口回去轉告:「兩軍交戰,要降就自己來降。不然就是死路一條!」

司馬懿的意思很明白:我大魏不承認你的帝王之號。你就是個將軍,叛將。
公孫淵沒法子,帶了兒子與數百騎兵打算突圍,但仍被司馬懿抓到。

司馬懿處斬公孫淵時,還特別強調:「這裡,就是流星墜落之處!」

以上,就是今天的「遼東有公孫,司馬冠天下」的故事。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9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