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一本書"關於人生,我這樣投資".今天不是要來推薦這本書(但這本書也還不錯就是了)。是看到書裡有一個問題, 我覺得很棒,很值得大家去思考.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 如果突然間有了6000萬(我看了一下書的上下文,這應該轉成台幣幣值了,原書是日文翻譯),你要做甚麼? 答案不能是存起來,請把你的用途寫下來,越詳細越好! 我大概五分鐘內就可以寫出我的答案: (1)拿1000萬台幣去買"兩"間房收租(可能未必能貸八成,可能只貸款六成) (2)拿2000萬去買間自住的新房子(一樣也要貸款)←天啊~新房子~也太開心了 (3)剩下3000萬換成110萬美金 (4)拿46萬美金去買一股BRKA (波克夏A股,這是我心目中的夢幻逸品哇哈哈哈) (5)剩下的64萬美金每個月投入1萬美元買指數,股7債3,可以買5年多 你看看, 這麼容易就用完了XD 如果6000萬有點太超現實,1000萬的話呢?我可能會這樣回答: 拿1000萬台幣去買"兩"間房收租(要貸款6成),咦?又馬上沒了。 螢幕前面的你, 有答案嗎? 「一個人能擁有的資產,會等於他能管理的資產。」如果你短時間想不出來答案, 那可能妳還沒準備好有這麼多的資產。當你沒有想過自己有這麼多現金, 那當然就不會有這麼多現金。 有在關注小孩教養或有讀過心理學的人, 應該有聽過這個名詞"比馬龍效應". 這一理論最著名的實驗出自1968年 Rosenthal 博士與Jacobson博士所做。首先,他們給一所中學的所有學生進行智商測試,然後告訴老師一些學生的智商非常高,讓老師相信這些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中將會飛躍成長。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的學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隨機抽取。因此,他們智商不見得比其餘學生還高。隨後的實驗結果驚人:那些被老師認為「高智商」的學生(事實跟其餘學生的智商一樣)在來年的學習成績確實突飛猛進。 心理學家認為原因有可能是: (1)老師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覺中給了這些「高智商」學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2)給了更多學習資料和讓他們研究艱深的學習內容 (3)對於所謂高智商學生的學習,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更多的回饋,如更挑戰性的問題 (4)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這些學生在課堂中更活躍的機會 這個實驗的目地是用來支持「現實層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響」的假設。這種影響是有效的,主要是單看給予特定的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期望。 當然一般我們在講比馬龍效應時, 是著重於要給個人成就「正向」的期待和回饋,可以讓人有更好的表現; 教育界也有一句話「Feel good,be good」,也是同樣的道理,但我們是財務專欄不是教育專欄,我只是想說明: 比馬龍效應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其中的一個解釋性實驗。 自我實現預言(英語: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稱「自我應驗預言」或「自證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通俗的說,自證預言就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也就是"秘密"這本暢銷書的主軸。 會不會講得太玄了? 但我覺得我寫的蠻學術的呀,你看連出處都有寫出來了呢哈哈哈! 所以當你沒有想過自己有1000萬可以用時,當然不會有1000萬,同樣的,當你沒有想過有1000萬該如何運用,在突然獲得1000萬時,有很大的可能會留不住錢,不要說不可能,國外有許多的樂透得主都證明過這件事。當你還沒準備好擁有"它"(不管是1000萬還是6000萬),"它"就只能是貨幣或數字,而不會是資本(capital )。 人因有夢想而偉大, 1000萬也可以是創業基金, 可以辦一個小型的基金會,可以捐一半出來做教育做社福,可以開始一個甚至好幾個你想嘗試卻還沒有資本的小型投資...... 錢的用處很多很多,但你得要先想要而且先留的住, 之後才有機會擁有更多。而且貨幣這個媒介, 有運用才能變成資本,不然絕對是流於存褶上的數字或你想要的東西(名車、華服、美包......)。如果覺得1000萬太豪洨, 可以先從300萬甚至100萬想起,這一樣是個很棒的發想起點。 不止一本書有問過讀者類似的問題,但數字通常未必一樣,但既然不止一本理財書有這個內容,可見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書上當然沒有答案,所以沒買這些書也OK,但這個是大哉問,仍值得我們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