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3|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雨中戲臺》春美歌劇團X金枝演社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時間:2022-2-26 14: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npac-weiwuying.org/api/images/39f050dadcab20e83706b7ceae711631/1000/jpeg)
(圖片來源:https://www.npac-weiwuying.org/api/images/ 39f050dadcab20e83706b7ceae711631/1000/jpeg)
最初因為舞臺分離的母子,關係只能透過舞臺修補。
回想《雨中戲臺》,總讓我聯想起動畫《千年女優》。《千年女優》裡,隨著女主角藤原千代子的尋尋覓覓,走過日本近代電影史,《雨中戲臺》中,隨著女主角月鳳跌宕的一生,經歷光復後外臺歌仔戲的起伏演變。《千年女優》片末,藤原千代子幡然醒悟:「我喜歡的是追逐著那個人的自己啊!」《雨中戲臺》中,月鳳人生最後幾年,志成寧願住在劇場裡,看著母親月鳳與兒子祖孫二人在劇場中互動,也無法和母親同住。最初因為舞臺分離的母子,關係只能透過舞臺修補。

月鳳,外臺歌仔戲的化身
月鳳自小被賣到戲班,養父母買了她,當然不是基於同情或善良,而是為了讓戲班多個幫手--無論是打雜的幫手或是演戲的幫手。正巧月鳳長得俊,聲線又好,將她培養成臺柱,戲班才有活路,全家才有飯吃。成為小有名氣的外臺歌仔小生,是親生父母與養父母的意思、不是月鳳的意思。
為了逃離不幸的婚姻,為了養活自己,月鳳只得繼續唱戲,除了唱戲,她也沒有其他本事。晚年,月鳳走入兒子的劇場,唯有在兒子導演的戲裡軋一角,月鳳才有理由常往兒子的劇場跑,修補和兒子的關係。自始自終,月鳳唱戲都是由不得她,唱戲是她唯一擁有的工具,從來就沒有其他選項。
月鳳逃離養父母的戲班,也逃離不幸的婚姻,北上唱戲養活自己。 (圖片來源:https://www.pts.org.tw/MATINEE_IN_THE_RAIN/images/g23-b.jpg)
月鳳雖不能代表所有歌仔戲演員,卻也忠實反應歌仔戲班的組成。在那個戰後物資有限的年代,戲班通常以家族為單位經營,當人手不夠,說好聽是收養窮人家的孩子,說明白就是出一筆錢買娃娃旦兼童養媳、娃娃生兼長工。時至今日,內外臺歌仔戲臺名角,大多是戲班子弟,耳濡目染,承繼家業,養子女或劇校出身成為臺柱,是少數中的少數。
月鳳主演主唱的戲,依序為:《薛丁山與樊梨花》(外臺戲)、《殺子報》(禁戲)、《雷峰塔》(廣播歌仔戲)、《飛賊黑鷹》(胡撇仔戲),反應了二戰結束後外臺歌仔戲起伏演變。戰後迎來和平與經濟發展,外臺歌仔戲成為庶民最重要的娛樂,若是廟祝相邀為酬神而演,多為教忠教孝情節,若是市集裡為了刺激買氣而唱,常為腥膻色重口味劇本。
國語運動限制方言戲劇、布袋戲及歌仔戲的表演空間,影響所及包含廣播、電影及電視劇。 (圖片來源: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cfg/copy_of__sDSC_204_5079.jpg)
1955~1962年廣播、電影、電視等新興娛樂興起,歌仔戲也靈巧地演化出廣播、電影及電視版本,其中電視歌仔戲隨電視機普及蓬勃發展,捧紅楊麗花、葉青、柳青、小明明、黃香蓮、唐美雲、李如麟、陳亞蘭等電視歌仔戲明星,雖經歷1980年代國語運動的打壓,使得重唸唱的古冊歌仔戲戲迷流失,電視歌仔戲式微,卻也讓重聲光特效的金光歌仔戲及吸納流行文化的胡撇仔戲找到新的可能。

志成,源自歌仔戲的反骨胡撇仔
不同於月鳳,志成唱歌總是發自內心、出於感懷。《杜蘭國中出太保》是志成在舞臺上第一首主題曲,中學時的志成騎著流氓父親給的名流150,打架鬧事,幾乎成為父親翻版。成年後,受不了母親仗著戲迷寵愛酗酒豪賭,唱出《吃酒與賭博》負氣離開母親獨立,又以《黑雲.命運》唱出內心深處對歌仔戲與母親的愛憎交織。
命運果真弄人,繞了一圈,中年志成以源自歌仔戲的胡撇仔戲為人生志業,此時唱出《雙叉路》感慨「母子做同途」,又以《好天落雨》感懷讓母親演自己導的胡撇仔戲,或許是母子倆最好的距離。
要不是月鳳將志成帶離故鄉,從小打架鬧事的志成絕不可能在中年後成為劇場人。 (圖片來源:https://www.npac-weiwuying.org/programs/618291aa4490a400078ea413)
志成不能選擇父親與母親,除此之外他一直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中學時,志成選擇反抗老師與學校體制,成年後,志成在流氓與上班族之間,在離鄉背景與待在家鄉之間,選擇離開家鄉成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中年後,在上班族與劇場人之間,志成再次做出選擇:以劇場、胡撇仔戲為此生職業。志成能夠做出一次又一次出人意表的訣擇,也是基於月鳳的不能選擇所帶來的經濟支持與精神壓力,一如胡撇仔戲源自歌仔戲。

志成是孫凱琳,志成是吳朋奉,志成不該是王榮裕
根據編劇紀蔚然的說法,將新編「胡撇仔戲」定名為《雨中戲臺》,借用了創作歌手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作詞:陳明瑜,作曲:陳明章)的意境。《下午的一齣戲》是這樣唱的:臺下沒一聲好/臺上全是雨。紀蔚然明明白白想透過《雨中戲臺》這齣胡撇仔戲劇本,談歌仔戲式微與觀眾流失。
只是,田野調查、搜集資料時,紀蔚然接觸了王榮裕及母親謝月霞的故事。顯然,王榮裕是位擅長說故事的人,《雨中戲臺》也脫胎換骨、蓮花化身,先是轉化謝月霞、王榮裕為月鳳、志成的故事,再拐個大彎以月鳳一生談及歌仔戲沿革--母子衝突羈絆為主軸,歌仔戲變革為附隨。紀蔚然甚至把《雨中戲臺》託付金枝演社,交由王榮裕導演呈現。
春美歌劇團當家小生郭春美飾演月鳳,金枝演社浪子男主角吳朋奉出演志成,是當初王榮裕設定導演角色與自己生命故事之間的距離。(圖片來源:https://useful-news.tw/uploads/images/5e606ca8c78f1_file.jpeg)
編、導、演自己的故事是最難的,或是捨不得而留下太多枝節,或是知道太多而缺少必要過場與細節,耽溺於情緒記憶,把握不好本人、演員、導演彼此間該有的定位與距離,角色混淆錯亂,影響作品呈現。對於編導演己身故事可能產生的風險,王榮裕是明白的,才會等到母親過世多年之後,在比較能釐清自己與母親與歌仔戲情緒的此時,提供故事作為紀蔚然編劇素材,邀請郭春美、孫凱琳及吳朋奉分別飾演月鳳、青年志成與中年志成。可惜吳朋奉於《雨中戲臺》首演前意外過世,王榮裕不得不粉墨登場扮演中年志成,王榮裕本人/導演/志成(角色)/志成(演員)四者間的定位與距離,再次陷入交錯混淆混亂的境地。
當舞臺中月鳳對志成大吼:「恁遮的無父無母無人愛的囝仔哪毋緊去死死咧?」王榮裕默默出現於臺側,娓娓道出自己是母親遭強暴後又被迫與加害人結婚生下的孩子,我分不清此時說話的是戲中角色志成或是編劇取材對象王榮裕,也分不清語句中的「阿母」是戲中角色月鳳或是導演王榮裕母親謝月霞。每一次王榮裕在舞臺上梗噎,我都難以分辨是劇情需要且演員入戲而梗噎,或是導演壓抑不住自身情緒、溢出演員及劇中角色之外而梗噎。
也因為吳朋奉是王榮裕的事業夥伴兼摯友,王榮裕導演的《雨中戲臺》,除了以全劇紀念謝月霞,又於開場及閉幕紀念吳朋奉。既有母子衝突對張,又有歌仔戲盛極轉衰,還額外增加這麼多思念,不會軸心不明、主題過多嗎?
或許再經過五年、十年,中間經歷其他導演搬演此戲,空間與時間的距離足夠讓王榮裕釐清與放下,到那時再次導演《雨中戲臺》,會有更清楚的主軸,不同於現在的想法與詮釋。
----------
編劇:紀蔚然 導演:王榮裕 製作人:游蕙芬 音樂設計:李哲藝 編腔設計:陳孟亮 舞台設計:黃郁涵 服裝設計:蔡毓芬 燈光設計:李琬玲 劇本協力:劉秀庭 舞蹈設計:李羿璇(青青) 身段指導:黃宇琳 武術指導:彭偉群 劇照攝影:陳少維 〔演出團隊〕 副導演:施冬麟 助理導演:楊書愷 領銜主演:郭春美、王榮裕、孫凱琳 共同演出:施冬麟、簡嘉誼、李允中、高銘謙、曾鏵萱、廖月群、周宥緗、夏悅蓉、林純惠、王品果、何思佑、傅威瀚、洪亘、陳昶甫 代排演員:林健平 排演助理:虞淮 〔現場樂團〕 指揮:李哲藝 主胡:陳孟亮 三弦、月琴:楊銘峰 笛、簫:邵千鳳 司鼓:莊步超 鐃鈸:李怡安 大、小鑼:翁家祥 揚琴:陳淯歆 爵士鼓:楊聖斌 第一小提琴:蘇凌彥 第二小提琴:王康恬 中提琴:王敏玲 大提琴:李建樺 低音提琴:莊嘉維 二胡:曾維庸 豎笛:黃荻 鋼琴:康和祥 打擊:廖文森 豎琴:李哲藝 〔技術團隊〕 舞臺監督:侯文碩 舞臺技術指導:鄭資翰 燈光技術指導/燈光編程:關勝竹 音響技術指導:吳慶垣、林庭凱 飛人技術指導:陳世倬 舞臺技術執行:丁彥銘、何欣芸、吳佳雯、李奕均、林立逵、徐鴻誠、張忠翰、陳建佑、陳慶洋、黃柏森、謝鎮毅 燈光技術執行:吳宗華、李育昇、汪永儒、陳昱岑 音響技術執行:邱添財、劉雲章 飛人技術執行:薪生劇團 字幕製作執行:楊書愷 〔造型團隊〕 服裝設計助理:王翊名、賴冠穎 梳化:魏妙芳、賴麗卉、謝夢遷 服裝管理:李明秋、林珮君、徐佳禎、陳文蕙 〔製作/行政團隊〕 舞臺設計助理:張皓媛 舞臺布景、大道具製作:優旺特藝術有限公司 音響工程:威震燈光音響有限公司 燈光工程:有夠亮有限公司 主視覺/節目手冊設計:林奕亨@六杉設計 吳朋奉影片製作:于永傑 英文翻譯:許凱傑 1970年代電影海報授權: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春美歌劇團 行政總監:鄭秋美 業務總監:余錦琴 創意企宣:王俊傑 行政經理:黃雅嫻 金枝演社 行政總監:游蕙芬 行銷票務:洪筱欣 執行製作/活動企劃:王瑋儒 藝術總監助理/宣傳推廣:楊書愷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