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風聲、鳥聲、聆聽來自內心的聲音吧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現今的世界,要找到沒有人工聲響的寧靜之地,是多麼的困難。比如住在山裏面,若是關起門窗把大自然的天籟稍加隔絕之後,發現老舊冰箱馬達不時就起動的聲音吵得要命,後來換了一台綠色標章超節能的新冰箱之後,總算好一點,這時候日光燈的起動器細微的聲音卻又嗡嗡地干擾著耳朵,最後也只好換成LED燈的照明。
住在山裡面有二大好處,第一是空氣新鮮無汙染,這對飽受pm2.5威脅的都市人來說,是再貴的豪宅也無法取代的優點,第二個好處是安靜,可以聆聽天籟。
以前住在城市裡,習慣性的一回家就打開音響或電視,也不是為了聽什麼音樂或節目,就只是用這些聲音隔絕屋外喧囂的車聲與噪音。
直到搬到山裡,才重新開始聆聽寂靜。
這也才發現,在現今的世界,要找到沒有人工聲響的寧靜之地,是多麼的困難。比如住在山裏面,若是關起門窗把大自然的天籟稍加隔絕之後,發現老舊冰箱馬達不時就起動的聲音吵得要命,後來換了一台綠色標章超節能的新冰箱之後,總算好一點,這時候日光燈的起動器細微的聲音卻又嗡嗡地干擾著耳朵,最後也只好換成LED燈的照明。
想起前兩年有位美國的錄音師曾經寫過的一本書「一平方英吋的寂靜」,他踏遍全世界,想尋找到可以完全收不到人為聲音的地方,結果發現非常困難,因為即便遠離人煙的蠻荒曠野,還是不時會有飛機聲,遠處輪船、火車或者各式各樣交通工具所傳來的低頻震動聲。後來他總算在遠離飛機航道的國家公園森林深處,置放一顆小石頭,將這小小的場域,圈護出一平方英吋的寂靜。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要追求寧靜?我們不是希望透過各種感官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嗎?
當然,我們藉由眼睛耳朵來探索世界,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的生活中物質太豐富、聲光娛樂太剌激,都讓我們無法安靜下來,世界雖大,卻無處能夠單獨安靜地面對自我,反而形成與這個世界的疏離。
科技使人疏離人、疏離自然、疏離了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午夜夢迴時會問自己:「電視、行動電話、電動遊戲到底是增加了還是折損了人類經驗的品質?」當我們有了更多的東西,不但沒有豐富自己,反而更加貧窮,這種貧窮是注意力的喪失,是真實生命的消逝。
這些年來,有許多朋友每天會找時間「靜坐」,因為從寧靜中所湧現的平和與覺知,可以使我們的生命恢復完整,也可以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安頓。
很多人用喧鬧的聲音來逃避寂靜,我想或許是不願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吧?
找一天獨自一人到山裡頭,聽聽風聲、鳥聲、聆聽來自內心的聲音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與旅居英國的朋友利用返台省親的機會碰面,知道他想在退休後回台灣創立時間銀行的社會企業。他想推動的模式與瑞士及台灣正在做的不同,不以長照老人為標的,而是擴及所有年齡層的交換服務,跟英國比較像。
    (一)做自己的執行長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必須有效地做自己的執行長。你可以自己選擇,知道什麼時候該改變路線。要把事情做好,你必須培養對自己的深刻了解,包括(一)你如何學習?(二)你做事的方法為何?(三)你如何與他人共事?(四)你的價值觀為何?(五)你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出最大的貢獻?」
    前一陣子有個學校親職講座的邀請,指定的題目是有關孩子網路使用的問題,我找了一下之前的演講檔案,發現最近一次講這個主題是四年前,看了看內容,發現內容有一大半已經不切合這幾年的時代變化,要重新添加新資料。
    曾經擔任法國總統多年的密特朗,在他過世前一刻,問守候在他床邊的老朋友皮耶神父:「神真的存在嗎?」 皮耶神父笑著回答:「傻孩子,你怎麼會問這麼愚蠢的問題?你想想過去你曾經把你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了一個窮人,轉身之後的心情吧。就算做了如此愚笨的事,但是你的心情還是很愉快,這就是神存在的證據。」
    行走,可以是散步、漫遊、晃蕩的休閒,也可以是實用性的從一個方到另一個地方求生存的拓荒;當然,行走更可以從養生健身到心靈禪修的一種方式,同時,自古以來一直有沿街托缽,甚至用幾跪幾叩的苦行化身為暮鼓晨鐘來敲醒世人。甚至,在現代,流浪已是打開眼界讓生命寛廣與更有韌性的必要養分了!
    今年學測國寫(作文)題目是「當我打開課本」,我想,用意或許是要學生思考讀書的意義吧? 不過題目所標明的「課本」,似乎又跟廣義的讀書很不一樣。在我學生時代,台灣曾經有漫長的時光,學生上課用的都是由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教科書,全國都用同樣的版本,而大考出題基本上都是以教科書為根據來考。 為什麼要讀書?
    最近與旅居英國的朋友利用返台省親的機會碰面,知道他想在退休後回台灣創立時間銀行的社會企業。他想推動的模式與瑞士及台灣正在做的不同,不以長照老人為標的,而是擴及所有年齡層的交換服務,跟英國比較像。
    (一)做自己的執行長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必須有效地做自己的執行長。你可以自己選擇,知道什麼時候該改變路線。要把事情做好,你必須培養對自己的深刻了解,包括(一)你如何學習?(二)你做事的方法為何?(三)你如何與他人共事?(四)你的價值觀為何?(五)你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出最大的貢獻?」
    前一陣子有個學校親職講座的邀請,指定的題目是有關孩子網路使用的問題,我找了一下之前的演講檔案,發現最近一次講這個主題是四年前,看了看內容,發現內容有一大半已經不切合這幾年的時代變化,要重新添加新資料。
    曾經擔任法國總統多年的密特朗,在他過世前一刻,問守候在他床邊的老朋友皮耶神父:「神真的存在嗎?」 皮耶神父笑著回答:「傻孩子,你怎麼會問這麼愚蠢的問題?你想想過去你曾經把你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了一個窮人,轉身之後的心情吧。就算做了如此愚笨的事,但是你的心情還是很愉快,這就是神存在的證據。」
    行走,可以是散步、漫遊、晃蕩的休閒,也可以是實用性的從一個方到另一個地方求生存的拓荒;當然,行走更可以從養生健身到心靈禪修的一種方式,同時,自古以來一直有沿街托缽,甚至用幾跪幾叩的苦行化身為暮鼓晨鐘來敲醒世人。甚至,在現代,流浪已是打開眼界讓生命寛廣與更有韌性的必要養分了!
    今年學測國寫(作文)題目是「當我打開課本」,我想,用意或許是要學生思考讀書的意義吧? 不過題目所標明的「課本」,似乎又跟廣義的讀書很不一樣。在我學生時代,台灣曾經有漫長的時光,學生上課用的都是由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教科書,全國都用同樣的版本,而大考出題基本上都是以教科書為根據來考。 為什麼要讀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不僅僅是關於噪音、關於那些我們沒有需要也沒有想要的資訊,也關於那些對我們有益(無論是讓我們得到娛樂還是其他收穫)的內容。我們需要拿下耳機、需要停止聽音樂、聽Podcast、停止播放影片。去把空間重新留下來,讓我們的「聲音類的思想」再一次地有地方可去。
    Thumbnail
    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能撫平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耐煩,也能使心情放鬆。無論是上山下海,曬太陽還是享受綠蔭的芬多精,都能讓內心平靜。 走在山林的步道,沿途聽到各種蟬鳴鳥叫,因為頻率一致,反而不會覺得是一種噪音,反倒像是森林音樂會,沉澱在城市的煩雜,專心腳下的每一步,忘卻世俗煩人的瑣事。
    Thumbnail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喜歡去森林裡,聽見不是人的聲音,那究竟是什麼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在清晨享受孤獨時光的美好。從放空耳朵到享受大自然的擁抱,作者分享了獨處時帶給他的內在安靜和力量。鼓勵讀者們刻意追尋這種孤獨的安靜力,並在其中重新認識自己。
    Thumbnail
    聽說美國有間實驗室,曾設計一個無聲房間: 一般人如果在裡面待超過45分鐘,會開始失去理智。 那是絕對的安靜。 而獨旅某個程度上,也是安靜的出走。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給你的不是配樂,但還是和聲音有關,你有沒有體驗過完全無聲的感覺?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就有一間實驗室,被認證是世界上最小聲的房間,而且據說進去的人沒辦法待超過45分鐘哦! 聲音的單位是用「分貝(Decibel)」計算,通常20-40分貝是圖書館悄聲說話的音量、40-60分貝是...
    Thumbnail
    低頻噪音非常恐怖。一是因低頻噪音通常是持續性的,24小時不停,白天晚上都存在,一年響365天。二是因低頻噪音傳遞的距離很遠,有時可以傳幾公里。三是低頻噪音穿透力極強,牆壁、氣密窗都擋不住。有些低頻噪音在室外聽不到,在密閉空間,如室內、汽車,才聽的到,可能是低頻噪音引起共鳴。
    Thumbnail
    窗外的鳥鳴聲不絕於耳 ......靜靜地聽著 與敲擊著的鍵盤聲合奏成單音組和絃 呼吸與鳥鳴其實都在 因太理所當然而忽視了現在 鳥鳴聲突然聽不到而尋伺著 當再出現鳥鳴聲又靜靜地聽著 呼吸也不見了 鳥鳴聲現近於窗台外對語 回顧 似有覺察的一絲明朗釋懷 也有沉沉的一點不解默然 當下
    Thumbnail
    「長時間住在山上是什麼樣的感覺?」朋友問。我也說不上來,但似乎又不能以一言難盡隨意帶過,大概是個人修行般的斷捨離狀態吧…
    Thumbnail
    #67 安靜的當下, 我聽得見風聲、鳥語蟲鳴,還有我自己的腳步聲,甚至是心跳聲。
      不僅僅是關於噪音、關於那些我們沒有需要也沒有想要的資訊,也關於那些對我們有益(無論是讓我們得到娛樂還是其他收穫)的內容。我們需要拿下耳機、需要停止聽音樂、聽Podcast、停止播放影片。去把空間重新留下來,讓我們的「聲音類的思想」再一次地有地方可去。
    Thumbnail
    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能撫平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耐煩,也能使心情放鬆。無論是上山下海,曬太陽還是享受綠蔭的芬多精,都能讓內心平靜。 走在山林的步道,沿途聽到各種蟬鳴鳥叫,因為頻率一致,反而不會覺得是一種噪音,反倒像是森林音樂會,沉澱在城市的煩雜,專心腳下的每一步,忘卻世俗煩人的瑣事。
    Thumbnail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喜歡去森林裡,聽見不是人的聲音,那究竟是什麼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在清晨享受孤獨時光的美好。從放空耳朵到享受大自然的擁抱,作者分享了獨處時帶給他的內在安靜和力量。鼓勵讀者們刻意追尋這種孤獨的安靜力,並在其中重新認識自己。
    Thumbnail
    聽說美國有間實驗室,曾設計一個無聲房間: 一般人如果在裡面待超過45分鐘,會開始失去理智。 那是絕對的安靜。 而獨旅某個程度上,也是安靜的出走。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給你的不是配樂,但還是和聲音有關,你有沒有體驗過完全無聲的感覺?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就有一間實驗室,被認證是世界上最小聲的房間,而且據說進去的人沒辦法待超過45分鐘哦! 聲音的單位是用「分貝(Decibel)」計算,通常20-40分貝是圖書館悄聲說話的音量、40-60分貝是...
    Thumbnail
    低頻噪音非常恐怖。一是因低頻噪音通常是持續性的,24小時不停,白天晚上都存在,一年響365天。二是因低頻噪音傳遞的距離很遠,有時可以傳幾公里。三是低頻噪音穿透力極強,牆壁、氣密窗都擋不住。有些低頻噪音在室外聽不到,在密閉空間,如室內、汽車,才聽的到,可能是低頻噪音引起共鳴。
    Thumbnail
    窗外的鳥鳴聲不絕於耳 ......靜靜地聽著 與敲擊著的鍵盤聲合奏成單音組和絃 呼吸與鳥鳴其實都在 因太理所當然而忽視了現在 鳥鳴聲突然聽不到而尋伺著 當再出現鳥鳴聲又靜靜地聽著 呼吸也不見了 鳥鳴聲現近於窗台外對語 回顧 似有覺察的一絲明朗釋懷 也有沉沉的一點不解默然 當下
    Thumbnail
    「長時間住在山上是什麼樣的感覺?」朋友問。我也說不上來,但似乎又不能以一言難盡隨意帶過,大概是個人修行般的斷捨離狀態吧…
    Thumbnail
    #67 安靜的當下, 我聽得見風聲、鳥語蟲鳴,還有我自己的腳步聲,甚至是心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