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那個年代,我們也追劇的!

圖:洛津國小
圖:洛津國小
絮叨一下:
記憶雖被塵封,因緣回頭挖掘,彌足珍貴!走過的歲月,留下的足跡,樣樣精彩。
圖:粉墨登場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戲劇以人生為藍圖,人生以戲劇為慰藉,亙古不變。就算是皇權時代,也沒脫離這樣的窠臼,王族貴冑的宅第戲台,後花園人生;民間的野台戲展演,在在體現草根生活。時至50年代,我們也追劇的!
圖/Pixabay
廣播劇
民國51年台灣才有了第一家電視台─台視,但擁有電視機的家戶並不多見。所以我們的視聽娛樂,大部分來自收音機,沒什麼消遣的鳥日子裡,連收音機裡賣藥的廣告都令人著迷。天天準時追著開頻道的,就是「吳樂天廣播劇」,還有「張宗榮俱樂部」,最常聽的故事是義賊廖添丁與他的搭檔紅龜,二人行俠仗義的事蹟,被播音員說得活靈活現的,好不精彩!特別是張宗榮後來也當起電視演員,錢來也的角色令5、6年級生印象深刻!
民國61年,省主席謝東閔先生推動「客廳即工廠」政策,家庭代工的興盛,逐步打破台灣的經濟結構。做著無聊又制式的代工同時,能解乏的不是聚在一起邊做邊聊天的三姑六婆,而是「收音機」,那個能發出廣播員迷人嗓音、撼動購買慾的賣藥員,還有每到最精采處,就吊人胃口卡住的廣播劇!
圖/Pixabay
歌仔戲
大約在民國59年,楊麗花歌仔戲從野台戲團,躍上台灣電視台演出,但當時電視機並未普及。民國61年,我家有了全村第一部電視機,中午12點多,許多鄰居會爭相來看,這隻能把人裝在肚子裡演戲的機器怪物,歌仔戲上演時間未到,我們家的客廳已經擠滿了自備矮凳,端著飯碗,等著看節目的人,就算擠不進來,站在窗外聽也可以。而我們小孩寧可不帶便當,死命騎著腳踏車奔回家吃午餐,目的就是要趕上12點半的歌仔戲,結束半個鐘頭的劇情,我們只能依依不捨地,再次死命騎著腳踏車,奔回學校午休。
歌仔戲的戲碼離不開忠孝節義故事,雷同的劇情卻也讓人百看不厭:包括審烏盆的包拯、北宋第一戰神狄青、征東的薛仁貴、征西的薛丁山、移山倒海的樊梨花、身騎白馬走三關的薛平貴、苦守寒窯的王寶釧、三請樊梨花的程咬金……這些人物的事蹟與人格特質是否浮現腦海了呢?
圖/Pixabay霹靂布袋戲
布袋戲
黃俊雄大師是將布袋戲,帶進電視螢幕的先驅,其最為後世傳頌的二部作品,應該是雲州大儒俠六合三俠傳,最熱門的人物有史艷文與劉萱姑、劉三、怪老子、哈麥二齒、苦海女神龍、廣東花、恨世生、藏鏡人、秘雕等等,不能不說黃俊雄先生也是頗懂行銷手法的,每個主要角色出場,都有專屬歌曲,每個甘草人物也都有自己的口頭禪或獨特的說話方式,如此天天洗腦,周邊商品就開始大賣了。
*第五篇要來說說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