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完張哲瀚的飯圈故事後,張哲瀚的Instagram帳號轉為公開,並且張貼了新的照片和貼文。因為飯圈的紛紛擾擾,有人認為這個帳號現在並非他本人經營,也有人認為這個帳號的動靜是在為他舉步維艱的復出之路做鋪墊。無論如何,對於喜愛張哲瀚的人來說,能看到與他有關的訊息都是高興的。
跳脫飯圈視角,口碑不錯的《芸汐傳》在台灣八大電視台重播,被視為續集作品的《如意芳霏》也將在2022年4月6日八大電視台播出。在山河令之後對張哲瀚留下印象的一般觀眾們,或許會跟著去看這部舊劇。
這正是張哲瀚的故事讓人傷心之處,本應挾山河令之勢大紅大紫,甚至名揚海外,現在一切卻變得尷尬無比。
我不知道該慶幸中共將他「扼殺在搖籃裡」,還是該惋嘆「中國文化美好一面被新文革消滅」,張哲瀚身上沈積了中國的各種問題,這篇文章將嘗試描述這些扭曲。
十年硬漢無人知
用比較粗暴的講法來討論,在中國演藝界要走演員之路「成功」,大致上有三條路:
- 黨國之路:依循毛時代以來的宣傳傳統,拍攝黨國電影,獲得掌權者青睞
- 實力派演員之路:接受市場考驗,藉由一部部作品的好表現,成為實力派演員
- 流量明星之路:2015年以後逐漸出現的路線,憑藉明星自身的話題度和網路流量,發展橫跨歌唱、模特、演員等全方位工作,通常擁有好看的外表,然而流量明星一般各方面實力不足,也很難累積實力
儘管張哲瀚直到去年才因出演《山河令》走紅成為現象級明星(新晉頂流),不過其實他2009年就出道了。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他算是中國演藝圈傳統名門(北影、中戲、上戲)出身,不過他不是畢業於藝人主流的表演系,而是音樂劇專業。這樣的學歷影響了他如何被演藝圈的前輩看待,究竟該被定位為「憑藉網路流量的娘娘腔小生」還是「憑藉實力演戲發展」的實力派明星。
張哲瀚出道的時候正巧遇上中國本土偶像劇開始風行的時刻,依循改革開放之後的傳統,演藝界名門的學生在上學的同時多少會接一些業界的工作,如果運氣好走紅就順勢往演藝圈發展,運氣不好就轉往幕後或其他類型的工作。張哲瀚參演了許多電視劇,大部分都是配角。2013年,張哲瀚大學畢業後加入知名編劇(非正面形容詞)于正主持的歡娛影視,于正給張哲瀚的路線是「打星」,因為他運動神經好,演了不少帶武打的古裝片。2015年,憑藉優異的表現,在競技類真人秀《中韓夢之隊》中有亮眼的表現。2018年,張哲瀚與女演員鞠婧禕共同主演的電視劇《芸汐傳》,憑藉此劇的爆紅,鞠婧禕站穩一線或準一線女演員的位置,張哲瀚則是作為陪襯的男主角上升到二線或三線的位置。然而也在這一年,張哲瀚因為打籃球腿傷,又因拍戲導致傷勢惡化,動了膝蓋手術,切除百分之八十的膝蓋半月板,從此再也無法打籃球。多少因為這件事,張哲瀚決定和于正解約,2019年算是他的事業低谷期。2019年十月,在選秀節目《演員請就位》第一季中,被觀眾評選為「最受觀眾認可演員」,並藉此機緣加入了該節目評審之一的趙薇旗下。
從2009到2019的十年間,儘管參演了大大小小的作品,但在山河令之前,張哲瀚始終沒有真正火爆起來。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他認為自己是演員,既然是演員,就該努力打磨演技,用作品說話,爭取最好的表現。
然而中國演藝圈的環境並沒有那麼簡單。
流量、黑公關、輿論戰
2014年以後,由於傳播方式的改變,手機取代了電視,成為人們主要「追劇」的管道。影音平台業者逐漸取代了傳統電視台的位置,明星也逐漸改變了與粉絲們保持距離的營業模式,開始在社交平台上「營業」。中國從日韓演藝圈引進了選秀明星的打造方式,也引進了「飯圈文化」,並在短短幾年內改變成更具有攻擊性的中國版本。
以2014年為界,因為這正是吳亦凡自韓團EXO退隊回國發展的一年。初代「四大頂流」——吳亦凡、鹿晗、李易峰、楊洋成為娛樂圈粉絲們關注的焦點,之後還有TFBOYS、選秀出身的蔡徐坤、耽改走紅的演員王一博、肖戰等人,陸續走上爭奪流量之路。
我的前一篇文章中提到,飯圈粉絲們通常都認為自己的偶像最棒,視其他同類明星為競爭者。而在選秀類節目興起後,「養成」的概念被引進飯圈,粉絲們不再只是等著看劇、聽歌、看節目,等偶像或經紀公司在社群媒體上「營業」,他們可以主動組織應援活動,購買代言商品,用類似於選秀節目「打投」(打榜投票)的概念支持自己的偶像。微博的演藝相關榜單都是他們「日常任務」的執行地,每天要發幾條貼文、點名、投票、控評(在偶像貼文下控制第一頁的評論畫面),久而久之自然產生A明星的飯圈和B明星飯圈之間的摩擦。不同飯圈之間的吵架通常就是網路上的隔空互罵,起因通常是一些小事,吵著吵著就結下樑子,開始「上升正主」(認為對方粉絲的行為與明星本人有關),繼而開始討厭對方明星。有些明星之間的互動也會引發粉絲之間的吵架,把這些事情當真之後,這些粉絲看到別的明星的新作品、新聞,就會因為自己不好的印象傳遞不好的負面看法。負面情緒逐漸累積,成為一種負能量的循環,這是飯圈粉絲之惡。
「流量」既是一個確實發生的現象,也可能依靠公關團隊和有組織的粉絲行為進行運作。中國公關團隊的工作不只是寫新聞稿、辦活動塑造形象,還包含了「培養網軍」和進行「網路攻擊」。公關公司的行動包含正面公關和負面公關,發表大量誇讚文、誇讚影片、誇讚新聞屬於正面公關,負面攻擊自己的對手則屬於負面公關。知名編劇于正(非正面形容詞)曾經在自己的微博上剖析娛樂圈的黑公關手法(如圖)。
于正提到的黑公關手法還是屬於在作品競爭層次上的,算是「光明正大的黑」。脫離作品之外,各項可以引發「取消效應」的材料,都有可能被黑公關拿來使用。諸如隱婚生子、拋棄父母、渣男渣女、玩弄粉絲(物理)、鋪張浪費、逃稅漏稅、吸毒犯法、行為粗俗⋯⋯都是黑公關操作的常規題材。
明星對付黑公關的正規方式並不多,發澄清公關稿、告造謠訊息的源頭是比較正式的手法,但澄清不一定有效,法律告訴判決輕且過程漫長。
對付黑材料更有效、更常使用的是「以彼之矛還施彼身」的方式,發動公關公司或聯絡具有聲望的大粉絲,進行網路輿論戰。知名的演藝人員大多有「反黑站」,用來維護明星的形象、反對黑粉、澄清惡意侮辱偶像的內容。對於走流量路線的明星來說,妥善運作公關、妥善運用粉絲的力量是必須的。
在非粉絲的人眼中,飯圈粉絲就是一群狂熱的邪教徒或者瘋子。整天不知道在做什麼,忙著澄清一般人眼中無所謂的「黑料」,卻沒想過那些料可能是自己哥哥身上本來就有的缺點。
明星們的輿論操作可以鞏固既有的聲勢與形象,也可以打擊自己的對手。喜愛明星的普通粉絲們在追星過程中,因為一波又一波的網路輿論攻擊,很快地認識到自己不能「佛系追星」,必須要進化成合格的飯圈粉絲,主動為「正主」清理輿論戰場,免得「全世界都要害我哥哥」。
這些飯圈現象其實在日韓飯圈也可以見到,然而中國飯圈文化並不只表現在演藝明星身上。近幾年可以明顯感受到飯圈文化逐漸外溢,任何在網路上發表作品的創作者,多少擁有會為自己打輿論戰的飯圈粉絲。究其原因,其實跟中國的網路言論管控有關。
中國的網路控管:牆上的果凍到主動出擊的史萊姆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來就有宣傳及言論管控的傳統,與台灣人比較熟悉的白色恐怖不同,共產黨的言論管控並不是「除了規定之外都可以說」,而是「要在意識形態層面不斷統整」。
網路出現後,原本西方的民主國家認為這片自由的虛擬空間可以為中國帶來自由民主,然而中國卻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將果凍釘在牆上」。防火長城與特定的禁用詞彙只是第一步,隨著演算法和社群媒體的發明,傳統的運動式治理和動員群眾的方式,更加合適於現在的網路環境。
如同文革期間發生過的大大小小批鬥事件,發動鬥爭的主體隱身於群眾之中,攻擊自己想針對的目標。在發動群眾的過程中,可能因為連帶效應影響到許多更「無辜」的人。當毛澤東發動文革,以「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為名批鬥劉少奇時,跟著劉少奇一起遭殃的是大大小小城鎮鄉村中被不同攻擊者視為「走資派」的人。
問題是「被打倒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不像法治國家有一定的定罪、審判過程,被打倒之後會落到什麼境地,完全要看「被誰整」及「背後靠山是誰」。被毛澤東打倒的劉少奇,經歷過一串折磨,失去醫療照顧,最後狼狽地死在河南開封;然而同樣被打倒的鄧小平,卻在毛澤東刻意「保」他之下,再次復出。
拉回現在的情境,被政治運動「打倒」的人,一樣會被剝奪各種權利。
在牆外的語境,這些政治運動的批鬥行為,被歸結為「辱華」。外國人以為自己因為不恰當的言論或不了解中國民情,有意或無意的侮辱中國人或中華民族;然而「辱華」真正的含義其實就是「對中共的核心意識形態造成威脅」,因此必須要進行整肅。
用這個框架,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的理解,為什麼外國人會「辱華」,中國人也一樣會「辱華」。中國境內的「辱華」者,其實就是被認為與中共持不同政見(意見)者。
對境外的辱華者而言,「辱華」之後的事情比較簡單,至多就是不能再去中國發展。然而對肉體在中國的人而言,事情就比較複雜了,每個案例會因為「辱」的程度深淺,而被剝奪程度不同的權利。(剝奪權利沒有一致的標準)
對於控管網路輿論的新媒體公司而言,他們在「打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並不只是隔絕用的「牆」,而是侵害個人權利的史萊姆。透過演算法、對特定立場禁言、封禁特定帳號,帶動特定立場言論的出現(以飯圈用詞來說就是「禁紅不禁黑」,禁止誇人,允許罵人),形成檯面上對某人的「蓋棺論定」,達到統一立場的效果。
發展比較早的微博以封禁特定詞彙、刪帖、封號為主要的言論管控手段,這些管控手段主要是為政治服務,亦可用於社會問題的治理(例如社會問題引發的抗議行動)。而以Bilibili為代表的「新媒體」,近幾年發展出更先進的網路控管技術,除了封禁本人的帳號之外,AI人臉辨識更徹底的封禁該人物的露面(無論是誰上傳的)。演算法推薦除了方便找到相關影片之外,也方便找出相關的支持者,予以禁言、刪號處置。抖音、豆瓣、知乎、小紅書、綠洲等都有相對應的言論管控措施,技術好壞不一,管控尺度也不一。
多方夾殺下,被「辱華」的張哲瀚
現在我們可以來回頭看張哲瀚了。
作為「文革2.0」時代中的經典個案,他的演藝事業發展路線並不是走流量路線,卻半意外的成為現象級流量小生。剛成為「新晉頂流」,馬上就要面對險象環生的中國飯圈生態,被迫面對數不盡的黑公關和網路攻擊。他的周圍是還沒有準備好抵禦大量攻擊的工作團隊和粉絲群體(工作人員和粉絲要負責資訊戰,這真的很可笑),在一波波網路輿論的資訊戰中戰敗。2021年8月13日,他被黑粉翻出靖國神社外櫻花道的觀光照,被扣上「參觀即參拜」的帽子,張哲瀚工作室為此發表道歉聲明,卻使問題越演越烈。
這個時間點,正是中共官方處理日本終戰紀念日的輿論操控時間。依照日本習俗,在8月15日這天,內閣官員要按慣例參拜靖國神社紀念二戰時陣亡的將士。這件事十幾年年來一直引發中、韓等國對日本二戰罪行及歷史轉型正義的批評。在中、韓等國看來,靖國神社中供奉的幾位將士是戰犯,不應有任何人紀念他們。(台灣人目前的主流風向是參不參拜都無感,中國人因此覺得台灣人數典忘祖)
在「中國崛起」的戰狼時代,不可能從輕發落這個剛爆發輿論現象的典型案例,因此張哲瀚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成了官方認證的「辱華藝人」。(後續為張哲瀚平反的基礎點,亦在於改變「官方」的論述內容)
拉拉雜雜的越寫越長,簡單總結一下:
- 張哲瀚是中國飯圈惡鬥的犧牲品之一
- 張哲瀚是中共官方意識形態激進化的犧牲品之一
- 張哲瀚被全網封禁是必然的,然而各網站會因為技術和意識形態管制的標準不一,而有不同的鬆緊度
在去年八月的海外政論節目中,他只被視為「文革2.0的犧牲品」是不夠精確的。然而在中國飯圈的語境中,他被視為「百家(資本)下場之後的犧牲品」也是不精確的。
我們還沒有討論完的話題是,張哲瀚有可能洗刷清白嗎?如何做到?他有可能東山再起嗎?他有可能去海外發展嗎?
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幫助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釐清思緒,也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