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揭穿物質的虛相,看見心靈的實相—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塩田千春的作品橫跨行為藝術、裝置藝術、雕塑、錄像、攝影、素描、舞台設計等形式,而毛線,是她最常使用的創作素材。她認為「這個線材經常會糾結在一起,它可能有些地方會緊繃、有時會斷裂,這就和人跟人之間的人際關係非常像」。線是塩田千春創作的語彙,象徵她個人與外在世界的意義連結。
《去向何方?》
《去向何方?》
這回在北美館揭開展覽序幕的《去向何方?》是一件大型裝置藝術,由一艘艘懸吊半空中、以白色毛線細密纏繞並佐鋼絲作為船骨的船列所組成。每一艘船都沒有底部,以懸空的姿態從低處航向高處,像是飛翔又似漂浮。藉展廳窗外透進的光線照射,每一條懸空垂掛的繩索都在顫抖,我感覺那顫抖的繩索是神經、是思緒、是情感,是藝術家與生活碰撞摩擦的震盪和觸動,也是每一個在現實裡受苦不安的纖細的靈魂。
依創作者的現身說法,《去向何方?》可以意味我們身處現代社會,日日接收大量資訊,然過多的資訊,卻讓你不知要前往何處。
藝術沒有正確答案。懷抱不同背景,以相異視角來欣賞藝術作品的觀眾,會被作品喚醒的都是他們自身的生命經驗,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雖不盡相同,但在故事深處人類共同具有的情感、處境卻是四海一家,殊相中永恆有共相的意義。
五月來台布展時塩田千春說:「我的作品想傳達人心裡的糾葛,一些我們無法表達的情緒,把這些內心的東西形象化,就是我的作品。」製作這個展覽的期間,塩田正經歷癌症治療,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以死相伴」的過程。她不斷思考「當人的靈魂離開之後,靈魂又會在哪裡?」的問題,於是最後將展覽主題訂為「顫動的靈魂」。
《成為畫》
決定不再畫油畫之後,1994年完成的行為藝術《成為畫》,是塩田確立藝術創作形式的里程碑,從此自二維走向三度空間,是跨度極大的標誌性作品。塩田用畫布裹住身體並淋上紅色瓷漆,使自己成為畫布的一部分,營造了畫的有機感。她說事後甚至要剪掉部分的頭髮,才能清理留在她身上難以洗滌的顏料。作品中全身像是被血洗過的塩田,布料、頭髮、皮膚上濃稠的化不開的紅色汁液,是一次視覺極震撼,令人感受強烈的演出。如果作品中「成為畫」的她有一個核心訴求的話,彷彿藝術家要表達的正是,我就是我自己的作品這樣的信念。
作品《在手中》,這個手其實是以女兒的手翻模做成的元素,手中握住的紅線隱約吐露出像是束縛,是綑綁,是羈絆的意涵,又像是血管流出來的血液,將兩個人 (母女?或可以是任何關係) 的手緊密牽絆、維繫,呈現矛盾的張力。每一根綑綁的絲線,又像創作者密密將自己織就綑束,不透縫隙的;那個密密密密將自己纏縛的狀態,像是不給自己留餘地的逼視,強迫自己去凝視無論如何都難以面對的生存困境。
《時空的反射》
至於《時空的反射》是我個人很著迷的作品。衣服是人的第二層皮膚,洋裝對塩田來說是一個生命的符號,是人的一個象徵,也是身體與生命的延伸。以鏡像反映出的兩件洋裝,實際展場上也確實存在兩件洋裝,中間作為介質的那面鏡子,將引發觀眾的困惑,進一步思考,眼目所見,究竟是鏡射效果?抑或是貨真價實的洋裝?當我們對鏡時,鏡中投射的是外貌儀表,而我們還可能在照鏡時看進自己的內心,照見真實的自我嗎?那些日常的觀察,我們看見的究竟是實像,或僅只是空幻的虛像呢?作品觸探虛實之間的意義,是藝術展演,也是一場哲理的思辨。
《外在化的身體》是以牛皮製成軟性的雕塑,自天花板垂掛,象徵塩田千春在癌症治療中彷彿被剝去一層的皮膚,與地面陳置的手腳殘軀(翻模自她的身體局部)分離,可以想像藝術家呈顯的是自己對癌病手術化療的體驗與感悟。接受冰冷機械、化學藥物醫療的同時,感受身體的分崩離析,那些肢解的軀體,是罹癌醫治求活過程中對「存在與不在」最深切的叩問,是塩田的自剖,也是告白。
《不確定的旅程》
而《不確定的旅程》以大量纏繞織就的紅色絲線映照形成紅色光暈,在獨立空闊的展區,製造出魅影迷離的氛圍,觀眾置身其中停停走走顧盼張望,自己也恍如展場上一艘艘航向未知的大小船隻,對謎樣的前方充滿憧憬與不安。
紅色如果是流動的血,是奔放縱情,是藝術家面對生命最熱切激昂的心意,那走進這件大型裝置作品中的觀眾,其實就走進塩田千春赤誠的內心,走進了她的藝術生命。《不確定的旅程》中,每一艘船都承載著未知,不知將航向何方,充滿惶惶不安的恐慌,但同時也懷抱對美好境地的期待追求;就像每一個迎向未來既滿懷恐懼又抱持希望的人類,縱使茫然猶疑,卻依舊持續朝前方邁進的勇氣。
塩田千春自陳自己是不辦展覽就活不下去的人,所有創作的原動力都來自對自我生存、對藝術創造的內在焦慮。創作就是藝術家醒著作夢的歷程,在「顫動的靈魂」特展中,作為觀者,就像受邀走進塩田的夢境,亦即她藝術的心靈,藉由一件件從她真實生命脫胎的作品,也能讓我們在其中找到自己、看見自己存在的意義,跟著她飛揚的思緒,跨過虛與實的邊界,發現不曾觸探的真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