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那些少女沒有沒有抵達》犀利揭穿那些你以為的「Z世代的玻璃心」

2023/09/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喜歡這個世代、在這樣的時間點,有幸能擁有《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我喜歡它擁有兩個版本的封面視覺,它讓我在書店內駐足良久、猶豫再三。

raw-image


更喜歡內頁的「封面設計」後,印有三個名字,其一叫做「midjourney」。

它讓人感覺凡事萬物擁有空間、能去創造、有商有量,沒有非黑即白的絕對。

raw-image

整個閱讀體驗中,不時想起這大半年來在工作相關的千人匿名社群裡,時不時出現的,對於「Z世代」的提問,帶點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當然也會帶有負面指摘。

或許是大半年來的太過頻繁,最近一次還惹來貌似Z世代的激烈反擊,在匿名群組中留下「智障老人」的評論。

我像個吃瓜群眾般置身事外看著,也想起了書中說的:「我是上個世紀的人,這注定了我和他們在很多話題永遠不會形成共識」。

想來不禁感到諷刺,年齡的鴻溝,在AI時代中,卻彷彿不曾被裂解鬆動。


於是所謂智障老人們,用批評與自帶優越的發言,意圖掩飾對新世代的一無所知。他們是自詡摸爬打滾來、刻苦耐勞過的優秀倖存者。一無所知?沒有可能。

所謂玻璃心青年們,一面浸淫在自由的原生網路中,一面在步入社會即四面束縛的體制中,撞得頭破血流。淚痕未乾,一轉身社群上又是亮麗華美的打卡自拍,「裡外不一」?多麼如常,你別大驚小怪。

而在兩者之間猶疑的人,好比自己,該當如何?既不想靠攏Z世代,在外人眼裡那麼敏感、那麼不知如何自洽。也深怕一個失足失言,落入他人口中智障老人的萬丈深淵。

回到《那些少女沒有抵達》這本書吧。

書中道:「我不認為誰可以完全地理解一個人,到最後我們可以回答的只有自己的人生」

人確實是世上最複雜的產物,以心印心又如何?誰又能說得準,曾真正懂得過另一個人?遑論世代與世代間的隔閡。

正因如此,看似圍繞少女而生的青春物語,卻從35歲的中學教師眼光出發,書寫了三個世代的時間刻度。

它談青春期的迷惘、哀傷與「世界太美了可惜不值得」的絕望。網路社群的興起,讓一個個年輕生命,像走進萬花筒內,舉手投足,折射出更為複雜也更為細碎的稜鏡片段,稜鏡奪目,卻也易碎,承受不起太重或太輕的注目。

也談「愛與治理」—在當代社會仍常是自然綁定的存在。它存於親緣間的索討與償還、也存於校園與職場間的權威與服從。有時它堅不可摧、有時也搖搖欲墜。

更談兩性之間的複雜,愛與愛的結合,究竟是從哪一刻起質變的?或者有時,我們不談愛,取而代之的僅剩條件與功能的排列組合。

這些命題如此巨大難解,但《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每一篇章,從未失去準心。以文字為時間鎮魂,也以更寬容的態度,去包覆每個世代的不安與侷促。

在追求獨特、尋求稀缺的現在,我卻打從心底認為,這本書,適合每一個人。

9會員
10內容數
寫作這回事,期許自己春去秋來孜孜不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